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如何解决当前中国语文教育问题

    有人讲,中国的语言文字有两次划时代意义的革命:一是,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重大事件之一。

    一是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对西方的标点符号、拼音字母、语法修辞的吸收与引进,为语言文化真正的平民化和文化的传承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标点符号的引进,才从真正意义解决了困扰读书人多少个世纪的“句读之不知”的问题;正是语法的引进,才让国人反思自己的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的日常语言,使语文真正成为一门独立于其它学科的科学。

    才让贾岛式的自发“推敲”,演进为今天我们自觉的且有理论作科学指导的“语言锤炼”。

    从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到段落篇章的逻辑结构,文体的选择运用,以及新词语的创造等,都从自发走向了自觉——马克思称之“自发到自觉”的“自由”。

    如果我们抛弃了传统,是否意味着我们在语文学习上跟着感觉走?是否意味着我们语文知识体系的当然解体或对语文科学的背叛?如果我们忽视语文学科的这些属性,而放弃学科知识的学习,那么,我们不是在抛弃传统中迷失自我,就是在追求缥缈中走向虚无。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克服语文学科性质的单一性取向,注意二者并举,适当强调工具性,让受教育者掌握这一工具的特点,即授人以“渔”,让每一位学生培养更多的“语文素养”,从而让其有能力获得更多的“文化素养”或“人文素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