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该保障哪些教育投入
这是一个很值得进一步分析的问题,即政府该保障哪些教育投入。
是的,等待财政开支的地方很多,仅就教育来说,就有高等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等,每块都想分到一块蛋糕,但蛋糕也就这么大。
在我国发展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教育整体投入严重不足,这已不用赘述,到2009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仅占GDP的3.59%;二是教育投入的领域与政府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错位,总体看来,我国投入高等教育领域的比重过大,而在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领域投入过低,导致我国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只是名义的“义务”,直到2008年才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免学费;三是教育投入的主体和方式,高等教育主要依靠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基础教育主要依靠县乡财政,据有关统计,县乡财政在基础教育投入所占比例为80%左右,由于各地财政水平不同,这造成基础教育存在极大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
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到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将达到4%,以GDP40万亿计算,每年将在目前的投入基础上新增1600亿元。
这1600亿该怎么投、怎么花,就考验着我国政府发展教育的理念和职责认识。
以笔者之见,确保1600亿投入新增到位,依靠中央财政是最有力的方式。
同时,从政府发展教育的职责看,应该重点投向基础教育,尤其是乡村基础教育,以弥补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和乡村教育投入的不足,推动教育公平。
事实上,通过中央财政保障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在不少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的经验,法国中央财政承担了70%以上的义务教育经费,且把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直接划拨到教师的个人账户,日本中央财政负担了全部义务教育半数以上的经费,包括教师工资、学生补助和奖励、学校基本建设费、设备设施图书经费等,此外还承担了全部的教科书经费。
从我国政府近年来的表现看,正采取增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方式,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比重,其中就包括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费,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按比例补足免除学费后的经费,数据显示,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规模,从2000年的108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933亿元,年均增长28.2%;2000年-2008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累计30338亿元,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的43.6%。
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100亿,解决中西部1100万特困生的生活补助,前不久,国务院再决定,投入160万,覆盖解决2600万农村贫困生的营养改善问题。
这传递出积极的信息。
需要中央财政着力的地方,还有不少,当下有两个问题极为突出,其一,校车问题,这一问题一直困惑着我国学校安全,每次惨痛的校车事故之后,政府部门都发文件、发通知要求各地注意校车安全,去年,我国还出台了校车国标,可是国标在实际经费困难面前很难落地,要根治校车问题,必须把校车预算纳入中央财政或者省级财政范畴——纳入县乡财政,基本上意味着没戏,就像此前的营养改善计划,如果要各地自己筹资解决,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
依据笔者的测算,为中小学配备安全的校车,总需费用约600亿,这在新增的1600亿里,完全可以解决。
其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求学问题,目前采取的方式是“流入地为主,公办为主”的方式,由于流入地政府对此要承担投入责任,因此,大多难以维持长久的积极性,中央对此出台了奖励政策,但这起不到多少激励作用,要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求学,就需要加大义务教育的省级统筹以及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对此,高等教育界肯定会有意见,认为新增的教育投入都被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我国中央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包括推行免费政策和国家助学金政策——“瓜分”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怎么办,这是牵涉到高等教育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命题,就是要打破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局面,创造条件让更多民间资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这既可以让政府重点投向基础教育领域,保障其应该保障的公共教育部分,也可让高等教育增加财政独立性,获得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该是重新梳理教育发展理念,改变教育投入方式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