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赵普简历
每天早上7点,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节目一开始,朝气蓬勃的新闻主播赵普就以清新、健康的形象出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中央台的王牌主播以前竟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体育馆保安……
山里伢梦想当主持人
1971年,赵普出生在安徽省太平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
赵普读初中时,他的姐姐和哥哥都想结婚,可家里却穷得连一张新床都难以置办。
懂事的赵普考虑再三,决定放弃读高中、考大学的机会,参军去!
就这样,1987年12月,16岁的赵普离开家乡,到北京某后勤部队当了一名士兵。
在新兵连的一次联欢会上,他表演了诗朗诵。
赵普饱含真情的表演打动了在场所有官兵的心,因此新兵连训练结束,他被分配到连队广播室当了一名广播员。
为了做好广播员的工作,他每天晚7点总会准时守候在电视机旁,从头看到尾地仔细揣摩《新闻联播》主持人的一言一行。
时间一长,他深深迷上了电视主持人这个职业,暗暗发誓以后要成为一个像样的电视主持人。
然而,1990年3月,赵普退伍后“沦落”到安徽省体育局下属的省体育馆当了一名保安。
为了将来获得幸运女神的青睐,赵普决定作一个有准备的人。
他每个月只有几百元钱的工资,但大部分都被他买了有关主持艺术的书籍。
为了练好普通话,咬准每一个字音,每天下班后,他都会将新华字典上的字连同拼音抄满6页,并将其折成小卡片,放在衣兜里,一有时间就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练习。
而为了练好形象和表情,他从书店里搜集来一些印有电视主持人形象的挂历,贴在镜子旁边,对照着模仿。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不到半年,赵普的普通话就已练得炉火纯青,就连当初曾笑话过他的同事,也都纷纷翘起大拇指,称赞他的普通话说得比赵忠祥还顺溜。
不久,机会真的降临了。
1991年,安徽省气象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名临时气象播报员。
虽然,气象播报员只有短短3分钟的出镜时间,而且还只是一个每月只拿200元劳务费的临时工,但想到能出镜,可以尝试当主持人的滋味,赵普还是决定一试。
经考核,赵普的综合素质竟远远超过其他竞争者,应聘成功了。
但是赵普还要“得寸进尺”,他并不满足只是当一名临时气象播报员,而是想以此做敲门砖,最终成为正式而且出色的电视主持人。
为了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有关播音主持的知识,赵普报名参加了北京广播学院的自学考试。
从此,他一边做好保安的本职工作,一边抽时间当临时气象播报员,一边自学,每天都忙碌而充实。
这样准备了近3年,正当他蓄势待发时,一连串打击竟向他突然袭来———1994年11月,赵普的父亲因患膀胱癌不幸去世。
3个月后,他又意外地接到了体育馆“不再续聘”的通知。
初中生考上北广播音系
接连遭受丧父和下岗的双重打击,24岁的赵普虽然不得不暂时终止当正式主持人的梦想,但他并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
于是,下岗后的赵普立即开始在合肥四处找工作。
然而,整整两个月过去了,他连当搬运工的苦活都没找到。
有一天,赵普偶然得知一个同学在城隍庙摆了一个服装摊,门面不大,但生意红火。
他急忙找到这位同学,同学提议赵普出点本钱加盟。
赵普最终答应了同学的提议,拿出2000元积蓄加盟小店。
从此,赵普可谓是身兼数职,为了谋生而不得不放弃自学考试。
白天,他是服装小店的伙计,为了淘到物美价廉的货物,他必须凌晨赶往千里之遥的武汉市汉正街,与小商小贩们讨价还价淘出新货,并且在天黑前赶回合肥。
而夜晚,他则又是衣着光鲜的临时气象播报员。
恰在这时,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干部专修班正在全国招生。
这个消息就像一支强心针,扎在了他的心间。
他毅然决定报考,但他从招生简章中得知,北广播音系属艺术专业,既要考文化课又要考专业课,而文化课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专业课则是寄送本人主持或播音的作品。
此时已是1995年6月,而文化课考试10月就要举行。
仅仅只剩下4个月了,他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完整整3年的高中课程吗?
朋友们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赵普想:是男人就要像上战场那样去战斗,只要自己努力了,即使失败了也不会留存遗憾。
为此,他给自己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从早上5点到子夜1点,所有的时间都充分地利用起来,即使是上厕所,也要带上英语单词,后来他索性到一所中学的高三插班学习。
跟赵普合伙开小店的同学感慨地说:“有这种狠劲儿,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1995年10月,赵普顺利地参加了文化课的考试。
可是考完他才得知,干修班招生实行配额制,当年安徽只有一个名额。
赵普急了,赶紧将自己主持的作品亲自送到北京去争取名额。
令所有人吃惊的事情终于发生了———1996年2月,只有初中文化的赵普真的接到了北广播音系的录取通知书!
1996年9月,赵普拿着退出服装店得到的8000元钱,来到了北京。
不同于别的公派来参加学习的同学,下岗后的赵普必须在学习之余打工,挣够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
想到自己曾经学过篆刻,赵普就在广院附近的一个地下通道里摆起了印章摊……为了能够尽可能地找到更多的活儿,他制作了一些类似名片的小纸片,写上自己能胜任临时家教、抄写员和主持人等岗位……没想到这种宣传方式非常有效,他终于可以赚到足够的钱了。
那时,学校一位姓李的老师不太了解赵普的情况,见赵普整天一副匆匆忙忙的样子,特意把他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教育他说:“你这个年龄考进我们学校,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你一定要珍惜,以学习为主,知道吗?”
