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如何指导学生诗词美读

    一、诗歌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一、指导学生朗读吟诵。

    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是美读,读出情感美,读出节奏美,二者兼有,就能读出诗歌的韵味美。遗憾的是,在我们现在的诗歌教学的课堂上,很难听到那节奏明朗、声音谐美、感情充沛的朗诵,要么是老师的以讲代读,陷入逐句逐字讲析的深潭,要么是学生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应付考试上的默写诗句)囫囵吞枣地狂背。

    使诗歌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师生疲惫不堪。笔者在诗歌教学中则力求改变现状,在实践中收到较好的效果。

    首先教师要做好范读。每一首诗的教学中,总是要认真准备,推敲琢磨,反复吟诵,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做好样板。

    其次,结合诗的内容给学生作朗读技巧指导。如停顿要讲究语法停顿、感情停顿;重音要讲究语法重音、强调重音、感情重音。

    感情重音是重点,它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烈的情况;语速讲究急缓;语调要讲究高升调、降抑调、平直调、曲折调等。

    使学生明白,诗歌的声调抑扬,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铿锵之声、音乐之美,诗歌声韵之美;非朗读不足以表达其音韵之美;诗歌讲究节奏与对称,非朗读不足以感受其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的魅力。再其次,要在课堂上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正,不轻易放过学生朗读上的一个细节,学生可以互评互议,共同提高。

    立足于每一堂课解决一两个实际的小问题,如处理节奏、重音等。这样,学生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也对学习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揣摩比较。编入课本中的诗歌都是佳作,无论在思想或艺术上都是高品位的,它的思维和语言上的创造性,往往体现出简单中蕴含复杂,拙朴中暗藏机巧,浅显中隐匿深邃,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效果。

    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诗中那些凝聚诗人智慧、情感乃至心血的字、词语、句子予以深入地探究,切实品出诗味来。不然的话,轻则会使学生学来索然无味,重则抑制阻塞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我教王维的《鸟鸣涧》,对月出惊山鸟中的惊就让学生加以揣摩。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诗眼,我们既可对它作连顺延性的联想也许是月光大亮了,使鸟儿感到分外的惊讶,也许是这皎洁的银辉来得过于突然了,引起了山鸟惊惶,再不就是今晚的月儿圆得有些异样,不由得使鸟儿莫名的惊恐;同时,又可作反向联想莫不是鸟儿们为能依偎在暖融融的家里,借助今晚格外明亮的月色欣赏它们白天无法领略的美景而惊喜呢!试想,若是由于思维的情性,仅满足于将该句译为月亮出来了,惊起了入巢的山鸟,那又怎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呢?古诗中像这样因一字着色而满篇生辉的很多,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花大气力加以揣摩品味,如下面诗句中加点的字:春风又绿江岸红杏枝头春意闹僧敲月下门微风燕子斜窗含西岭千秋雪云横秦岭家何在春江水暖鸭先知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

    我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时,常运用比较法来获得语感。比如教学《再别康桥》,首尾段的句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开头的轻轻与结尾的悄悄不能对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在交流讨论中一个学生的发言使大家比较认同: 轻轻的是客观状态,悄悄的是主旨意向,诗人不能扰乱那份宁静,所以悄悄的走;悄悄不仅包含四处环境的静,也包含作者心理的静,也许作者写到这里很平静吧,自然不能换到前面去。

    他认为这是作者不愿意扰乱康河的恬静与美丽。他之所以理解得深,是因为从语境的把握上找到了感觉。

    三、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现以教学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例作以说明。1.感觉联想、想象。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积累,使诗歌形象通过不同的感官的沟通与转移来产生丰富与强化的效果。在以视觉扩展的点面辐射的基础上,我们还可对莲叶荷花等物象在感官上由视觉向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迁移习习微风送来了莲叶荷花缕缕的幽香,在这炎炎六月的暑天,真是沁人心脾,凉意顿生,令人心旷神怡啊!2.动静联想、想象。

