锦之的诗词
一、有关锦字的古诗词
王建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①娘行。 【新嫁娘词三首 其二】
令狐楚
锦车天外去,毳幕雪中开。 【王昭君】
司空图
主人犹自惜,锦幕护春霜。 【牡丹】
成彦雄
自从君去夜,锦幌孤兰麝。 【夜夜曲】
张碧
金炉烟霭微,锦釭残影灭。 【幽思】
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山鹧鸪词】
李商隐
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柳枝五首 其四】
赵谦光
锦帐随情设,金炉任意熏。 【荅户部员外贺遂涉戏赠】
雍裕之
绮霞明赤岸,锦缆绕丹枝。 【江上山】
二、含“锦”的诗句有哪些
1,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王昌龄《春宫曲》
译文: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见帘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锦袍赐给她。
2,血染斑斑成锦纹,昔年遗恨至今存。-杜牧《斑竹筒簟》
译文:湘妃的斑斑碧血染成了竹席上的锦纹,湘妃当年的遗恨至今在斑竹上依然留存。
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
译文:华丽的瑟为什么恰巧有五十根弦呢,每一根弦和每个弦柱都让我想起我那流逝的美好年华.
4,玉炉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牛峤《菩萨蛮·玉炉冰簟鸳鸯锦》
译文:华贵的香炉旁,清凉的竹席上,鸳鸯锦被下盖着一对情侣,像并枝的连理同眠共枕,脂粉和着香汗在枕上流淌。
5,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李白《登锦城散花楼》
译文:红日高照锦官城头,朝霞把散花楼染得光彩夺目。楼上的窗棂闪耀着金色光辉,门上的彩绘像锦绣一样美丽。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译文: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7,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译文: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8,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9,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译文: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10,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译文: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三、带“锦”字的诗句有哪些
1,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出自唐代:李白《登锦城散花楼》 白话文释义:红日高照锦官城头,朝霞把散花楼染得光彩夺目。楼上的窗棂闪耀着金色光辉,门上的彩绘像锦绣一样美丽。
珍珠串成的门帘悬挂在银色的帘钩上,凌云欲飞的楼梯升起在碧绿的树丛中。 站在楼头,放眼四望,一切忧愁愤懑的情绪都一扫而空了。
昏暗的暮雨潇潇飘向三峡,满江的春水环绕着双流城。今天我来此登楼而望,简直就是在九重天之上游览。
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锦瑟》 白话文释义: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我心如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3,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出自宋代:曹组《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 白话文释义:秋雨初晴,青山红树显得分外明丽。山路突然转陡,让人怀疑到了尽头。
忽然看见弯曲的水流附近有人家。竹篱茅屋,酒旗沙岸,形成了一簇村市。
4,锦帐重重卷暮霞,屏风曲曲斗红牙,恨人何事苦离家。枕上梦魂飞不去,觉来红日又西斜,满庭芳草衬残花。
——出自宋代:秦观《浣溪沙·锦帐重重卷暮霞》 白话文释义:卷起映照着晚霞的重重锦绣帐幔,在曲曲的屏风旁无聊地击打着拍板,失意者因为什么事离开了家。梦魂中也到不了所思念的人身边,一觉醒来太阳开始西斜快要落山了,满院的芳草衬托着残花。
5,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出自唐代:杜甫《蜀相》 白话文释义: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四、古代诗词中还锦一词有什么来历
据《南史?江淹传》载:南朝?梁?济 阳考城人江淹,以文聿著称于世,但 晚年才思衰退,诗文再无佳句。
人们 相传,“江淹”为宣城太守时,罢归, 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 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
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顾见丘 迟,谓曰:余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尔淹文章蹼矣。”这里,“还 锦”即指江淹才尽。
