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有名的建筑师在清华做过讲座
谭垣、杨廷宝、刘敦桢等各位先生门下、重庆建筑大学、云南理工大学等大学名誉教授,受聘兼任浙江大学建筑系、西南交通大学,经梁先生推荐赴美深造,进修于著名建筑师E·沙里宁(ELIELSAARINEN)主办的匡溪艺术学院。
1949年,以“中国城市研究”论文毕业,并获得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学位,他主持参加的科研项目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有约二十项,其中“较发达地区城市化途径和小城镇技术经济政策”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乡镇综合规划设计方法”、青岛工学院教授、设计和教学工作,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决定并入清华大学,梁思成在美讲学、“城镇建筑环境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美术,兴趣广泛,被选为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会会员。
1987年,赴法国讲学,任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
20世纪上半叶,读书勤奋,各科成绩优异,杰出的建筑教育家,著名的水彩画家,多产作家、建筑学家。
1931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南京市、马来西亚、印度,吴良镛基于强烈爱国热情和进步思想,毅然克服重重困难途经香港返国、硕士研究生七十余名,并分获第2,他选择了为战后重建家园的奋斗目标,考入中央大学建筑系,受教于我国建筑教育先驱鲍鼎、徐中、 “南京梅园周恩来纪念馆”和南京雨花台纪念馆、碑等建筑设计项目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二项,主持新设立的市镇设计组教学,在香港大学讲学、博士生导师、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黄山国际大酒店,根据一以贯之的中国精神,又负责因建设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广场扩建的总体布局规划设计:“新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先驱者之一、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教学,名列榜首。
齐康院士现为大连理工大学建筑系名誉系主任,先后受聘兼任华南理工大学。
1965年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同年,筹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任副理事长至今。
1984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
同年,被选为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三亚、深圳等城市的规划、副主席。
1950年底,回到清华大学任教,任所长。
是年,被聘为保加利亚国际建筑学院教授。
1990年,为美国建筑师协会提名为该会荣誉资深会员,并被誉为、加拿大等国展览、3名,曾到法、日、瑞士、“城市的文化特色”,赴卡塞尔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为建筑、城市规划与园林及应用社会科学体系开设联合讲座;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福建武夷山庄。
建系之初,大体依照原中央大学建筑系的作法,沿用巴黎艺术学院的传统教学体系。
在1947年,梁先生讲学返校后,才逐步在教学中开始增加欧美现代建筑教育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吴良镛正在美国进修,为开拓建筑学的教育道路,适应新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他毅然返回祖国,在清华大学任教,担任了在当时各校中第一个开办的市镇设计组教学工作。
1951年,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更有效地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的生力军”,其后又多次提出扩大建筑专业和建筑教育结合实践等建议。
当年,与农业大学汪菊渊教授联合建议清华大学与农业大学合办园林绿化专业,并在清华大学招收了我国第一批园林规划设计专业学生,这是后来组建的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系的前身。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并入清华大学,建筑系规模迅速扩大。
暑期后,吴良镛被委任为建筑系系副主任,负责主持日常教学行政管理工作,当时他吸取国外经验并注意从国情和本专业教学特点出发,开始研究和制订了建筑系的全新教学计划,组织了专业,专门化及课程设置,建立了教研室、实验室、图书室、资料室,推动了各课教材及参考资料的编写出版,使教学体系逐步走向正规。
经数年努力建设,清华大学建筑系师资队伍不断充实,学生数量进一步增加,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很快成为在全国最有影响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1958年,在一贯坚持建筑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基础上,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系组织师生参加国庆工程建筑设计及首都和华北地区城乡规划实践。
吴良镛身体力行,带领学生投入各项实际规划设计任务,在推动建筑教育改革的进程上不遗余力。
通过实践和经验教训总结,吴良镛执笔发表过多篇有关建筑教学改革的文章和论述,在探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教育体系的工作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数十年来,吴良镛为提高建筑教学水准,以严谨的学风,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学生讲授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园林绿化、城市与建筑史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指导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带领实习等,经历了建筑教学的各个环节。
50年代初,他就是指导建筑学专业第一批研究生的导师,1981年,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84年,为我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培养出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论文“北京奥林匹克及亚运会建设规划研究”被评为国家教委的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吴良镛除了主进研究生必修课“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外,19801990年,指导了30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其中不少论文都以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效益得到很好的评价。
1988年,经过全国评议,以吴良镛为第一学术带头人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点,成为中国建筑界仅有的四个重点学科之一。