    我们欣赏诗歌时,往往要将作品中的静者化动或动者化静,以此来增强画面的生动感。如前所述,我们虽已想象再造出诗句中的形、色、味等要素,但毕竟还是一幅孤立的、静态的画面,我们不妨进一步想象:朝阳冉冉升起,清风徐徐吹来,灿烂的阳光把金丝眼缕撒满了莲叶荷花,湖面上泛起了阵阵红波绿浪,空气中回荡着悠扬悦耳的渔歌这就不仅在光和色上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而且突现了景物的动态美。

    四、指导学生切身体察。在诗歌教学中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是优秀的作品也难以感受到其意义和情味。

    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教师只是运用自己的感受的经验、方法、技巧,指导学生以自身的要求去体验和接受作品的情感,而不是教师直接注入。我在教学中就十分重视。

    二、如何教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美

    1、情境教学,帮助学生感悟古诗的语言美。

    诗歌语言是诗人独创的高度凝练的个性语言,是最富有文学性,它几乎都是作者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表白,作者的喜怒哀乐无不倾泻在诗行中。鉴赏诗歌要从品味语言入手,在此基础才能有所感,有所悟。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诗的语言精练传神。“看”字化静为动,形象的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疑”字写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这想象新奇、夸张,但由于学生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对庐山瀑布的印象却是模糊的,没有领悟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可以通过观看庐山瀑布的挂图,幻灯片或录像,使学生身临其境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时,一种联想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绝句。此时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想象,展开思维,领略诗人的豪迈气概,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学生也就可以直观地认识古诗中的自然美了。

    2、培养兴趣,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自然美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长身体、学知识的时候,学生从家庭进入学校,与其他外界接触较少,局限于他们的知识水平与阅历,对诗词所描写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主要靠背诵记忆帮助理解,但教学效果不佳。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诗词中有关描写大自然景物的地方入手,利用文中的插图,通过多媒体和教师的悉心讲解等手段,培养学生多了解祖国山川气象万千的兴趣,使学生由衷地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然美。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配以优美悦耳的乐曲,通过多媒体帮助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洗练简洁的诗句,领略北国草原的苍茫景象,意境的雄浑开阔,我们江南的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美妙,学起来也轻松。

    3、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好诗不厌百回读,教学古诗,贵在多读,要反复诵读,诵读即美读,就是有感情的读,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古诗讲究押韵与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对仗工整,富有音乐美,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音乐美,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学生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我首先指导学生确定诗的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音重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读起来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录音朗读,也可以借助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细细品味诗的音乐美,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4、启发想象,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中国美学界一向推崇意境美。所谓意境就是故事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拓展想象,感悟诗的意境,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唐王维的诗在这方面算是比较典型的,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由声音而景色,由听觉而视觉,意境空灵,“但闻人语响”更是静中有动,似随手拈来,不着痕迹,敏锐的感觉独具匠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拓展想象思维,让学生感悟“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的美在想象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

    5、品味体验,欣赏古诗的意象美

    诗歌中有不少句子是描写景物的,这些景物常常作为写实的景象以不经意的客观状态出现于诗歌中,但它们暗中却有着浓郁的情味。诗歌中的意象成为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意象也就不可避免地浸染着诗人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寄寓着诗人曲折深幽的情趣和意志。因此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从具体意象中寻出其中的隐性意义。如屈原诗中的芳草美人,象征诗人光辉峻洁的高尚品格;李白诗中的大鹏、明月、黄河、长江、瀑布、险峰,是诗人雄放不羁、追求自由光明的象征;陶渊明诗中的青松、白云、飞鸟、菊花,寄寓着诗人热爱自然的高风逸趣。

    通过以上的方法进行古诗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自然美、音乐美和意境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高尚情操,更能使我们教育者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如何指导学生古诗朗读

    ,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是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读诗歌要有一定的格律,要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歌朗读教学?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朗读的作用

    二、注意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强调表达效果而在读音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低、升降的变化。要朗诵好一首古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据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调。 三、讲究朗读的速度

    朗读古诗要讲究朗读的速度,教学时,我一般先让学生试读后,教师加以评价,提醒学生注意读的速度。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一般地说,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用快速;平静庄重、沉郁、悲伤的内容要用慢速;说明、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要用中速。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头两句是交代,感情没有突出变化,宜用中速;最后两句表达诗人途中遇赦的欢快心情,读时应加快速度,才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四、突出朗读的停顿

