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是谁夸董卿
一、如何评价董卿在诗词大会上的表现
雾冷岚笙
董卿由于生于文学世家的原因,本身有着大气婉约气质,最引人动容的文学内涵也是当今主持人之中毫无悬念的佼佼者。在《中国诗词大会》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十期节目,有无数人包括我本人都曾经怀疑过董卿的提词器上面有着她一次次点评和字字珠玑。不过是用电视做做样子罢了。可得知她的提词器上并没有这些话题和诗句时,我的心里真的很佩服。在我看来,这也正是她能力,她是个值得钦佩的央视一姐。
在节目中,董卿用恰到好处的平易近人和关怀备至一次次冲击着观众的泪点。
第一场中,面对断臂女孩张超凡,董卿这样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完整,只不过有些是看得见的残缺,有些是看不见的,用乐观、坚强,勇敢追求一颗完整的心灵和完整的精神世界,是值得钦佩的。
第七场中,王轶隆在现场得知母亲癌症恶化,决定离开节目,回家照看母亲。王轶隆离开时,董卿祝福他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终究有一别,就让我们一起怀着倒计时的那种心态,珍惜在一起的日子。这是一个空缺,但更是一个圆满,希望王轶隆的妈妈早日康复。
中国诗词大会的董卿,真是气质美如兰,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散发着魅力!
一个很很深刻的句子是,她说,以倒计时的心态去陪伴父母,孝敬父母。
名侦探逗小乐
而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她又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抢了大多数选手的风头。
虽然在我们的认知中,来自央视的主持人必定是功底深厚,自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是在诗词大会现场的董卿,真的是让人耳目一新,不由得感叹一句:真是气质美如兰,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散发着魅力!
“没想到她的文化底蕴如此深厚。”
这是大多数观众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时对于董卿的表现所发出的感叹!
先说她每次的开场白,都不相同,却永远诗意满满。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千两百多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血脉偾张。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展开一场诗词之旅,去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句。
我想这样的温故知新,可以拂去我们记忆上的灰尘,而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也同样能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
董卿扎实的主持功底,以及深厚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诗词大会中,这样的能力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中国诗词大会,康震说话的时候为什么总喜欢看着董卿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其中董卿是引节目的主持人,康震是作为四位特约嘉宾之一参加节目的,说话的时候总喜欢看着董卿的原因如下:1、董卿是节目的主持,在节目中一般是针对答题,请康震等特约嘉宾注解,嘉宾们谈话时看着董卿是一种礼节,也是交谈过程中的常识。
2、嘉宾们的交谈,是假设董卿作为一个提问人,而嘉宾们的解答是向全国电视观众传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过程。3、节目组为了时间关系,剪辑的制作问题,删剪掉了许多不必要的,以及无关紧要的说话部分,使节目看上去好像就是这个效果。
三、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董卿的结束语
2017这个春节《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美好的诗词时光。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光。我们在吟诵着千古绝句,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
所以无论明天你将回到哪里,身处何方,又将展开怎样的人生,不要忘了在这段日子里我们所共同体会到的那份感动 ,那份沉醉,那份喜悦,那种振奋。那是我们所专访出来的光芒,那也是中国诗词永恒的魅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中国诗词大会》也将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四、中国诗词大会上的董卿圈粉无数,是什么成就了她