另有“残锦”、“江锦割尽”等称,意与之同。宋?黄庭 坚《无翁坐中同作寄湓城诗:“遥仰吟思苦,江锦割向尽。”
清?赵翼途 次先寄京师诸人》诗:“江文通已无残锦,蓝采和惟有旧袍,淸?赵翼 《哭洪稚存编修》诗之四:“江淹谁与收残拥,王翰空教卜近邻。”。
五、带“锦绣”的诗句有哪些
1.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崔湜)
澹荡春光满晓空,逍遥御辇入离宫。山河眺望云天外,
台榭参差烟雾中。庭际花飞锦绣合,枝间鸟啭管弦同。
即此欢娱齐镐宴,唯应率舞乐薰风。
2. 清明二首(杜甫)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
红颜骑竹我无缘。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虚沾焦举为寒食,
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
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
汉主山河锦绣中。风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3. 寿春节进(贯休)
圣运关天纪,龙飞古帝基。振摇三蜀地,耸发万年枝。
出震同中古,承乾动四夷。恩颁新命广,泪向旧朝垂。
大宝归玄谶,殊祥出远池。法天深罔测,体圣妙难知。
俭德为全德,无思契十思。丕图非力致,英武悉天资。
正直方亲切,回邪岂敢窥。将排颇与牧,相得稷兼夔。
盐出符真主,麟来合大规。赓歌随羽龠,奕叶斅伊祁。
寡欲情虽泰,忧民色未怡。盛如唐创业,宛胜晋朝仪。
旰食宫莺啭,宵衣禁漏迟。多于汤土地,还有禹胼胝。
视物如伤日,胜残去杀时。守文情的的,无逸戒孜孜。
轩顼风重振,皇唐鼎创移。始闻呈瑞石,又报产灵芝。
覆帱高缘大,包容妙在卑。兄呼春赫日,师指佛牟尼。
佳气宸居合,淳风乐府吹。急贤彰帝业,解网见天慈。
粟赤千千窖,军雄万万儿。八蛮须稽颡,四海仰昌期。
玉辇嫔嫱拥,宫花锦绣奇支。尧云同叆叇,汉祖太驱驰。
氛祲根株尽,浇讹朕兆隳。山河方有截,野逸诏无遗。
境静消锋镝,田香熟稻縻。梦中逢傅说,殿上见辛毗。
金镜悬千古,彤云起四维。盛行唐典法,再睹舜雍熙。
祝寿乾文动,郊天太一随。煌煌还宿卫,亹亹叶声诗。
饮醴和甘雨,非烟绕御帷。银轮随宝马,玉沼见金龟。
杳杳闻韵濩,重重降抚绥。魏徵须却出,葛亮更何之。
简约逾前古,升平美不疑。触邪羊唅唅,鼓腹叟嘻嘻。
迈五方云大,超三始见奇。锦霞连紫极,仙鸟下峨眉。
谢傅还为傅,周师又作师。纳隍为永任,从谏契无为。
子子寰瀛主,孙孙日月旗。寿春嗟寿域,万国尽虔祈。
捧日三车子,恭思八彩眉。愿将七万岁,匍匐拜瑶墀。
4. 九拍(文天祥)
午夜漏声催晓箭,寒尽春生洛阳殿。
汉主山河锦绣中,可惜春光不相见。
自胡之反持干戈,一生抱恨空咨嗟。
我已无家寻弟妹,此身那得更无家。
南极一星朝北斗,每依南斗望京华。
六、关于锦城的诗句
描写“锦城”的诗句如下:
1.《登锦城散花楼》 唐 李白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2.《赠花卿》 唐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3.《赠花卿》 唐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4.《钱氏池上芙蓉》 明 文徵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 芙蓉宛转在中洲。
美人笑隔盈盈水, 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 风吹罗带锦城秋。
相看未用伤迟暮, 别有池塘一种幽。
5.《魏城逢故人》 唐 罗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6.《锦城春望》 唐 卓英英
和风装点锦城春,细雨如丝压玉尘。
漫把诗情访奇景,艳花浓酒属闲人。
七、带锦绣的 诗句
1. 光禄池台开锦绣 唐 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
2. 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望远行·玉砌花光锦绣明》 唐·李璟
3. 客从西北来,遗我锦绣段。《题周山甫锦绣段》 宋·文天祥
4. 洲上百花如锦绣。水满池塘,更作溅溅溜。《蝶恋花·推上百花如锦绣》 宋·向子諲
5. 锦绣心胸冰雪面 《蝶恋花·莫向城头听漏点》宋 辛弃疾
6. 铺锦绣。行人过去频回首。 《渔家傲·荷叶荷花相间斗》宋 晏殊
7. 酬春风。笙歌园里,锦绣丛中。《忆秦娥·玉花骢》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8.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9. 知君箧椟富有余,莫惜锦绣偿菅蘧。《再和》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10. 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赠内》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11. 千村万落花相照,尽日经行锦绣中。《行迈杂篇六首》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12.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春晴怀故园海棠》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