    朗读古诗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其古诗的真正意境,阅读停顿是为了显示语法结构,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其特殊涵义,有时为了渲染某种思想感情或使情绪转化,有时为了表示作品的结构。教学时,我选择一些古诗,进行录音后放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跟读,了解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结构停顿等,处理停顿上的差异,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既可以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春晓》教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行诗句都可以处理为三处停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当然,朗读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作出自己认为更妥当的停顿。

    五,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总之,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动手、多体会、多积累。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逐步形成学生的一种技能。学生一定能逐渐从朗读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形式美。

    四、如何指导学生古诗文的朗读

    最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自然就会自主的学习了。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上古代诗文。可以向学生介绍些好的优秀的古诗文或者一些有很高成就的古代学者。让学生有一种崇拜的心理,应该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喜爱之情。

    首先,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创设情景。每天早上可组织学生利用晨读的时间进行古诗文诵读,让校园里书声朗朗;当学生在学校操场活动时,四周的墙壁上所描述的唐诗中美丽景色,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教学楼的走廊里,悬挂的一帧帧制作精美的诗配画;橱窗里展出的一幅幅,或苍劲挺拔或柔美潇洒的师生共同书写的诗词歌赋,也能使他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在学校大环境的影响下,各班也可自己动手创造优美的环境,营造一份诗情画意的氛围。可利用板报进行宣传,并为同学们搭建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电脑绘画作品、色彩鲜艳的水彩画,或是一首首师生自创的清新迤逦的小诗,都可以展示大家的风采。在墙壁上挂上自己编制的中国结,并在旁边赋诗一首:万缕结千丝,环套环相依,一颗中国心,誓死不敢移。窗台上摆放着他们精心养育的一盆盆鲜花,花盆上贴着他们匠心独具的启示:吾乃一株幼苗,汝必精心顾之。阳光照之,雨露润之,清风拂之,他日,吾必盛开之。正是由此获得了启发,雨彤在他的周记中写道:每一片叶子都有翠绿的希望,请给我阳光;每一朵花儿都有开放的权利,请给我时间;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渴望,请给我机会。这些稚嫩的诗句,正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却给了他们自信,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课堂教学中,深化古诗文诵读活动。

    在古诗文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的练习。利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思想、情绪、感情是诗的基础。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的内涵,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注意诗的韵律与节奏。指导学生朗读时,还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与氛围。如为其配上一首优美的曲子,为其展示一幅美丽的画卷,或为其增设一段慷慨激昂的导语等等,使得诗情画意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尝试着让学生学习写诗,不仅使学生真正求得了练习和实践,使他们在课堂上动口、动手、动脑,通过模仿、观察、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还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效参与,为他们搭建了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李亚美同学写的小诗《思乡》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只恨肋下无双翅,不得星夜返故乡宛君同学在诗中吟诵道:风起萧萧,叶舞翩翩,我意阑珊,游丝万千。杨明的奶奶去世后,他写了一首小诗怀念奶奶:奶奶,让我再拉起你的手,奶奶,让我再对你说爱你。我要轻轻走到你身旁,好把你仔细端详。想你殷殷的嘱托,念你悠悠的牵挂!你是我的心痛。它寄托了小杨明对奶奶深深的思念和怀念。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只是有时候不易被发现,只要能给孩子们机会,他们会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还我们一个又一个奇迹!

    古文的高度凝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古诗文教学中,还应注意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学习了《为学》这一课后,可要求学生试着给彭端淑老先生写一封回信,谈谈你学习后的体会,或从中受到的启迪和教育。学习了《狼》这课书,可以请同学们排成课本剧,并在课下搜集古今中外有关狼的成语、谚语和故事,由此展开杀狼与护狼的辩论。学习了《诗词五首》后,号召同学们将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情景,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他们在体味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雅,李清照的婉转清爽与辛弃疾的清新怡然中,感受古诗文的语言魅力,感受自然,感受生活。从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赏析

    如何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 本文探讨如何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

    古诗,这个离我们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作为中国人,她是我们的骄傲,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读懂她,理解她。

