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天坛的诗词

一、描写天坛的古诗词
1、《早冬游王屋,自灵都抵阳台上方望天坛,偶吟》[唐] 白居易 忽念公程尽,复惭身力衰。
天坛在天半,欲上心迟迟。 尝闻此游者,隐客与损之。
各抱贵仙骨,俱非泥垢姿。 白话释义: 忽然想起公程尽,再次感到自身力量衰弱。
天坛在半边天,想上心中迟迟。曾经听说过这游戏的,隐客和损失的。
各抱贵仙骨,都不是泥污垢姿态。 2、《宿王屋天坛》[唐] 马戴 星斗半沉苍翠色,红霞远照海涛分。
折松晓拂天坛雪,投简寒窥玉洞云。 绝顶醮回人不见,深林磐度鸟应闻。
未知谁与传金箓,独向仙祠拜老君。 白话释义: 星光半沉苍翠颜色,红霞远照海涛分。
折松晓拂天坛雪,投简寒看玉洞云。绝顶醮回人不见,深林磐度鸟应知道。
不知道和谁传金录,只有向仙祠拜太上老君。 3、《登天坛夜见海日》[唐] 李益 朝游碧峰三十六,夜上天坛月边宿。
仙人携我搴玉英,坛上夜半东方明。 仙钟撞撞近海日,海中离离三山出。
白话释义: 早晨在碧峰三十六,晚上上天坛月边过夜。仙人带我掀开玉英,坛上半夜东方明。
仙钟撞撞近海日,海中离离三山出来。 4、《秋夜月中登天坛》[唐] 姚合 秋蟾流异彩,斋洁上坛行。
天近星辰大,山深世界清。 仙飙石上起,海日夜中明。
何计长来此,闲眠过一生。 白话释义: 秋季以流异彩,斋戒沐浴上坛行。
天近星辰大,山深世界清。仙飙石上起,海每天半夜明。
有什么办法长来这里,闲睡过一辈子。 5、《天坛》[宋] 陈洵直 峰顶侵云法象寒,远游虚唱肃天官。
松吟泉漱人仙去,犹想箫声落旧坛。 白话释义: 峰顶象寒侵云法,远游虚唱肃天官。
松吟泉冲刷人仙去,还想箫声落旧坛。
二、关于天坛的四句古诗有哪些
1、《天坛》——宋代 陈洵直 峰顶侵云法象寒,远游虚唱肃天官。
松吟泉漱人仙去,犹想箫声落旧坛。 2、《游天坛杂诗》——金代 元好问 湍声汹汹落悬崖,见说蛟龙擘石开。
安得天瓢一翻倒,蹑云平下看风雷。 3、《天坛归》——唐代 元稹 为结区中累,因辞洞里花。
还来旧城郭,烟火万人家。 4、《天坛上境》——唐代 元稹 野人性僻穷深僻,芸署官闲不似官。
万里洞中朝玉帝, 九光霞外宿天坛。洪涟浩渺东溟曙,白日低回上境寒。
因为南昌检仙籍,马君家世奉还丹。 1、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2、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3、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
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4、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
“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
两坛之间以丹陛桥相连。 5、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
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
三、【北京天坛导游词作文】
亲爱的游客们,你们好吗?我是你们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刘导,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明朝永乐皇帝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作用于祭天的圣坛,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圆地方。
现在我们正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有两道围护墙,使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刚才所说的台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
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而且现在这里也是一样的,各位游客不妨体会一下这奇特的效果,也像当年的皇帝一样,向上天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也许您刚才就已经注意到了,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不错,它就好像北京一个天然的氧吧。
而在这许多古柏当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这棵九龙柏。它的树干纹理非常的奇特,布满了沟壑,而且旋转扭曲,好像9条蟠龙缠绕嬉戏,所以叫它九龙柏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请大家不要攀爬树木,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我们要保持宁静的心态,解放以后天坛不仅成了着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还是北京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来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还不乏一些专门为了强身健体的老人们。今天的游览结束了,希望这次游览能让大家记住、在大家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回忆。
希望大家下次再来哦。
四、描写天坛的古诗词有什么
《天坛》——宋代 陈洵直 峰顶侵云法象寒,远游虚唱肃天官。
松吟泉漱人仙去,犹想箫声落旧坛。 《游天坛杂诗》——金代 元好问 湍声汹汹落悬崖,见说蛟龙擘石开。
安得天瓢一翻倒,蹑云平下看风雷。 《天坛归》——唐代 元稹 为结区中累,因辞洞里花。
