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霍邱县简介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霍邱位于东经:115°50′至116°32′北纬: 31°44′至 32°36′,安徽省西部,南枕巍巍大别山、北踏滔滔淮河水、西与河南接壤、北与阜阳隔淮相望、东与六安、寿县毗邻、南与金寨相连。

    气候条件:

    霍邱属于亚热季风气候,四季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四季分明。

    自然资源:

    霍邱面积3493.16平方公里,物华天宝、素以鱼米之乡著称,盛产粮、油、棉、是国家第一批商品粮基地县,是国家和省的棉油猪山羊禽蛋荻柳等生产重点县;有古为贡品的沣虾银鱼;有近20种具有理想开采价值的地下矿藏,其中磁铁矿贮量居全国第6位,被列为国家大型矿石基地,为霍邱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资。

    水资源:

    霍邱境内常年平均水资源量超过13.5亿立方米,全县平均有效蓄水量4.29亿立方米,本县有沣河、找母河、牛角河、窖湾河、高塘河、汲河、头道河、二道河、油坊河、洪城河、石龙河、淮河、淠河、史河、湖泊有城东湖和城西湖。

    矿产资源:

    境内已探明的铁、磷、石煤、大理石、石灰石、白云岩等20多个矿种,具有理想的开采价值,特别是周集铁矿储量丰富,达20亿吨,居全国第五位,被国家列为大型铁矿石基地,具有极大的潜在经济价值。

    行政区划:

    2008年霍邱县下辖32个乡镇,680个行政村,3652个村民组,2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625290人。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据县城东北5公里陈家埠乡桥塘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推测,距今约6000年前县境就有 人类活动。

    本县古属东夷(淮夷)。

    《尚书·禹贡》载地理位置属扬州之域。

    《史记·夏本纪》载: 禹封皋陶之后(偃姓)于英六。

    《正义》: “英即蓼也”,是为虞蓼子国,殷(商)属徐州, 《禹贡指南》 “殷割淮南江北以益徐”。

    西周仍为蓼国地(蓼故都在固始县蓼城岗遗

    址),属扬州之域。

    春秋,鲁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燮灭蓼设蓼邑属楚。

    后又分蓼邑设雩娄邑 (邑治在今固始县陈淋镇附近)和鸡父邑(邑治在今金寨县开顺镇)。

    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未设县,地属九江郡,西楚(公元前206年)属九江 国。

    西汉,在县境设安风县(治所在今邵岗乡许集村)、阳泉县(治所在今临水集)属淮南 国九江郡。

    又在现霍邱固始之间设蓼县(治蓼故城),安丰县(治所在固始县东南)、雩娄 县(治所在固始县黎集附近),归属如前。

    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淮南康王幼子刘 庆为六安王,以此五县归其辖。

    后又在现县城北设义城县,不久废。

    东汉因之,建武十年(公元34年),六安国省,以其县属扬州刺史部庐江郡。

    三国为魏扬州地,属庐江郡。

    文帝分庐江郡设安丰郡(治安风故城),以蓼、安丰、雩

    娄属之。

    西晋因之,改属豫州安丰郡,以阳泉属扬州庐江郡。

    东晋安帝时省安丰郡,迁安丰县于原郡治所,属弋阳郡,其余县皆不见记载。

    《晋书·地 理志》: “胡寇南下,百姓皆渡江,县多废。”

    南朝·宋设安丰县,复设雩娄县属安丰郡;又分安丰郡立左边城郡。

    齐因之。

    梁大同元年 (公元535年),徙旧安丰于霍邱城置安丰州,又立决口县(后改临水县治所在阳泉故城)。

    自西晋以后,南北分裂,本县境域时南时北,郡县废置无常。

    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 入魏。

    魏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设安丰县属霍州安丰郡,宇楼县属霍州西边城郡‘南 > 齐曾一度归南朝。

    东昏侯永元三年(公元501年),复入魏。

    梁武帝天监五年(公元506年) 入梁。

    大同元年置安丰州,属豫州霍邱戍。

    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入东魏,安丰郡废。

    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县境设安丰(治所在霍邱寿县之间,现安丰塘附近)。

    开皇 十九年(公元599年)始设霍邱县(治现城关),属淮南郡,安丰等县均废。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属淮南道,并于霍邱县置蓼州,别置松滋县于县治西40里沣 贞观初属寿春郡。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改霍邱县为武昌县,属淮南道寿春府。

    景云元年 (公元710年),复名霍邱县,属淮南道寿春郡。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属淮南镇寿春郡。

    此后县名无变。

    五代时期,先属吴,后属南唐寿州。

    北宋,开宝末年(约公元976年),属淮南路寿州。

    熙宁中(约公元1073年),属淮南 西路寿春府。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一度归金,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属淮南路安 丰军。

    三十二年,属淮南西路寿春府安丰军(后改寿州)。

    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丰路总管府,后曾置淮南行省,寻 废。

    至正中(公元1355年前后),复置,霍邱属之。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属南直隶中都临濠府(凤阳府),后属江南行省凤阳府寿州。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属江南省风颍六泗道寿州。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 属安徽省凤阳府寿州。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