    然而,作为孩子,她到底能理解多少,能领悟多少?作为教师,我们又如何来实现《课标》的要求呢?本文将从“学习古诗的意义”,“如何感悟古诗的美”,“古诗教学的误区”这三方面谈谈自己对古诗教学的认识。 一、学习古诗的意义 首先,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学习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即是这个道理。由此可以引出其第二个作用即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这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契机。 其次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

    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论,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通过古诗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正所谓“诗以道志”。

    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另外,古诗教学可以汲取古诗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并且,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古诗学习不论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他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古诗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充分领悟古诗的意境。 二、读中悟美、悟情 (一)强化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

    古诗和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一字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流动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

    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二)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的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

    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概括童子的回答,并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三)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情”是古诗的根源。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没有感情就没有。

    六、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之美

    新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与前两册既有联系,又进一步深化。依据教材的总体设计,在前面两册的基础上,第三册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第三册尤其加大了诗歌的含量。中国是诗的国度,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如繁星,留下了无数令人难忘的诗篇,那么诗歌的魅力何在?如何使学生走进诗歌?如何使学生在感受诗歌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之美?本文拟定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让学生成为鉴赏诗歌的主体

    诗歌是一种非实用、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富于创造性的文学模式。诗歌鉴赏也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高中生已具有对文学作品鉴赏的个性张扬的需要,他们渴望拥有个性,保护个性,张扬个性,渴望用自己的审美观,人生观去分析作品的主题。教育的任务不是向学生抛出传统的观点或将教师对伤口伯个人审美观塞给学生。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尽量给学生思维再创造的机会和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否则学生就失去参与的兴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自我,在感受诗歌魅力的同时,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解读诗歌语言

    诗歌语言区别于一般记叙描写性的语言,也区别于一般的议论说明性语言。诗歌语言是诗人独创的高度凝练的个性语言,是最富有文学性,它几乎都是作者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表白,作者的喜怒哀乐无不倾泻在诗行中。鉴赏诗歌要从品味语言入手,在此基础才能有所感,有所悟。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一江春水向东流”不但使抽象化的“愁”具体化,而且也抒发了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后的满腹愁思。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平淡之中见新奇,仔细品味,就能感受到作者那一种相思,一种牵挂,而且抹不去,丢不掉。

    (三)鉴赏诗歌中的画面美

    有的诗歌读了,不但能感受其中的情,而且能在我们眼前出现一幅图画。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山中秋天停晚的描绘,给我们展现一幅雨后山林图,真不愧为“中有画”,从中能感受到自然美和生活美,不禁让人向往。

    (四)鉴赏诗歌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能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绵延起伏的山峦,汹涌澎湃的潮水,苍茫皎洁的月光,空寂冷清的山城,衰败残破的城垣。结合这些片断的是一个衰败寒寂的意境氛围,透过这些,我们看到永恒的存在和变迁流走的悲剧参照,从而体味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叹息。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必须要投入,投入精力,投入感情。在现代社会中,诗歌似乎离我们很远,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在做到上述几点的同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诗歌,要让学生去读,去诵读,经过诵读,达到背诵,最后有所领悟,这也是鉴赏诗歌的重要一点。

    七、如何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在语文考试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多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

    八、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绚丽夺目的泱泱诗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早在先秦,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诵读古诗词,是语言特点本身所选择的语文教育优秀传统。

    为了发扬传统、继往开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下留学校从本学期开始开展了“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一、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

    同样的,学生有了诵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经典诵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经典诵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字、一句诗,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诵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1、采用多种诵读形式。(1)听经典诵读。

    我从电脑里面找寻到一些好的视频诵读,经常组织学生听读;(2)范读。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

    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诵读欲望。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只有教师的诵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只有教师的表情诵读多了,学生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3)此外,还可以采用:同桌赛读,小组赛诗,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综合背诵,灵活而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古诗词的积极性,学生掌握了背诵古诗词的方法,就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

    只有恰当的应用诵读方式,学生才能爱上诵读,并读有所获。小学生只有熟读、背诵、摘记大量的古诗词,才能充分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多背诵诗词呢?古诗词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背诵边配上乐曲表演,会增进对诗的理解,从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背得快,记得牢。2、采用激励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健康快乐发展。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应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评价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让学生在评价中进步、成长。

