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湖南衡阳祁东县解体的说法

祁东县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北岸。
南连祁阳、冷水滩,北抵邵东、衡阳,东接衡南、常宁,西邻东安、邵阳。
地形狭长,湘桂铁路和湘桂公路贯通县境中部城关、风石堰、白地市三镇。
据湘桂交 通要冲,扼衡阳市西南门户,地理位置重要。
1949 年解放战争中黄土铺为衡宝战役决战战场。
祁东历史悠久,春秋属楚南地,西汉时属泉陵侯国。
吴孙皓元兴元年至天纪四年间 (264 ~ 280) ,分泉陵置永昌、祁阳二县,县治分别设砖塘和金兰桥。
经两晋、南北朝不改,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 ,永昌、祁阳并入零陵。
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祁阳县。
太宗贞观元年 (627) ,并省州县,祁阳县被裁撤,贞观四年复置,经宋、元、明、清至中华民国不变。
1952 年,祁东与祁阳分治,因大部分土地位于祁阳之东,故名祁东。
县城洪桥镇,位于县境中部鼎山脚下。
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 (1364) 称洪桥寨,明设江湘巡俭司署.清末至民国为同昌乡一小镇。
现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祁东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西部为四明山,中部为祁山,东南为湘江之滨。
湘江流经境域 51 公里,白河、清江于归阳汇入湘江,祁水自西部流入祁阳。
境内重岗复岭,田畴阡陌.溪流纵横,泉井遍布,古有“祁山叠翠,湘水环清”之赞誉。
唐代诗人李颀在《渔父歌》中吟咏:“持竿湘岸竹,燕火芦州薪。
绿水饭香稻,青荷包紫鳞。”十分逼真地描绘了境内鱼米之乡的图景。
祁东地下矿藏有铁、铅、锌、煤、大理石、石灰石、重晶石、硫磺等 22 种,以铁、铅、锌和人理石、石灰石的储藏量最大。
清水塘的铅锌矿已有 300 余年的开采史;七宝山、井子冲的烟煤发热最高;何家冲的磁铁矿和赤铁矿的储藏量大,具有开采价值;洪桥、白地市的石灰百质地好,均已开采;双桥的大理石美观坚固,颇受建筑者青睐。
祁东气候温和.具有四季分明,作物生长期长,热量较足而不稳定,雨量充沛而季节分配不均等特点。
年平均气温 17.9 度,降水量 1232.9 毫米 ,日照率 36%, 有霜日 16 天。
农作物以产稻谷、红薯、席草、黄花、百合、槟榔芋、生姜、湘莲而闻名。
席草、黄花为境内特产,民间流传“小满席草青,归阳变成金;夏季黄花香,人人喜气扬”的谣谚。
产量分别居全省第一位和笫二位。
水生动物种类繁多,鱼类计有 7 目 18 科 63 属 85 种。
山塘养鱼和家鱼人工孵化闻名全国。
祁东文物和名胜可观。
石亭子小米山出土的青铜器,距今已有 2500 余年;砖塘的汉墓群和出土的汉砖,对研究汉代和三国郡县的地理位置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烟江石燕之灵秀,梅塘烟雨之奇特,燕子岩灾害深邃,熊罴岭之险峻,四明山之巍峨,石门之幽静,温泉之神奇,为历代文人所咏歌。
孟浩然、柳宗元、张九龄、李颀、文天祥、柏泗等留下了众多碑刻和名句。
归阳状元桥、横跨于白河入湘江汇合口,长 80 米 ,宽 8 米 ,高 10 米 。
全桥五拱为石砌结构,造形之雄伟,令人惊叹。
马杜桥乡庙冲之石门,因两峡夹立,峭壁上合,拱立如门而得名,古有湘南桃源之美称。
柏泗在《游石门》诗中云:“石在门何在 ? 人闲境亦闲;有扉云欲扣,无锁月常关。
曲水留人住,归禽送客还;桃源疑既入,不见屋千间。”清顺治八年 (1651) 王夫之曾到此游览和避难。
位于城关镇西南的温泉,发掘于宋庆元四年 (1198) 以前,明代长安名士张砚客的“自甘澄澈沃村壤,不羡华清闹市途”诗句刻于岩石上。
泉水从石底涌出,流集成 20 平方米的小池,夏天池水冰凉可口,冬天热气氤氲,可以冬浴。
这里不仅是理想的天然养鱼场所,而且具有旅游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