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小学古诗词欣赏形式有哪些

    一、小学生古诗赏析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象这首《长相思》,大约是他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就显然属于这样的作品。

    “长相思”本汉代诗中语(如《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六朝诗人多以名篇(如陈后主、徐陵、江总等均有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属乐府《杂曲歌辞》。

    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李白此诗即拟其格而别有寄寓。

    诗大致可分两段。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

    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

    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

    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

    “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

    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

    “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

    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

    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

    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

    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

    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

    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

    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

    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

    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

    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

    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

    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所以王夫之赞此诗道:“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

    (《唐诗评选》) 古诗词赏析----李白:长相思·其一 《长相思·其一》 作者: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注解】: 1、络纬: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2、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3、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 【韵译】。

    二、小学生古诗赏析十首赏析要短50到100,易懂古诗要短br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象这首《长相思》,大约是他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就显然属于这样的作品。

    “长相思”本汉代诗中语(如《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六朝诗人多以名篇(如陈后主、徐陵、江总等均有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属乐府《杂曲歌辞》。

    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李白此诗即拟其格而别有寄寓。

    诗大致可分两段。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

    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

    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 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

    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

    “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

    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

    “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

    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

    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 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

    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 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

    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

    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 “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

    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

    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

    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

    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

    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

    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

    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 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所以王夫之赞此诗道:“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

    ”(《唐诗评选》) 古诗词赏析----李白:长相思·其一 《长相思·其一》 作者: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注解】: 1、络纬: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2、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3、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 【韵译】: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

    三、古诗的形式有哪些

    首先,古诗分为两大类,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也即通常所讲的格律诗,源于六朝,成于唐朝。其中律诗为正体,分五言律、七言律和排律三种。每诗八句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四句的为绝句,是指将律诗断开的意思,分五绝和七绝两种。

    与之相对的是古体诗。唐朝之前的诗基本上都是古体诗,唐以后也有大量古体诗存在。

    按字数分,有三言、四言、五言(五古)、七言(七古),七言以上称杂言。楚辞体也即骚体也属于古体诗。

    古体诗用韵、对仗、平仄都不严格——因为这些都是近体诗即格律诗的基本特征。

    古体诗中间还有一大类是乐府,汉以前诗是合乐的。汉以后诗乐分离,曲调可能失传,但乐府的格式和名称保留下来,通常都以具体而固定的题目出现。这些题目体裁包括:歌行、吟、辞等等。其中歌行又分长歌行(五言)和短歌行(四言)。三国时的曹操善写乐府。

    唐时李白尤善古体(也称古风)和乐府,杜甫乐府、古体写得也很多。

    四、小学生古诗赏析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象这首《长相思》,大约是他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就显然属于这样的作品。

    “长相思”本汉代诗中语(如《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六朝诗人多以名篇(如陈后主、徐陵、江总等均有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属乐府《杂曲歌辞》。

    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李白此诗即拟其格而别有寄寓。

    诗大致可分两段。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

    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

    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

    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

    “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

    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

    “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

    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

    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

    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

    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

    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

    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

    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

    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

    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

    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

    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

    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所以王夫之赞此诗道:“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

    (《唐诗评选》) 古诗词赏析----李白:长相思·其一 《长相思·其一》 作者: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注解】: 1、络纬: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2、金井阑:精美的井阑。

    3、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 【韵译】: 长相思呵。

    五、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有几种,是什么

    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一、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

    二、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二、议论

    四、叙述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六、语文古诗词鉴赏中表现手法有哪些

    赋、比、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全部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②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③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④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⑤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⑥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⑦虚实相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⑧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3、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

    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

    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

    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