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学习语文教育学教程的心得

    参考文章两篇: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虽然教育学每周只有一节,但是我还是获益匪浅,从《教育学》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在此,要感谢老师为我们传授了《教育学》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确是难于言喻。

    其实教育学去年我们就开始学习了,以前总不把它当回事儿,心想又是一门像《毛概》一样无聊的理论课。

    但是,到了今年我就彻底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

    一是,老师上课很有趣,有吸引力。

    在课堂上,您不仅给我们举了很多大哲学家,先贤以及大教育家们的例子,还给我们讲诉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

    您所举的许多例子不仅对我们学习教育学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对我们自身也很有启发作用。

    二是,您还会和我们互动,用问题来引导我们、激发我们。

    通过互动和同学间讨论,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民主,也同时让我们变得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通过上您的课,通过您对教育的解释,对教育学的解释,以及许许多多贴近生活的事例,我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教育学也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依然清晰的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的情形,当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是我误解了《教育学》。

    现在再回到我开篇就提到的收获却难以言喻上。

    因为我确实在《教育学》这堂课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解除了我对《教育学》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课的理解,还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

    还记得老师在给我们讲“教育的本质”这一节的时候,您给我们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定义。

    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就是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把受过的教育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

    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学习,使我开阔了思维,不再把“教育”一词想的空洞而深不可测。

    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

    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西方文化的传统的差异所造成的中西方教育意义的不同。

    老师给我们形象的举例阐述他们的不同之处,老师把中国的灌输式教育形象的比喻成木桶给杯子倒水:老师是木桶,学生是杯子,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更有意思的西方的教育,老师把西方的引导式教育用“产婆术”来做形象的比喻:老师是接生婆,学生是孕妇,而孕妇产下的胎儿则是学生内在的潜质,通过老师的“助产”,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

    通过老师形象

    的比喻,使我深深的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上老师的课,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我也是获益匪浅,通过您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章节的介绍,我了解了教育在人类社会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各自的特点,以及教育的缓慢发展史。

    在讲到农业社会的教育史时,中国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让我倍感骄傲,我国的先贤们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如此优秀的教育理念。

    除了了解中国的教育史发展之外,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典型的教育内容。

    其中很特别的是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他们当时的教育目的仅是是培养合格的军人。

    而正是这种教育,它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看着最近学校里大一新生幸苦的军训,就让我不禁想起了古希腊“斯巴达教育”。

    西方世俗封建的“骑士教育”也让我印象深刻。

    它的教育也很特别,教育分成三阶段,其中最让我好奇的是第二阶段:护卫。

    不仅要帮男主人打仗,侍奉男主人的生活,居然还要视女主人为情爱对象!通过这样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培养骑士的军人品质和绅士风度。

    还有古希腊雅典的“通识教育”,等等。

    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教育的目的各异,内容各异,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大有不同。

    《教育学》真是让我对历史上的各种教育大开了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和视野。

    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假期对<<教育学>>的学习过程中,我收获很大。

    首先,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思考。

    而通过对目前教育的反思:有知识但无智慧:有规范性但无道德:有目标但无信仰。

    现在的学生犯错误不自觉,寻求刺激好玩。

    而提倡的教书育人,思想教育抓不到位。

    我们提倡的火炬传情,用活力去培养活力,用智慧去点燃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

    学生的心目中的教师形象(角色期待):模范公民,一个有学问的人,活的教科书知识库。

    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风趣幽默的老师,真才实学的老师,德才兼备,才要求老师品学兼优。

    教师是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

    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教师具有专业情操,即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理想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育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谊发展成熟的标志。

    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理想的情操,即由于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道德的情操,即由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性的认同的体现;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的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效果。

    教师的职业理想即教师对所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它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

    它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师爱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灵魂。

    总而言之,<<教育学>>的学习不仅充实了我的头脑,武装了我的思维,教会我怎样去武装别人的思想,而且还帮我认识了许多教育大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可以指导我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郭英

    2014/5月篇三: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姚文举

    学习《教育学》心得体会

    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都在接受教育,现在又从事教育工作。

    基于自身学习和提升技能的需要,寒假里我又一次认真学习了《教育学》。

    通过学习我领悟到了儒家思想的“因材施教”这一古文化遗产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拥有广阔的研究领域,进一步的我学习让我对教育这门学科刮目相看,也改变了之前对教育学的幼稚的偏见。

    记得第一次翻开《教育学》这本书时,我发现里面的内容特别枯燥乏味,几乎都是一些关于教育与社会呀,教育原则和方法啥的,好像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有很大的距离。

    于是就想,学不学教育学用处不大,不学教育学以后照样能教好学。

    现在我发现自己完全误解了教育学,更别谈其功能了。

    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培养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等。

    由此可见,教育学对培养未来合格人民教师的作用是确信无疑的。

    如果大家都跟我一样继续持有这种偏见,教育的未来和学生的前程就很危险了。

    现在我对教育学的一些名词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现总结如下:

    1.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2. 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 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4.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

    5.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个体身心方面发生的积极地变化,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6.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要求 。

    7. 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8. 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9.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10.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目的、任务、要求、入学条件、入学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1.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2. 教育法规:是由有权立法的国家机关制定的,用于调整教育关系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13. 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

    是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14.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士,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5.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的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行为的人格体现,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身份和地位。

    16. 教育专业能力:是指个体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制约教育工作效能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三个方面。

    17.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则是指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 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自身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8.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具体的说,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教育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步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19.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20. 课程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从狭义上来说,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1. 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 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叫校本课程。

    22. 课程设计:是指有目的的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统化的活动。

    主要包括课程计划设计(课程设计的宏观层次)、学科课程标准设计(课程设计的中观层次)和教材的设计(课程设计的微观层次)。

    23. 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24. 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大纲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5. 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的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26. 教学:是指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7.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28. 教学原则: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9. 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运用多种直观的手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深刻的理解概念和 原理。

    30.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31. 循序渐进原则:教师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32.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33. 备课: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和设计教学的目标,进程,方法和形式等内容的过程。

    34. 教学组织:围绕既定的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和程序。

    35. 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文化程序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6.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进行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

    课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共5个方面。

    37.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

    (特殊在它是教学任务,别的地方都是教育任务,记住,记住)

    38. 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4种方式。

    39. 演示法:教师将实物,教具拿给学生看,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或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

    40. 教学手段: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41. 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受教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内化和外化,促进其 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