    属安徽省颍州。

    十三年(公元1735年), 升颍州为府,霍邱县属安徽省颍州府。

    民国1年(1912) 8月,属安徽省第四区(驻阜阳)。

    民国3年(1914) 6月至16年4月,属安徽省淮泗道。

    民国18年(1929)12月,中国共产党在白塔畈领导农民暴动, 民国20年(1931) 2月成 立霍邱县临时革命委员会(后称县苏维埃政府)。

    民国21年(1932)6月,县苏维埃。

    代表会决议 改霍邱县为红城县,属鄂豫省皖西北道区。

    红军撤出县境后,被国民政府恢复原县名 。

    民国21年(1932)10月,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27年(1938)10月,属安徽省第七 行政督察区。

    29年(1940)4月,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36年(1947) 9月,晋冀鲁豫解放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决定成立南霍固县(治叶 集),辖一镇四区,一个月后撤销。

    民国36年(1947)10月,中共鄂豫区党委和行署决定在本县西部、南部和金寨北部及固 始东北部,分置霍邱、霍固两县,属鄂豫区一分区。

    民国37年(1948)6月,撤霍邱县并入霍固县,增设三河尖市(县级),同属鄂豫区一分区。

    1949年1月,霍邱解放,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2月1日,撤霍固县,以原霍邱县区域恢复霍邱县,归属如前。

    5月改属皖北行 政区六安专区。

    1952年皖南、皖北两行政区撤销,建安徽省,霍邱县属安徽省六安专区。

    1971年3月, 六安专区改名六安地区,霍邱县仍属之。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综合实力

    经济增长:

    2006年,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34742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12639万元,比上年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83388万元,比上年增长21.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38715万元,比上年增长13.5%。

    经济实力:

    2006年,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63.47亿元,增长13.7%。

    农民人均纯收入2558元,增长11.3%。

    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4亿元,增长35.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11亿元,分别增长22.8%和13.1%。

    外贸出口创汇7102万美元,增长9.1%。

    财政收支:

    2006年,全县共完成财政总收入28279万元,同比增长38.9%,其中:地方级收入完成17350万元,同比增长29.3%, 2006年全部财政支出81200万元,增长 39.0%。

    农业经济

    特色资源开发:

    近年来,霍邱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大优化农业环境,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步伐。

    农业产业布局:

    2006年该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大优化农业环境,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29439公顷,比上年增长3.3%。

    实现粮食总产119.5万吨,比上年增长16.3%;油料总产4.61万吨,比上年增长6.8%;棉花总产473吨,比上年增长60%;麻类总产1249吨,比上年增长265%。

    该县粮食总产量仍居全省首位,连续三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

    农业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上,在改造提高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绿色食品农业、创汇农业。

    在产品结构上,按照创名牌、占市场的要求,大力发展名、特、优、新产品,重点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

    2006年全县实现生猪饲养总量213万头,家禽饲养总量3100万只,其中白鹅饲养总量347万只。

    肉类总产182282吨,水产品产量68146吨。

    农业产值: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效益农业进一步显现。

    2006年,全县各地以效益农业为中心,加快农业生产战略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0亿元。

    现代工业

    工业发展: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6年完成全规模工业总产值285604万元,比上年增长38.6%,完成全规模工业增加值94041万元,比上年增长35.0%。

    工业企业结构:

    2006年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668847万元,2003年建筑业生产完成产值5.33亿元,比上年增长2.4倍,其中集体企业3.92亿元,比上年增长86.5%;私营股份及其他有限公司6.01亿元,比上年增长2.6倍。

    第三产业

    金融业:

    金融业务继续扩大。

    2006年,金融存贷业务稳步增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536153万元,增长20.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5805万元,增长18.4%。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332458万元,增长22.7%。

    保险业: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

    年末财产保险金额9.23亿元,比上年增长42.5%。

    财产保险费收入1933万元,人身保险费收入13355万元,分别比上年10.1%和27.0%。

    交通运输:

    交通事业稳定发展,交通设施进一步完善。

    2006年全社会公路客运量732万人,客运周转量36600万人公里。

    全社会公路货远量560万吨,货运周转量44880万吨公里。

    2006年全县共有各种路面公路2935公里,其中一、二、三等级公路438公里。

    邮电通信:

    2006年,通信业较快发展。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385万元,比上年增长5.5%。

    移动电话用户19.2万户,比上年增长17.1%。

    房地产业:

    房地产开发快速发展。

    200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35亿元,比上年增长34.6%。

    餐饮业:

    2006年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4646万元,同比增长19.7%。

    对外经贸

    利用外资 :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利用外资不断增加。

    2003年, 全县共签约并实施重点引资项目 23个,协议引资31亿元,实际到位4.48亿元,占市下达任务的332%,内资引进居全市第一;引进境外资金418万美元,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05%。

    外贸出口:

    2003年,该县对外贸易逐渐回升,全年完成出口创汇1701万美元,比上年14.9%。

    [编辑本段]教育文化

    文化设施:

    2002年文化部门继续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弘扬时代主旋律,不断开创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2002年末,全县有放影机构92个,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33个,文物馆、图书馆、创作组、剧场各式各样个。

    广播电台、中波台各式各1个,电视差转台个,有线电视台、微波中继站各式各1个,卫星电视接收站72个,乡镇广播站33个,通广播乡镇33个,通广播村681个,乡、村通播率为100%,电视覆盖人口为100%。

    文化艺术:

    文艺创作工作,再上新台阶。

    全年共创作词曲110余首,3首入选国家出版社《世纪之声》作曲集,作词《下雨真好》入选省“五个一”工程,相声《文明赞歌》被搬上舞台,小品《游子之心》、相声《新丝绸之路》、歌曲《日子越过越红火》、《同志哥认亲来》等四首上报待评。

    有6幅书画作品被《中国近现代书画选集》入选刊登,4幅书画作品分别在中、日、法、韩等国展出并入集获奖。

    人口保障

    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1602132人,比上年增加29333人,同比增长1.86%,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人口出生20027人,出生率10.86‰,同比下降0.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7782人,死亡率为4.84‰,同比下降0.05个千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1‰,同比下降0.16个千分点。

    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为89.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4825元,同比增长28.2%,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135元,同比增长30.4%。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100元,同比增长21.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56元,同比增长21.8%。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9.1%。

    社保改革稳步推进,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年末我县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已达12.2万人次,征徼基金9350万元、发放养老金5009万元、支付医疗保险金3328万元、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82万元、对945位遗属补助228万元、对2300名失业人员发放救济款494万元、创业园区一期工程和再就业一条街已经建成。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961个,190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2007年底已有4853名企业退休人员进入社区管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为98.7%,进入社区率为86%。

    稳妥实施民生工程:1、大力推进农村低保对全县农村人均收入低于720元的农户,实施最低生活保障,2007年全县有16433户、39969人享受到农村低保共发放低保资金1519.2万元。

    2、实施城乡医疗救助,2007年以来共救助艾滋病、癌症、尿毒症、白血病等重病人31716人,救助资金达150万元。

    3、全力搞好农村五保供养,2007年全县农村五保对象达15492人,每人发放供养费1260元,新建五保老人之家52处。

    扶贫工作任重道远,脱贫返贫交替出现。

    2006年我县有贫困人口7.13万人,通过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共脱贫2万人,但由我县沿淮、沿湖等低洼地区因遭洪涝害有4万余人因灾返贫,年末全县贫困人口上升到92558人,其中:人均纯收入75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33789人,750元—1000元低收入贫困人口58799人,全县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2007年我县实施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28个,首批到位财政资金890万元,共安排114个项目,省扶贫办对项目业已批复。

    国民教育: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2001年,全县拥有各类普通中学73所,在校学生47874人,初中入学率为91.85%,高中入学率为63.61%。

    各类小学290所,教学点30个,在校学生66324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1%,幼儿园254所,在园幼儿17155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219人。

    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不断充实调整。

    2001年末,全县拥有中学专任教师2481人,小学专任教师2935人,幼儿园教职工1264人,特殊教育教职工47人。

    教育设施建设:

    教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县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12297万元,比上年增长32.3%。

    年内新增校舍总面积31169平方米,学校新增藏书152万册,中小学配备计算机4685台。

    成人教育深入开展,全县拥有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445所,教学班786个,在校学生38987人,比上年增长42.1%;扫除青壮年文盲461人。

    [编辑本段]体育医疗

    体育事业 :

    体育工作2001年认真贯彻《全面健身计划纲要》,加快发展“科教兴体”的战略,取得了新的成就。

    2001年成功的举办了“邮政杯”万人长跑赛,“新快电脑杯”桥牌赛,“电信杯”武术散打擂台赛,以及“健康迈向二十一世纪”大型广场文艺演出,给新世纪的到来增添了色彩,多项体育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收到了良好效果。

    2001年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体育大赛,取得了好成绩。

    全省柔道,武术套路,跆拳道锦标赛荣获金牌6枚,4-8名5人,奖金7500元,“寿州宾馆杯”,篮球友好邀请赛荣获第二名,寿县武术散打锦标赛荣获金金牌3枚,大力发展我县体育事业,为上级输送更好的体育人才,2001年扩大创办体育中学规模,该县体校现有学生200名,经县政府批准将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在原有初中部的基础上增加高中部,标志着该县体育中学已具规模,向正规化方向迈步。

    医疗卫生: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

    2001年全县共有各类医疗机构736所,其中县综合医院2所,中医院1所,中心卫生院6所,乡镇卫生院27所,防疫站、保健站、卫校各1所,乡村卫生室694所,工业及其他部门3所。

    全县有卫生技术人员1691人,其中医生1149人,另有乡村医务人员1214人,个体行工医60人,校医19人。

    全县有病床1607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