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常州市八年级传统诗词创作

    一、以诗词为话题 作文 八年级的

    一、闲论诗词 中国诗词历史源远流长,《诗经》是古代流传至今、有着文字记载的重要文献,风雅颂其中的雅,已经有专业创作味道,这说明我们祖先诗歌历史,还可以追溯到更遥远的史前传说时代。

    诗词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份宝贵财富,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一朵绚丽瑰宝,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任何人都无法否定,不管是不是文人墨客,这个结论无可争议。 中国诗歌起源于人类语言诞生之初,成形于《诗经》收集整理过程,从此开创了中国诗歌古风时代,其繁荣昌盛状况,对文学艺术贡献,以及历史作用都有据可考,从王朝时代到帝国时代,秦汉晋隋更是鼎盛空前,直到大唐之初。

    唐朝中国国力更加兴盛,这进一步加快了文化事业发展,原本用于吟唱的诗歌,在潮流和专业背景下更加考究,体式韵律逐渐形成统一规范,其中五言、七言形式不断发展并被逐渐定格,这就是近体格律诗。格律诗韵律和谐节奏优美,一经出现就迅速风靡,有唐一朝已发展到极致。

    提起诗歌,人们总会立刻想到唐诗,直到现在许多脍炙人口被广为传诵的诗篇,都多出于唐代。一种文学形式发展到登峰造极,也就走到了自身终结,格律诗在唐代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再发展空间已经不多,后人兴叹:“唐人已把诗写尽!” 这不只形式还包括内容,离情别意通过格律诗形式体现,在唐代也达到峰顶,后人谁也不敢说自己在格律诗形式内比唐人有更高成就。

    一些聪明文人看清了这种形势,于是开始突破格律诗形式,这样就出现了词。 词在唐代就已经出现。

    诗词本来就是一体状态,诗而歌、歌而词,从广义上说,诗词根本没有绝对独立。不过我们这里的词,是指明确的词的形式,它起点就是格律诗基础。

    尽管它在唐代就已出现,人们却习惯地称之为宋词。 在唐诗格律基础上,词在一开始就讲究入律,那是对前人形式成就一种继承,但在自身形式上又突破传统体格。

    词的出现伴随着乐曲发展,诗与流行乐调结合,造就出一种全新艺术形式。为适应复杂曲调,诗体必须作出调整,于是出现了长短句。

    变化形式还要保持韵律美感,词一开始就要求入律。入律就是沿续格律诗韵律,句之长短在格律上截取。

    词诞生之初是音乐和文学综合形式,发展中有些词曲散佚,这才慢慢使词脱离了乐曲,逐渐成为一种纯文学形式。 词经过一段时间发展,逐渐流行起一些固定词牌,于是词也演变成相对固定形式,形式又限制了它再发展。

    出现了固定形式,词创作也就达到了本身形式辉煌,像唐诗一样走到了穷途末路,之所以我们习惯说宋词,因为宋代词创作成就达到了顶峰,后来人一样再没有过形式内超越。 宋词再到元曲,形式突破越来越小,元曲只是在词基础上增减文字调整音节。

    应该说诗词格律形式到达元曲之后,已彻底走到了自身终结,再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超越,后来文学形式发展,事实上也客观地证明了这种结论。 文学形式本来就不仅仅是诗词,在元曲之后,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态势,只是就格律诗词而言,达到元曲阶段,已经是一种形式终结。

    我们今天的现代诗,在形式上与格律诗词很难衔接,只是就渊源而言,现代诗一样需要断句,一般也讲韵律和起码节拍,否则还能不能算是诗,也都很难说了。 格律诗词形式发展到元末明初,应该说已停止了发展,但或许是唐诗宋词历史上成就太辉煌了,以至后来和现代许多人,仍然艮古不变的古体诗词情结,许多人沉迷其中,好像非要跟古人拼个高低上下! 我个人上到中学,从读毛主席诗词开始,也痴迷过古体诗词,曾经背诵过唐诗宋词各三百首,甚至还接触过一些元曲,几乎一发而不可收拾,并因此耽误过学业。

    接触多了也是难免手痒,先是照猫画虎,接着又研究格律,只是一直没写出什么像样东西,倒是受古代文人墨客消极避世情绪影响颇深,以至非常无知狂妄。不过一失一得,有此经历我才可能写这篇文字。

    之所以学不好诗词,并不是我不努力,关键是我性格太叛逆。诗词格律非常严格,给我感觉就像人家做好了笼子,自己必须钻进去不可,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受罪!我受不了约束就不管不顾,写的东西诗不像诗词不像词,诗或者可以称古风,词虽然沿袭词牌,格律上却不讲古韵,大概只能算长短句,不过这也是词的别名。

    使用今韵沿用词牌,无论怎样严格,都不能通过古代格律考究,不过古韵今人,同样也会不伦不类。我写那些东西可能算不上诗词,只是当作诗词自我欣赏,身边偶尔有人看到却也有评价。

    有人说我那根本就不叫诗词,也有人说我可能是抄袭古人,开始我对这两种说法都生气,后来想想觉得后一种说法还不错,起码可以以假乱真了。 对诗词更深入些了解,在我接触网络之后。

    在网上看到有人写东西,我也把一些文字贴到论坛,其中就有那些所谓诗词。网上人不讲情面,上去挨了不少砖头瓦块儿,不过这却激发了我的斗志,让我对诗词格律非要探个究竟。

    这个过程却伴随思考,诗词格律上没研究出什么结果,倒是有一些意外收获。 在研究诗歌发展历史时,我发现了前述规律,对诗词有了自己全新见解。

    一切已经结论都是前人经验总结,当然地有它存在合理性,但一切又都在。

    二、自创古诗词:要歌颂常州的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年代:宋 作者: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醉后饮屠苏。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篇<;常州赋>

