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周佛海诗词龙吟塔

    一、觅渡 渡何处的原文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

    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

    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故居时正值他牺牲六十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在筹备关于他的讨论会。

    他就义时才三十六岁,可人们已经纪念他六十年,而且还会永远纪念下去。是因为他当过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是因为他的才气?是,又不全是。

    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一九九○年。

    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

    后来在长征时又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

    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为“左”倾路线所杀。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

    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 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教师也挤进来听。

    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

    后来成为文化史专家、新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择,当时准备结婚,想求秋白刻一对印,秋白开的润格是五十元。郑付不起转而求茅盾。

    婚礼那天,秋白手提一手绢小包,说来送金五十,郑不胜惶恐,打开一看却是两方石印。可想他当时的治印水平。

    秋白被排挤离开党的领导岗位后,转而为文,短短几年他的著译竟有五百万字。鲁迅与他之间的敬重和友谊,就像马克思与恩格斯一样地完美。

    秋白夫妻到上海住鲁迅家中,鲁迅和许广平睡地板,而将床铺让给他们。秋白被捕后鲁迅立即组织营救,他就义后鲁迅又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

    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

    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他的俄文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数一数二了,他曾发宏愿,要将俄国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来,他牺牲后鲁迅感叹说,本来《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最合适的。

    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和秋白同时代的有一个人叫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

    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他还是一直弄他的纯文学,后来确实也成就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

    现在,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情急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如果他不这样做,留把菜刀作后用,留得青山来养柴,在文坛上他也会成为一个、甚至十个梁实秋。

    但是他没有。 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地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

    革命史上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叛徒。曾是共产党总书记的向忠发、政治局委员的顾顺章,都有一个工人阶级的好出身,但是一被逮捕,就立即招供。

    至于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等高干,还可以举出不少。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

    他刚被捕时敌人并不明他的身份,他自称是一名医生,在狱中读书写字,连监狱长也求他开方看病。其实,他实实在在是一个书生、画家、医生,除了名字是假的,这些身份对他来说一个都不假。

    这时上海的鲁迅等正在设法营救他。但是一个听过他讲课的叛徒终于认出了他。

    特务乘其不备突然大喊一声:“瞿秋白!”他却木然无应。敌人无法,只好把叛徒拉出当面对质。

    这时他却淡淡一笑说:“既然你们已认出了我,我就是瞿秋白。过去我写的那份供词就权当小说去读吧。”

    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

    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向来是以理行事,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文天祥被捕,跳水、撞墙,唯求一死。

    鲁迅。

    二、武夷山上“汉奸王精卫”的石刻是怎么一回事

    再说汪精卫。

    汪精卫是国民党党国元老,他在国民党中亦以文才名。那位游走于港台之间的李欧梵教授曾说过:“汪精卫这位近代史中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却毫无疑义地具有少见的文学才华,文采绝对超过蒋介石,甚至不亚于毛泽东。”

    说汪精卫是“近代史中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不知何所云,汪精卫不是中国近代史中毫无疑义的卖国贼吗?他的卖国罪行即使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中也是极少见的,石敬塘辈不能与之相比。至于汪精卫究竟有什么文集问世,我则未曾见,我只见过他的一本《双照楼诗词稿》,是他在当汉奸的晚年手订出版的,收集了他的全部诗作,印行者香港国粹学社(按:汪精卫的诗早在南社时期就由南社中人集印过,未流传)。

    上世纪末我旅居香港,曾在一位友人处得见三个汉奸卖国贼的诗集:一是伪满洲国的国务院总理郑孝胥的《海藏楼诗集》,一是黄秋岳的《花随人圣庵摭忆》(黄在抗日初起时,因通敌,父子俩人同被枪决),第三就是汪精卫的诗集了。就诗论诗,三个人比较起来,汪精卫的诗才远在郑孝胥和黄秋岳之下。

    《双照楼诗词稿》收入他辛亥前刺摄政王入狱所做的四首五绝。“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就是其中之一。这首五绝曾被传诵,但许多人只知其诗而不知其为人。

    汪精卫入狱不久即被袁世凯命人保释,并赠以巨款,还与袁子袁克定结为至交,即投入了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门下。他何曾讲什么气节?一个时期,他在孙中山和袁世凯之间采取骑墙的态度。

    三、死重于泰山的人古代有(3个)现代有(3个)死轻于鸿毛的人古代有(

    重于泰山

    古代

    诸葛亮:他死之后,蜀国再无顶梁柱,不久即亡国。

    蒙哥大汗:蒙哥不死,蒙古帝国不会分裂为四大汗国,可以说他的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太平天国的南王冯云山:冯云山在历史上是个不太起眼的人物,但他的死实际上影响了中国近代史。在太平天国的“五王”中,冯云山是最有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的人,也是唯一能巧妙的调和太平军内部各派间矛盾的人。可以说,如果此人不死,太平天国后来不会分裂,洪秀全也不会偏安东南,清朝很有可能被太平天国推翻,中国近代史将改写。

    现代

    白求恩、张思德、刘胡兰

    轻于鸿毛

    古代:刘瑾、魏忠贤、和绅、秦桧

    现代:汪精卫、王楫唐、陈公博、周佛海

    四、汪精卫老婆的话什么意思她说汪先生如何卖国了

    汪精卫自己对抗战的理解:“抗战年余,创巨痛深,倘犹能以合于正义之和平而结束战事,则国家之生存独立可保,即抗战之目的已达。”

    他曾私下对周佛海等人哀叹,“墨迹未干,日本人食言而肥,我如何拿这样的条件向国人交代,新政府尚未出世,就裹上了一层汉奸的胞衣”! 汪精卫所指的食言而肥,是指“近卫声明”和此前汪精卫与日本签订的“重光堂密约”不符。 在“密约”中,日本承诺“两年内全部撤兵完毕”,中国方面“承认日本军的防共驻兵,以内蒙地区为特殊防共地区”;而待“近卫声明”发表,日军的驻军地点抽象化,撤兵时间无限期推迟,字里行间还留下无限勒索空间。

    但 汪精卫却在电文中对此辩护:“第一为善邻友好”,“第二为共同防共”,“第三为经济提携”。 汪精卫最后说,“奠定两国永久和平之基础,此为吾人对于东亚幸福应有之努力”。

    汪精卫一生以生命为赌注进行了两次“赌博”,一次是刺杀摄政王,另一次是叛国建立伪政权,前一次赌博得到世人的喝彩;后一次却完全失败,遭到世人的唾骂。 。

    五、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例子(要古代名人事迹的)

    重于泰山:

    文天祥,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

    轻于鸿毛:

    汪精卫,早年投身革命。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后期思想明显退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

    周佛海,曾是党的创始人之一和中共一大的代理书记。“一大”后,他脱党而去。抗战期间,他又叛蒋投日,成为汪伪政权的“股肱之臣”。周佛海于1946年11月被国民党南京高等法院以“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罪判处死刑,次年改判无期徒刑,1948年2月28日因心脏病死于狱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