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教育的问题与发展
随着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到来,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的问题。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的改革兴起相比西方来说起步较晚。
新式的艺术教育最早出现在1906年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该校首次开设了图画手工科,请外籍教师讲授素描、水彩、油画、透视等课程,引入粘土、石膏、竹、木、漆、金等材料。
辛亥革命后,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公立或私立的艺术院校: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高师图画手工科、上海美专、上海艺术大学、武昌艺专、南京美专、新华艺专等等。
新的艺术教育模式的出现,源于民国早期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否定、反叛和思考。
民国初年,维新思想家康有为的美术主张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宋代院画代表了中国写实主义艺术的最高峰,而元以来的写意画传统则是每况愈下,提出了“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万木草堂藏画目序》)的主张,梁启超也认为“美术的关键是观察自然”,(《美术与科学》)。
陈独秀更是激进地提出“改良中国画,但不能不采用西洋画写实的精神”,号召进行“美术革命”。
而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更是从人文精神,人本主义的角度赋予美术以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完美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
从清末一直到建国以前,中国社会一直处在分崩离析,民不聊生的状态,而传统的中国画传统无论是从内容的表现还是从精神的内涵都无能力去反映真正的大众社会生活。
因此,对西方学院派艺术教育的模仿,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反思、批判以后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
所以,尽管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期间,正处于学院主义势微,而现代派艺术大行其道的时期,但他还是选择了师从C·柯罗的学生达仰学习,专意研究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回国后,又不遗余力地推行写实绘画的主张。
1949年建国以后,学自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延安革命传统、徐悲鸿学派的写实主义,合成一种新的艺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国家支持并代表官方立场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是无变化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有一些调整,但大的体制和模式并无多大变化,也就是说,现代中国艺术教育的现状是以一匹老马来拉动一辆百年后的新车。
给我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