    三、写常州景物的诗词

    再过常州

    作者: 杨万里

    淮浦回春舫,荆溪又早炊。

    向来迎客处,还似迓侬时。

    父老今余几,山川别后奇。

    旧游休再至,再至只成悲。

    范参政行台两司常州成都四帖赞

    作者: 岳珂

    纵之而矩不逾,敛之而锋无余。

    实蕴而华敷,云烂而霞舒。

    虽曰近世之书,亦足以为轩几之娱。

    久而信,信而传,

    其殆留而为后世之须。噫嘻石湖。

    四、描写常州的诗句或歌词

    从"诗国"和"诗派"说起中国在世界上有"诗国"之称,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常州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诗国"之称,这是常州人的骄傲.当然,后一个"诗国"不是指国家,而是指城市或地区.另外,这个称呼也不是自封的,它有历史根据.大约是在清代初年,浙江著名诗人查慎行(初白)就有过这样的诗句:"毗陵诗国千年事". 苏东坡:《踏莎行》 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洞穴沧波下。

    临风慨想斩蛟灵,长桥千载犹横跨。 解佩投簪,求田问舍,黄鸡白酒渔樵社。

    元龙非复少时豪,耳根说尽功名话。 一首七律: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生计一生迂。 这首诗的前半首说常州属地的无锡、宜兴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我乐意在这里躬耕养老,你愿意来吗?下半首说,常州宜兴地处偏辟、可能容不下你的高车华盖,但民风俭朴真能让我这书生有个着落。

    不要怪我在常州停留时间长,我在这儿正在经营一生之计呢。

    五、苏轼对常州的诗词

    苏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

    他于文学、艺术、医学、经学,以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创作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巨人,他的一生与我们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他本是四川眉山人,他却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常州成了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有人认为苏东坡获赦北归以后,选择常州宜兴(宜兴旧属常州)作为他的卜居地,纯属一种偶然性的无奈之举。其实,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从他的诗、词、文、札记、奏章等来看,此举决非偶然。

    它是苏东坡衡量再三后的选择。 为什么苏东坡与常州宜兴会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他为什么会选择常州宜兴作为他的卜居之地呢? 一、鸡黍之约 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年)。

    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等。

    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

    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同窗好友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怀,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 二、风光无限好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他于熙宁六月岁末到熙宁七年五月奉命 赴常润一带赈灾,在常州一带滞留半年左右。

    完成赈灾任务后,他应好友蒋之奇、单锡等的邀请,在宜兴小住,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芙蓉山水、?画溪明、古洞奇穴、玉潭凝碧等名胜。苏东坡流连于群山苍翠、溪水明澈、藤花掩映、杏柳错综的美景之中,就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中。

    十分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依稀感到了阳羡(宜兴的别称)正是他将来躬耕退隐的归宿。 苏东坡在常润赈灾时,曾写过五首怀念杭州太守陈襄的诗。

    其中第五首是: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还。

    惠泉山下濡湿的泥土,阳羡溪头晶莹的大米,江南地方简朴淳厚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了苏东坡,使他闪起了归老于此的念头。 熙宁七年五月苏东坡好友钱公辅在常州逝世,苏东坡前去吊丧,并作《哀词》,发出了“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多君子”的感慨。

    这说明了苏东坡后来选择常州作为他的归隐之地,并非偶然,他对常州这方土地是早有所钟情的。 就在这年,苏东坡委托宜兴好友在宜兴买田,准备将来在此归隐。

    三、求住常州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直到元丰七年才得到赦 免。

    政治上的坎坷沉沦使他退隐田园、躬耕自给的愿望更加强烈。常州美丽富饶的土地、温和湿润的气候和莫逆之交的朋友让他留恋不已,他决定请求朝廷让他留在常州居住。

    他两次乞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他在《乞常州居住表》中写道:“……而赀用罄竭,无以出陆,又汝州别无田业可以为生。

    犬马之忧,饥寒为急。……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特许于常州居住。”

    当他得知朝廷准予他常州居住时,他喜极而泣,为如愿以偿而歌:“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 元丰八年五月二十二日苏东坡率全家抵达常州贬所。

    几经周折,苏东坡终于回到了这片朝思暮想的土地。他游遍了常州城景。

    在太平寺和报恩寺等都留下了他的诗:“六花?葡林间佛,九节菖蒲石上仙;何似东坡铁拄杖,一时惊散野狐禅。”“碧玉碗盛红玛瑙,井华水养石菖蒲。

    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饱无。” 几天后,苏东坡携全家定居宜兴的田庄。

    置身于江南农家风光,苏东坡由衷地发出了感慨:“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物外游。

    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这时苏东坡完全过着理想的生活,没有政治,没有公文,没有吃不饱饭的后顾之忧。他完完全全地放松着自己,从从容容地享受着江南秀丽的风光。

    但命运总不让苏东坡有块宁静的土地。这时政局起了极大的变化,朝廷又起用苏东坡,并委以重任。

    喜忧参半的他只得告别了他刚刚建好的家园,启程赴任去了。 四、常州了缘 元佑八年,一直保护苏东坡的高太后去世了。

    灾祸接连降到 苏东坡身上。他连连被贬,从定州到英州,再到惠州,又从惠州被贬到海南岛的儋州。

    直到元符三年,苏东坡等元佑大臣被大赦。朝廷给了他一个虚职,允许他在外州任便居住。

    这样,苏东坡就面临。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