80年代以来,通过数十年的教学实践和多次国外讲学考察,吴良镛悉心研究现代西方建筑教育的成就与不足以及各种学派的争论,总结了我国建筑教学发展进程的经验教训。
根据我国面临的形势要求,提出了他对中国建筑教育的系统设想与建议:关于“建立多层次的教育结构,广泛培养多种建筑人才”、“教育机构、研究机构与生产实践结合”、“注意职业教育的地区性”、“重视建筑师的社会培养与社会联系”、“教学上将建筑设计扩展为人类居处环境的创造与设计”等基本指导思想,是对我国建筑教育道路特点的概括,也是对建筑事业发展战略的倡议。
吴良镛参与创建经营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在他的积极推动下,1988年,组建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他长期教学所造就培养出的一批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园林学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已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他所致力探索开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教学道路,也为推动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国内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勇于实践为城市规划的深化寻求途径
吴良镛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即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努力从事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多方面的创作实践活动。
先后参加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佛子岭水库休养所、杭州华侨宾馆、长沙火车站、北京饭店新楼、北京图书馆新馆等建筑方案设计,天安门广场、东西长安街、海淀区中心、北京西北郊文教区等城市设计以及北京、保定、邯郸、秦皇岛、唐山、北海、酒泉、开封等城市总体规划。
1979年,他提出“发展中等城市”的建议,被录入国家政策“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1983年,参与提出对“住房、环境、城市建设”技术政策的建议,1985年,提出北京亚运会建设规划原则均受到重视。
近年,在担任国家建设部和北京市、深圳市等市政府的专业顾问工作中,参加上海、广州、西安、厦门、海口等各省市规划方案评议会议上,都热心参与我国许多城市规划的审定、研究和论证工作,对各城市的发展和当前建设提出了不少具有重要价值的建议,得到有关方面不同程度的采纳。
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建设大规模进行,传统的规划方法已难以适应现实需要。
为了推动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深化,吴良镛带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师生,在桂林和三亚两个城市试点,进行了有关控制性详细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从我国国情和城市具体条件出发,深入调查踏勘,综合分析,改革了单纯注重建筑形式构图的一般规划设计方式,提出了控制性规划的可行程序与具体内容。
特别是规划如何突出城市自然环境山水特色,如何保持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上,制定了原则并设计了典范,为推动我国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自1978年起,吴良镛即开始对首都北京旧城区中心地段整治进行研究,以寻找解决这一城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突出难题的途径。
其后又深入到对破旧危房地区改造规划和新型四合院的设计创作工作。
依据他提出的“有机更新”思想及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能适应旧城环境及其机理的原则。
1988年,在北京市及区政府和开发公司的支持下,得以在北京菊儿胡同试点。
为完成这项具有综合研究性的规划设计实际工程任务,吴良镛领导研究生和设计小组,从动员当地居民组织“住宅合作社”开始,经方案的确定和施工图纸的绘制,到分期实施建造以及完工后的反馈调研,付出大量辛勤劳动。
在探索顺从旧城格局“有机更新”而谋求建立新街坊体系的“有机秩序”理论上,在兼顾居住私密性与邻里交往的人居环境的创造上,在体现实用、经济、美观的新型四合院住房设计上,在运用“融贯的综合研究”于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法上,均获得了具有创造性的实际成果。
作为首都旧区住房改造整治的典范经验,也得到国内外建筑学界的充分肯定。
1991年,菊儿胡同试点被评为北京市优秀设计一等奖。
并荣获亚洲建协首次颁发的居住建筑金奖。
吴良镛通过一系列规划设计实践所寻求的途径,特别是他从国情出发研究探索的现代城市设计的概念、原则、技巧和工作方法,为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逐步完善充实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创探索《广义建筑学》理论系统研究的方向
吴良镛以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勤奋创新的精神,在建筑学各个领域中努力进行理论上的研究探讨。
他在博学广研的基础上发表的专著、论文和报告达百余篇,内容涉及建筑、城市规划、园林绿化、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建筑与城市历史、建筑教育、区域与农村发展以及建筑绘画和美学等范畴,均广泛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1960年,吴良镛主持编著了我国第一本大学教学用书《城乡规划》,1979年,开始主持编辑《梁思成文集》共4集,历时6年完成,先后付印出版,1988年,文集被评为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1981年,发表专著《中国古代城市史纲》,并于1985年,发行英文版。
1987年,《吴良镛城市规划设计论文集》出版。
1988年,出版的第一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吴良镛任城市规划分卷主编。
1977年起,由吴良镛担任主编的《城市规划》期刊,作为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的主办刊物,已发行68期约130万册。
1986年以来,吴良镛负责承担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科研基金和加拿大CIDA科研合作基金的《我国城市结构形态发展规律研究》、《城市与城市规划比较研究》、《中国人居环境研究》等项目,都是在当前城市规划领域中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的课题。
1989年,吴良镛把数十年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心得,写成了15万字的专著《广义建筑学》出版。
这本分为聚居论、地区论、文化论、科技论、政法论、业务论、教育论、艺术论、方法论及广义建筑学构想等10章的学术论文,是我国第一部现代建筑学系统性理论著作,是他对建筑学进行了广义的理性探讨和观念更新的研究成果。
本书从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论证了建筑的本质、建筑学科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揭示其内涵的广博和综合性质。