受到老师的批评,赵普觉得非常委屈,回到宿舍后一度默默流泪。
但他转念一想,李老师的话的确在理呀,自己到北京不是来打零工谋生,而是来学真本领,来实现梦想的,怎么能主次颠倒呢?于是,他放弃了一两项兼职,集中精力听课,业余时间就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以充实头脑。
而李老师后来得知赵普是在一边上学一边挣学费后,深受感动,主动到学院为赵普争取了一个在图书馆勤工俭学的机会,这样赵普每月都能拿到450元的助学工资。
千方百计争取机会
转眼半年的学习过去了,1996年底,学院开始鼓励干修班的学生实习,但因为干修班学生属于成人教育,因此他们的实习单位和将来的工作都完全要靠自己去找。
为了能够找到一个毕业后接收自己的实习单位,赵普通过114台查询各个电视台的电话,并且一家一家地询问:“我是北广播音系的学生,你们那儿能接收我去实习吗?”
通过查询,赵普意外地获悉北京电视台正在招聘节目主持人。
他立马带上自己的资料跑去应聘。
北京电视台的领导看了他的资料和临场表现后,最终同意给他3个月的试用期。
为了尽早展现个人的主持才能,赵普进台第三天,就主动请缨出镜,但台里只是让他配音,或是跟着台里的正式职员到演播室看他们出镜。
赵普心想:这样长期坐冷板凳,哪里能通过展示自己才能从而留下来?必须去寻找机会!当时春节将近,台里一片忙碌景象。
赵普觉得越忙越可能出现缺人的情况,他便打电话告诉母亲,他春节不回家了……从广院到位于西三环外的北京电视台,每天仅是来回往返就需要四五个小时,赵普深恐在这段时间失去机会,就索性买了一张简易床放在办公桌下面,把电视台当成家来守候。
那些天,他没日没夜地守在录播室,遇到同事们出镜,他就一个声调、一个表情、一段串词细细地进行揣摩。
录制节目的空闲,他则捧着有关主持人专业书籍苦读。
赵普的苦心没有白费。
1997年2月12日,大年初六,台里先前录制了一档迎新春的节目,还需要初录一些外景,需要一个外景主持人。
可是这时台里的正式主持人不是正在录制其他的节目,就是回家过春节还没回来。
机会终于等来了,赵普大喜过望,鼓起勇气找到节目制片人,诚恳地说:“我是北广毕业的,有些主持经验,可不可以让我试一试?”制片人同意了他的请求。
得到应允后,赵普扛起摄像机就冲出了门。
当时,北京室外的气温只有零下七八摄氏度,大北风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所幸的是,通过平时的苦学,赵普对每一个拍摄环节早已烂熟于心,很快就出色地完成了这次外景任务。
节目一经播出,便受到一致好评。
台里另一个制片人在看过这期节目后,竟主动找到赵普,点名要他主持自己负责的《财经报道》节目。
1997年底,赵普又被选中当《热线律师》的主持人。
自此,他开始频频出现在台里的“新闻播音排班表”上,逐渐在台里站稳了脚跟。
终于,北京电视台正式与他签订了聘用合同,他真正实现了他的主持人梦想。
破茧成蝶进入央视
到了2001年,赵普已经不满足只当一个单纯的主持人。
他觉得,主持人只是负责一个点的工作,而制片人则是负责一个面的工作,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从一个制片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且在非常紧张的主持人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到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进修制片专业。
2005年7月,通过4年的刻苦学习,赵普不仅拿到了制片专业的本科学位,而且因为从制片人的角度思考和主持节目,他的主持效果更好了,先后领衔近20档节目,并获得了中国第六届金话筒奖提名。
谁能想到,早已成为北京电视台主持节目类型跨度最大的主持人、被誉为“一哥”的赵普,居然又攻读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专业硕士,还梦想闯进中央电视台,成为中国顶尖的电视主持人。
2006年初,恰逢中央电视台举办魅力新搭档比赛,赵普出人意料地拿着材料去报了名。
对于赵普的这一举动,很多人都无法理解。
赵普的母亲更是极力反对,此时已经颇有知名度的赵普还有什么必要自降身价跟一批后辈选手进行比拼呢?一个好友甚至劝赵普:“你要是失败了怎么办?以前的成绩岂不是功亏一篑?算了吧!”
然而赵普却坚定地说:“满足于做‘鸡头’算什么好汉,无论干什么,要做就该做最好的!相信我一定会成功的!”
最终,经过40多天的比赛,赵普从千余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了这次比赛的第三名,果真冲进了中央电视台,最终成为中央电视台出色的新闻主播之一。
现在,每天早上7点,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央视新闻直播节目———《朝闻天下》中,与观众朋友们共度长达150分钟的早间时光。
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体育馆保安,到中国顶级电视媒体的新闻主播,赵普的经历告诉人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秒不失望,下一秒就有希望。
前一级台阶踏牢,后一级台阶才会再踩在脚下。
对每一次擦肩的机遇都不观望,而是毫不畏缩地抓牢,才会赢得最大的成功。
摘自《打工》2007年第9期 鸿水等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