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的论证思路
发布者:王夕2020-07-25
开头一层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提出“人应该舍生取义”的论点,这没有疑问,关键是下面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呢?有人说分三层,第一层“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避也”是围绕论点正面讲道理;第二层“如使……由是则可心避患而有不为也。”从反面讲道理,第三层,“是故……”是结论。
我以为这样的分法也符合作者的思路,问题是前两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是并列关系,是递进关系,还是转折关系?你把它译成现代汉语,还是看不出来。
我以为这一段是在正反对比说理的基础上又加了个事例,其中“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就是叙述事例的,在此基础上才得出后面的结论。
以上是文章对第一个分论点“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的论述。
紧接着,文章提出了第二个分论点“舍生取义之心惟贤者能勿丧耳”。
然后从正面举例,用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来证明贫贱之时能保持舍生取义之心;接下来从反面举例,在万钟之奉面前就丧失了舍生取义之心,从而证明了不贤者就会丧失本心。
总之全文在提出总论点之后,用两个递进关系的分论点来支撑总论点。
这样原文的自然段就不能像冀教版的教材那样分了,“一箪食”一段应合在下段。
把开头提出论点的一层独立为一个自然段更好。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