    因此我在引领学生诵读积累经典诗文后,还对学生的积累情况、学生成果进行及时总结评价,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评价中认识自我的不足,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我采用”经典诗文诵读擂台赛”等形式来评选优秀人员来鼓励学生诵读经典;采用官衔命名“我是诵读王”“我是小小藏诗家” “我是吟唱家”等学生自命的官衔来鼓励学生来诵读经典。

    除外,我在学校每天进行的课间操活动结束后充分展示学生诵读积累经典的成果,让学生找到诵读积累经典所带来的乐趣,找到成功的喜悦。二、指导学生的诵读方法当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不断总结,找出适合学生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引领学生诵读。

    1、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诵读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诵读习惯。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

    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要做到“七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再次, “一天不练口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练就扎实的诵读本领,一定要保证多读多练。

    诵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得多了,诗句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诗句的感受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选择诵读内容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记忆特点,让学生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古诗文来记。因此,我对学生诵读内容的选择不规定,即使他们依旧选择小时候就能背诵的简单不过的内容,我也会容许他们拿来作为他们汇报的的成果。

    只是适地鼓励他们若能记得更多、内容更丰富些就好了。除了让学生自由选择诵读内容以外,我也会相机地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去选择诵读内容。

    可以按朝代、人物、描写内容等方面去进行引领。如,我在引导学生读了李白的诗后,就会向学生简单介绍李白这个人物,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再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李白”的诗;随着时令、节气的变化,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文。

    九、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古诗词吟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绚丽夺目的泱泱诗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早在先秦,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诵读古诗词,是语言特点本身所选择的语文教育优秀传统。

    为了发扬传统、继往开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下留学校从本学期开始开展了“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一、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

    同样的,学生有了诵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经典诵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经典诵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字、一句诗,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诵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1、采用多种诵读形式。(1)听经典诵读。

    我从电脑里面找寻到一些好的视频诵读,经常组织学生听读;(2)范读。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

    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诵读欲望。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只有教师的诵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只有教师的表情诵读多了,学生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3)此外,还可以采用:同桌赛读,小组赛诗,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综合背诵,灵活而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古诗词的积极性,学生掌握了背诵古诗词的方法,就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

    只有恰当的应用诵读方式,学生才能爱上诵读,并读有所获。小学生只有熟读、背诵、摘记大量的古诗词,才能充分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多背诵诗词呢?古诗词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背诵边配上乐曲表演,会增进对诗的理解,从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背得快,记得牢。2、采用激励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健康快乐发展。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应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评价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让学生在评价中进步、成长。

    因此我在引领学生诵读积累经典诗文后,还对学生的积累情况、学生成果进行及时总结评价,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评价中认识自我的不足,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我采用”经典诗文诵读擂台赛”等形式来评选优秀人员来鼓励学生诵读经典;采用官衔命名“我是诵读王”“我是小小藏诗家”“我是吟唱家”等学生自命的官衔来鼓励学生来诵读经典。

    除外,我在学校每天进行的课间操活动结束后充分展示学生诵读积累经典的成果,让学生找到诵读积累经典所带来的乐趣,找到成功的喜悦。二、指导学生的诵读方法当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不断总结,找出适合学生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引领学生诵读。

    1、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诵读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诵读习惯。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

    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要做到“七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再次,“一天不练口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练就扎实的诵读本领,一定要保证多读多练。

    诵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得多了,诗句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诗句的感受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选择诵读内容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记忆特点,让学生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古诗文来记。因此,我对学生诵读内容的选择不规定,即使他们依旧选择小时候就能背诵的简单不过的内容,我也会容许他们拿来作为他们汇报的的成果。

    只是适地鼓励他们若能记得更多、内容更丰富些就好了。除了让学生自由选择诵读内容以外,我也会相机地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去选择诵读内容。

    可以按朝代、人物、描写内容等方面去进行引领。如,我在引导学生读了李白的诗后,就会向学生简单介绍李白这个人物,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再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李白”的诗;随着时令、节气的变化,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文进。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