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连中三元的诗词

    一、关于连中三元

    详情 希望对你有帮助 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这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生,第一名是“会元”;殿试则在皇上的金銮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生,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7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 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 金朝的孟宋献;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黄观、商辂; 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两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

    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 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二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

    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争议补充: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状元郎戴衢亨,在一些书中对其有争议。

    有资料记载唐后期宰相白敏中(白居易堂弟)也是“连中三元”的,白敏中虽然状元及第,但乡试时却并非第一。 有人认为宋代陈尧叟、彭汝砺两位状元郎亦曾“连中三元。

    辽代王棠连中三元,辽兴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状元。官拜南府宰相,后病逝于任上。

    另商河相府曾有人连中两元,却在殿试中考取榜眼,没有完成连中三元。皇帝发榜后感觉可惜,下旨在鲁北建“魁星楼”以示表彰,现仍存遗址。

    黄观在明代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次第一,后人用“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来称赞他创造科举考试史上的奇迹,可是在明代的登科录中,却没有他的名字。因为在“靖难之变”中,黄观保持了忠臣的名节,为“君臣大义”的传统观念而牺牲了自我。

    早在朱棣起兵之初,黄观在其起草的讨伐文告中,就痛斥朱棣的所为,揭露朱棣的篡位野心。建文四年,朱棣的军队南下,京城危机,黄观奉旨离开南京,去安庆一带招兵。

    结果,在他返京的路上,朱棣的大军攻破了南京。黄观悲壮地为建文帝殉难了,但朱棣却仍不放过他,愤恨之余,叫人扎了草人,带上黄观的帽子,放到街上斩首示众。

    更残忍的是朱棣下令屠杀黄氏家族所有的男丁,历史记载,仅有黄观的弟弟黄觏留下一子,幸运地躲过一劫。怒气未消的朱棣还命人删改了登科录,把黄观的名字划掉,妄图抹杀他辉煌的历史。

    王曾是北宋名臣,相传其父见破旧经籍,必加整修,片言只字,不敢丢弃。一晚,孔子托梦给他:“你如此敬惜我的书,我让曾参投胎做你的儿子”。

    未几,夫人果有身孕,生下一儿,因取名为曾。二十出头的王曾在乡贡考试中名列第一,即所谓“解元”。

    此后,被推荐进京,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再居榜首,称之为“会元”。接下来,还有一扬由宋真宗亲自出题的殿试,题为《有教无类赋》。

    王曾交卷后,其中有“神龙异禀,犹嗜欲之可求;织草何知,尚薰莸而相假”等警句,甚得皇帝激赏,擢为第一名,这样,青年王曾便成为宋朝开国以来第一个集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的“三元”,攀登到了科考金字塔的塔尖上。 捷报传回王曾的故乡,官民俱引为千载难逢的荣耀。

    青州知州特地去他的故里,给挂上“三元坊”的金匾。好事者则绘以桂圆、荔枝、核桃各三枚合成的纹图,取圆谐“元”,而寓三数,意为“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的意思是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传统寓意纹样。用荔枝、桂圆和核桃各三枚表现,因这三种果实都为圆形,取其“圆”与“元”同音;亦有的用弓箭射准三个辟铜钱或三个元宝米表示。

    寓意“连中三元”。清代科举制度,分三级考试,中试者的第一名分别给以“解元”、“会元”、“状元”的头街,如应试举子在三级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即所谓“连中三元”,这在封建社会是无上的荣宠。

    张又新 [唐](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孔昭,深州陆泽人,张荐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

    初应“宏辞”第一,又为京兆解头,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状元及第,时号为张三头。应辟为广陵从事。

    历左右补阙。谄事宰相李逢吉,名在“八关十六子”之目。

    逢吉领山南节度,表为司马。逢吉败,坐贬江州刺史。

    后附李训,迁刑部郎中。训死,复贬申州刺史。

    终左司郎。初,又新志在得美妻,后娶杨虔州女,有德无才,殊怏怏。

    后过淮南李绅,筵上得一歌姬,与之偕老。又新嗜茶,著有煎茶水记一卷,及诗文等,《唐才子传》并行于世。

    宋庠(996~1066),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生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后徙开封之雍丘。

    宋庠是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的三元状元。仁宗天圣。

    二、古代一共有几个人连中三元

    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共有21人三元及第,他们是文科17位: 唐朝的张又新、武翊黄、崔元翰;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 、冯京; 金朝的孟宋献; 元朝的王宗哲; 明朝的黄观、商辂、李骐; 清朝的陈沆、钱棨、陈继昌。

    武三元: 明朝嘉靖年间的尹凤,连中武科三元,官拜参将,辅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战争中屡建战功。今存南京“三元巷”以示纪念。

    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

    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扩展资料: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应为开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对于科举的开创,史学界有异议。

    历史学家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 历史记录 状元是中国科举金字塔的顶尖人物,就是进士的第一名。

    考中状元就意味着“一举成名天下知”。古代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三年中只产生一名状元,可见考取状元是相当艰难的。

    倘若没有超人的才华、坚强的毅力、健康的体魄,高中状元是不可能的。 从隋代到清朝的1300多年科举史里,共产生文状元596名,武状元182名。

    而能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蝉联第一,“连中三元”的,更是凤毛麟角。“连中三元”是古代读书人毕生之夙愿,历史上“连中三元”者,版本不同,数量不一。

    中国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确切人数应是21位,其中文状元17人,武状元3人。 传统寓意纹样 用荔枝、桂圆和核桃各三枚表现,因这三种果实都为圆形,取其“圆”与“元”同音;亦有的用弓箭射准三个辟铜钱或三个元宝米表示。

    寓意“连中三元”。清代科举制度,分三级考试,中试者的第一名分别给以“解元”、“会元”、“状元”的头街,如应试举子在三级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即所谓“连中三元”,这在封建社会是无上的荣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连中三元。

    三、古代所说的连中三元也叫

    连中三元

    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这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级是会度,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生,第一名是“会元”;殿试则在皇上的金銮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生,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7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

    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

    金朝的孟宋献;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黄观、商辂;

    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两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 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二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王曾是北宋名臣,相传其父见破旧经籍,必加整修,片言只字,不敢丢弃。一晚,孔子托梦给他:“你如此敬惜我的书,我让曾参投胎做你的儿子”。未几,夫人果有身孕,生下一儿,因取名为曾。二十出头的王曾在乡贡考试中名列第一,即所谓“解元”。此后,被推荐进京,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再居榜首,称之为“会元”。接下来,还有一扬由宋真宗亲自出题的殿试,题为《有教无类赋》。王曾交卷后,其中有“神龙异禀,犹嗜欲之可求;织草何知,尚薰莸而相假”等警句,甚得皇帝激赏,擢为第一名,这样,青年王曾便成为宋朝开国以来第一个集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的“三元”,攀登到了科考金字塔的塔尖上。

    捷报传回王曾的故乡,官民俱引为千载难逢的荣耀。青州知州特地去他的故里,给挂上“三元坊”的金匾。好事者则绘以桂圆、荔枝、核桃各三枚合成的纹图,取圆谐“元”,而寓三数,意为“连中三元”。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