在央视的舞台上,董卿光彩照人。
她那优雅从容、大气谦和、知性亲切的形象,深入人心。很多人喜爱她,也有很多人好奇,是什么成就了董卿?这是一条无关“一夜成名”的成长之路。
“所有的光环、掌声、赞美,不是加之于我个人的”这是一个奇特的元宵节,身在澳洲,正逢盛夏。直播开始了,站在悉尼歌剧院的舞台上,董卿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这场在上海大剧院和悉尼歌剧院之间连线、向全球127个国家转播的大型直播音乐会,她已经闭门不出一个星期了。抵达悉尼后,她就把自己关在宾馆的房间里,从早上醒来就开始背台词,直至晚上入睡,连刷牙的时候嘴里都念念有词。
所有中英文台词早已烂熟于胸,可悉尼是什么样子,她却全然不知。双语主持、现场直播、和老外搭档、身在异国……她有太多紧张的理由。
然而,当上海大剧院现场的镜头跨过重洋,传送到眼前时,她赫然发现,在上海主场的两位主持人也格外紧张,她顿时释然。而后的两个小时,直播进行得精彩、顺利、分毫不差,董卿的表现堪称完美。
就在第二年,她拿到了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那时候,董卿在上海已小有名气。
她主持的《相约星期六》《视听满天星》《新上海游记》等栏目收视不俗。一切都按部就班,而就在此时,新的机遇降临了。
2002年春节刚过,央视成立西部频道,频道总监尹力正是上年“金话筒”奖的评委之一,他对董卿印象颇深,向央视力荐董卿。笔试、面试、试镜,一一顺利过关。
最后关头,董卿踌躇了。她现在工作如鱼得水,要放弃这一切,需要割舍的太多了。
她并不是那么勇敢,也经历了痛苦的纠结,而最终,她下定了决心,迈出了这一步。“所有的光环、掌声、赞美,不是加之于我个人的,而是给我身后的团队,给我所归属的央视。”
显然,是央视这个汇聚人才、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平台,塑造了今天的董卿。人生的底色平台已然搭建,而仅有平台是不够的,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董卿的经历,正是生动的印证。董卿的父母都毕业于复旦大学,学新闻的父亲曾任《嘉兴日报》副总编,对董卿家教甚严。
父亲认为,对孩子来说,只有学习、锻炼和劳动是必须的。于是,董卿在个子还没有洗碗池高的时候,就被要求站在板凳上洗碗;上学后,晨跑成为每天的必修课;进了高中,每年寒暑假都必须出去打工,在商场当营业员、到广播站跑腿儿、去宾馆当清洁工,这些董卿都经历过。
父亲对这个独生女儿不宠不惯。董卿的母亲是位大家闺秀,聪慧善良,总是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母亲虽毕业于复旦物理系,却格外热爱外国文学,董卿儿时的假期书单总是密密麻麻地由母亲写着《简?爱》《呼啸山庄》《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外国经典名著。她很感谢母亲,帮她养成了坚持阅读的习惯。
而今,只要不是为节目连轴转的日子,她都会抽出两个小时来阅读。董卿说,她近来读的两本书,一本是历史文化读本《芳心似火》,解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风物;一本是印度著名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爱与寂寞》,她借此丰满心智。
不难看出,在这个刚柔相济的家中,良好的家风为董卿氤氲出一种端庄有礼、勤奋守责的人生底色。没有捷径进入央视后,董卿度过了一段极为清苦、寂寞的时光。
当时西部频道录制节目的地点远在大兴,录完节目,她提着大包小包的衣服鞋子,站在大兴的街头,一个人在瑟瑟寒风中等待出租车。那样的时刻,她会想起离开上海前录完最后一期节目时的情景,“夜里两点多,我一个人开车回家,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当时只知道这个地方不再属于我,而且是我自愿选择离开的,没有人告诉我这种选择是对还是错。”董卿在央视接手的第一个节目是《魅力12》。
两场节目录下来,制片人很意外——新来的这位主持人不死背台词,还敢于对节目提出建议,他对编导们说,以后你们多听听董卿的意见。受到鼓励的董卿开始为每期节目熬夜。
她不再单纯依赖撰稿人提供的台本,而是努力发掘制片、编导没有想到的部分。董卿耐住了寂寞,也承受住了失落的考验,在精益求精中静静等待着。
于是,2004年为她而来。那年7月,因为在西部频道一贯稳定的高品质表现,央视领导决定让董卿试着主持“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连20多天、30场比赛,每晚直播近3个小时。她每天下午1点开始采访选手,4点彩排,到晚上10点直播结束,换掉主持礼服又进会议中心,回到家往往已是凌晨两点,而这个时候,为第二天录制的幕后准备才刚刚开始,总得熬到凌晨三四点,她才能入睡……有点儿苦不堪言,体力严重透支,可她乐在其中。
接着,《欢乐中国行》也来了。从2004年到2009年,她用5年多的时间走了全国200多个城市。
由于节目涉及的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有些城市交通不便,路途艰辛。但每到一处,她都立刻收起一路的风尘和疲惫,情绪饱满地走上舞台。
就这样,2004年,她史无前例地完成了130多场节目的主持。后来,其他主持人问董卿有什么诀窍,她说:“没有捷径,每一期节目我都是这样过来的。”
只怕辜负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