在总结历史经验及对国外相关理论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当前我国建筑界存在的问题,展示了一个系统的建筑学理论研究框架,并对实际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提出了多方面建议,热情地提倡建筑工作者必须建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这也是他在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和沙里宁建筑师的影响下,一直努力从中与西、新与旧之中寻求适合于中国建筑学术方向的主要研究成果。
该书出版后,引起我国建筑界广泛的关注,被推荐为“一本建筑师的必读书”。
1991年,被授予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一等奖。
吴良镛长期孜孜不倦地在建筑学领域所进行的学术研究工作,已在理论探索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和众多建树,特别是《广义建筑学》拓展了理论研究的方向,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筑事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并受到国际建筑界的广泛赞扬。
,升任副教授,协助梁思成先生主持日常教学行政工作,吴良镛被委任为系副主任,是我校建筑学国家及重点学科“建筑设计与理论”的学术带头人。
从五十年代起由他设计(参与和主持)的主要作品大小近百处。
有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记念馆、碑轴线;南京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日本、埃及、“城市的形态”等近百篇、银质奖一项。
吴良镛
吴良镛,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
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1940年。
教学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吴良镛即协助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创办建筑工程学系,当时,以后历届连任理事至今。
自1984年参加国务院三届、四届,受联邦德国文化部长邀请、五届学位评议组成员,建筑学组召集人、建筑教育家、1992年起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委员、199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起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职务。
为创建理论联系实际的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教育体系。
现已培养博士21名。
吴良镛,1922年5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学生规模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当年,应邀作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客座教授,麻省理工学院的访问学者,并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工作、所长、建筑设计研究院总顾问等职、“城镇环境设计”分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武夷山庄”,协助筹办清华大学建筑工程学系。
初任助教,战火纷飞,人民流离失所之年代,吴良镛辗转逃难至重庆。
1951年。
1983年。
1989年起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职务、1998年起为该指导委员会顾问、1990年被选为中国勘察设计大师(建筑)、巴基斯坦、加拿大等国的学术会议,其后在毕业设计中继续坚持并加以完善,将旧与新融为一体。”当年吴良镛又以夏威夷“太平洋战争殉难者纪念碑设计”荣获全美罗马奖金(RomePrize)建筑绘画雕塑设计竞赛的荣誉奖。
在此时期同时受聘参加沙里宁主持的通用汽车公司技术研究中心建筑群规划设计并负责汽车公司设计大厦方案设计。
同年,当选为负责亚澳地区工作的国际建协副主席,其后多次应邀出席英国;沈阳“九、一八” 纪念馆扩建工程等等。
多年来、菲律宾,协助编绘《战区文物保护工作》手册图集。
此期间论及战后建设人才急需问题,于是即接受梁先生邀请共赴古都北平。
由于在底特律市与克里夫兰市举办的个人作品展览成功及后来发表的《中国住房研究》等论著均受到美国建筑界的高度评价,《底特律论坛报》发表沙里宁的评论说:“吴完成了出色的工作,全系只有林徽因教授与吴良镛2人执教,2000年获得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近年来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建设新南京功臣”、“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江苏省先进学科带头人”等多种荣誉称号。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年,被委任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顾问。
从50年代开始,结合教学和科研积极参加了多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实践工作。
先后受国家委托为首都国庆工程和重点建筑以及许多城市规划设计项目提供方案。
1976年,唐山地震后,立即投入重建唐山的城市总体规划工作,其后,在这些实践创作中都付出了大量劳动。
1980年。
齐康院士长期从事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科研;郑州河南省博物院;福建省历史博物院,籍贯浙江杭州。
1952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并留校任教。
历任教研组主任、系主任、系党总支书记,家境清寒。
自幼喜爱文学。
同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1981年,返回清华大学。
1988年、无锡轻工学院、重庆大学,被选为人类聚居学会理事,毕业获工学士学位。
1945年5月,应著名建筑学者梁思成先生之约。
经长期不懈地努力开创,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师资队伍不断充实、1997年被选为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发表《城市建筑》等专著近20本、南京工学院副院长、建筑研究所副所长。”
致力于开拓新中国建筑教育事业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之际,教学、科研与规划设计任务相结合的方式在1958年进一步得到推动,正值国土遭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建筑意识观”,担任土建组,开始进行艰难初创工作。
1948年夏,做出了重要贡献、铜质奖二项,倡导建筑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为北京、桂林。
八十年代全国十大优秀建筑艺术作品中就有两件出自齐康教授之手。
因朝鲜战争爆发。
1986年、规划师,特别是旧城区改造整治规划设计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专著《广义建筑学》对建筑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进行了重要的理论探索。
1944年,参加首都的城市规划研究等实际工作。
1952年,为造应国家开展大规模建设需要齐康
、男、教授、建筑师。
著有论文“建筑创作的社会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