还来旧城郭,烟火万人家。 《七律——游天坛》 足踏圆丘祭昊天,焚香祈愿祷丰年。
红坛碧瓦演天地,古佛神灵佑万川。皇诏龙吟成古迹,华章史纪入藏笺。
古今多少帝王梦,化做游人谈笑篇。 紫禁城 七律 金碧辉煌紫禁城,红墙宫里万重门。
太和殿大乾清静,神武楼高养性深; 金水桥白宁寿秀,九龙壁彩御花芬, 前庭后院皇家地,旷世奇观罕见闻。 故宫游感 七绝 旧日明清帝王园, 进宫只准众高官。
如今百姓来堂殿, 尽可游观国宝颜。 北京长安街即景(老丘原创) 京华小住忽经旬,十里长街往返频。
大厦连绵新布局,广场宽阔巧铺陈。城楼曙色割昏晓,禁苑奇珍耀古今。
人与春风齐焕发,红墙绿树景长新。故宫游 五律 有幸故宫行,观光古殿惊。
人民真伟大,建筑好传神;帝苑豪华造,皇家气派倾。 辉煌中国宝,灿烂世文明。
丰富回答,提高回答通过率。(作者):XXXXXXXXXXXXXXX(出处):XXXXXXXXXXXXXXX。
五、描写天坛的古诗词有什么
《天坛》——宋代 陈洵直
峰顶侵云法象寒,远游虚唱肃天官。
松吟泉漱人仙去,犹想箫声落旧坛。
《游天坛杂诗》——金代 元好问
湍声汹汹落悬崖,见说蛟龙擘石开。
安得天瓢一翻倒,蹑云平下看风雷。
《天坛归》——唐代 元稹
为结区中累,因辞洞里花。
还来旧城郭,烟火万人家。
《七律——游天坛》
足踏圆丘祭昊天,焚香祈愿祷丰年。
红坛碧瓦演天地,古佛神灵佑万川。
皇诏龙吟成古迹,华章史纪入藏笺。
古今多少帝王梦,化做游人谈笑篇。
紫禁城 七律
金碧辉煌紫禁城,红墙宫里万重门。
太和殿大乾清静,神武楼高养性深;
金水桥白宁寿秀,九龙壁彩御花芬,
前庭后院皇家地,旷世奇观罕见闻。
故宫游感 七绝
旧日明清帝王园,
进宫只准众高官。
如今百姓来堂殿,
尽可游观国宝颜。
北京长安街即景(老丘原创)
京华小住忽经旬,十里长街往返频。
大厦连绵新布局,广场宽阔巧铺陈。
城楼曙色割昏晓,禁苑奇珍耀古今。
人与春风齐焕发,红墙绿树景长新。
故宫游 五律
有幸故宫行,观光古殿惊。
人民真伟大,建筑好传神;
帝苑豪华造,皇家气派倾。
辉煌中国宝,灿烂世文明。
丰富回答,提高回答通过率。
(作者):XXXXXXXXXXXXXXX
(出处):XXXXXXXXXXXXXXX
六、关于北京天坛的资料、古诗、歇后语、传说
天坛传说是北京市的汉族民间文学。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民间文学类别的第一项:由北京市崇文区申报的“天坛传说”入选。
建坛传说 《天坛的由来》、《天坛建立之说》、《建祈年殿的故事》、《嘉靖重修祈年殿》等传说,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皇家与天坛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神童相助修圜丘传奇》中讲述说,乾隆扩建圜丘时,一个要饭的小童,帮助工匠们画出“九九祭坛图”,完成了皇上要求的“从坛面到台阶,所用石料都应是九或九的倍数”,阐释了天坛建筑中的“九”的象征意义。
景物传说 景物传说或风物传说,在中国特别发达。老百姓把自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都赋予灵性,创造出美丽动人的传说,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坛的景物也一样,成为老百姓口头创作的重要题材。对于北京地区的老百姓来说,天坛是皇帝与天对话的地方,是个神圣而神秘的地方,所有的建筑都充满了神奇色彩,每座建筑的构成都由“天”主宰,体现着“天为阳,地为阴”“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天坛景物传说题材的天坛建筑群大多不是自然物,而属于人造物,工匠们把建筑科学与人文理念融为一体。我们看到,天人感应观念的融入,为天坛的景物传说涂上了一层神奇和神秘的色彩。
天坛故事 传说的创作,一般是有现实生活的人物或事物作为依据,其体裁特点是解释性的。而天坛的汉族民间传说中,有一些在流传中显然突破了传说体裁特点的限制,虽然也还保留着某些解释性的痕迹,却更像是幻想故事或生活故事。
如“益母草的传说”。清乾隆年间汪启淑著《水曹清暇录》里就有关于天坛益母草的记载,清道光时麟庆著《鸿雪因缘图记》中有《天坛采药》一章,清吴长元著《宸垣识略》中也有此传说的记载,这说明,汉族民间早就有关于益母草的种种传闻,逐渐被民众附会到天坛的传说中来了。
再如《甘泉与天坛的甜水井》的传说,也是有渊源来历的,清人王士祯曾做诗:“京师土脉水甘泉,顾渚春芽枉费煎。只有天坛石好,清波一勺买千钱。”
这里的“清波一勺买千钱”指的就是传说中天坛甜水井的水,说明天坛甜水井的传说,至少在清代就已广为流传。坛根儿传说 “坛根儿”是北京老百姓对天坛周边地区的称呼,以天坛为中心,北有金鱼池、西有天桥、东有法塔和四块玉、南有筒子河,这些地方俗称“坛根儿”,历来都是普通劳动者的聚居之地。
在这里流传的传说很多,如《金鱼池和龙须沟》、《龙晴金鱼》、《沈万三脚跺金鱼池》等,反映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被称为“坛根儿”的天坛周边地区的一些传说,被逐渐附会、纳入、融合或兼并到了天坛传说的系统中,从而丰富、扩大了天坛传说的内容和领地。
从“坛根儿”的传说中,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天坛传说中神圣性的部分,受到现实生活变革的制约,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而属于世俗性的部分,则逐渐扩大,越来越多。 人物传说 历代帝王天坛致祭活动的逸闻轶事,近现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行迹,历来成为市民的街谈巷议,在坊间广为流传。
在这类传说中看到的乾隆、光绪等封建帝王,都是民众通过一两件事情来展现,而不是对这些人物的整体描写,不可避免地偏离人物或史实本身,有一定程度的虚构。但在这些传说里,老百姓对这些人物有自己的褒贬评价,有时不免黑白分明,脸谱化了,但他们所表达的无疑是平民的立场和观点,跟正史不会一样。
而这正是这类传说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