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爱国国家统一的诗词

    一、渴望国家统一的诗句kuai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坏谌臧鸦铡⑶斩勐叭ィ彼瓮龉6鼻兆谥苷怨固拥侥戏剑诹侔玻ń裾憬贾菔校┙⒘苏ㄖ螅坏2环⒎咄记浚崭词У兀炊蚊裘阎暮杭榍罔碜鲈紫啵灰庀蚪鹑饲デ蠛汀I苄耸辏?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

    二、爱国统一思想的诗句

    1.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 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15.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16.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17.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8.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9.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21.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2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24.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25.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26.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27.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8.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9. 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30. 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1. 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2.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3. 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4. 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5.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6.屈原《离骚》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三、渴望国家统一的诗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

    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

    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坏谌?臧鸦铡⑶斩?勐叭ィ?彼瓮龉?6?鼻兆谥?苷怨固拥侥戏剑?诹侔玻ń裾憬?贾菔校┙?⒘苏?ㄖ?螅?坏?环⒎咄记浚?崭词У兀?炊?蚊?裘?阎?暮杭榍罔碜鲈紫啵?灰庀蚪鹑饲?デ蠛汀I苄耸??辏?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

    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

    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

    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

    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

    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

    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

    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

    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

    四、爱国主义精神的诗句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晏殊和尚的诗句“: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唐·李梦阳: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14、明·于谦: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15、宋·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6、三国志: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17、唐·李白: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1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五、爱国的诗句

    关于爱国的古代诗句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晏殊和尚的诗句“: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唐·李梦阳: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14、明·于谦: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15、宋·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6、三国志: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17、唐·李白: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1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六、求有关/爱国的古诗词

    陆游象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2.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

    5. 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6.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7.摩天:碰到天。 8.遗民:北方沦陷区的人民。

    9.胡尘:指金兵铁骑扬起的尘土。 10.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古诗今译 】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历史背景】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 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 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

    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 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 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 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 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

    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 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

    【创作背景】 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

    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

    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

    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

    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

    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

    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王夫之对于诗歌艺术颇多会心之论,他曾以小幅绘画为喻,揭示绝句短诗含蕴深广意境的特点,是很有启发性的。其说见《姜斋诗话》卷二: 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

    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

    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在方尺的画幅中,收摄万里的风光,决不是将山河城郭按比例缩小而罗列于纸上。艺术作品塑造了生动的典型形象,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虽着墨不多,而意境则浩无际涯,颇难以道里计。

    不过王夫之认为只有盛唐绝句能得意余言外的妙境,则未必尽然。他所举崔颢《长干行》,含情脉脉,蕴藉有致,实为诗意之一境,如司空图《诗品·含蓄》标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前人论诗歌意境的,常常向往于这种境界。清王士禛的崇尚“天外数峰,略有笔墨,意在笔墨之外”(《蚕尾续文》),便是例子。

    然而,我们还可以看到,别有一种凌云健笔,龙腾虎跃于尺幅之上,而气吞万里,有如司空图所云“真体内充”,“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诗品·雄浑》)的风概,一般出于长篇歌行或律句,而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之二》也深得其妙。此诗仍属绝句,其为咫尺有万里之势,与崔颢《长干行》相比照,似乎更当得起“墨光四射,四表无穷”的崇高评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