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郭沫若被唐生的诗词

    一、郭沫若写刘伶醉的诗词

    郭沫若写刘伶醉酒的诗词是《哀时古调》第一段:

    哀时古调

    阮嗣宗,

    哭途穷。

    刘伶欲醉酒,

    挥袖两清风。

    嵇康对日抚鸣琴,

    腹中饥火正熊熊,

    一东,二冬,

    人贱不如铜。

    一碗饭,

    五羊皮,

    养活淮阴侯,

    买死百里奚。

    伯夷、叔齐首阳山,

    不合时宜活该死。

    四支,五微,

    秋高马正肥。

    羡煞人,

    黄金印,

    顺口说合纵,

    横目说连衡。

    富贵在天生有命,

    一朝尸被五牛崩。

    酒醴,三牲,

    准备哭苏秦。

    唐藩镇,

    势绝伦,

    当年炙手热,

    今日几人存?

    河朔淮西一宵尽,

    满地鹅鸭可成兵。

    虎口,当心,

    骊龙有逆鳞。

    白居易,

    琵琶行,

    徐娘已老大,

    犹自嫁商人。

    怀抱琵琶邻舟去,

    赢得青衫泪满襟。

    五鼓,三更,

    关公走麦城。

    孙悟空,齐天圣,

    十万八千里,

    只消一翻身。

    才闻专使拜曹公,

    又见三桂哭清庭。

    三正,五行,

    相克还相生。

    楚狂人,

    笑孔丘。

    七十二大贤,

    三千小猕猴,

    包办中华教育界,

    老庄无分吃猪头。

    三跪,九叩,

    缘木把鱼求。

    博浪椎,

    何处有?

    荆轲今已死,

    狗屠不可留。

    陈涉、吴广起田间,

    农民之中今在否?

    一笔,全勾,

    醉死梦生俦!

    天风吹,

    海浪流。

    满怀悲愤事,

    聊以寄箜篌。

    神州原来是赤县,

    会看赤帜满神州。

    朋友,朋友,

    努力事耕耰!

    二、名人对唐玄奘的评价 类似于 郭沫若 说唐僧“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

    1 季老对玄奘进行了总结式的评价: “对玄奘的评价也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从中国方面来看,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关键性的人物,他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同时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政治活动家。他同唐王朝统治者的关系是一个互相利用又有点互相尊重的关系。”

    “至于他个人,一方面,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道的高僧。另一方面,他又周旋于皇帝大臣之间,歌功颂德,有时难免有点庸俗,而且对印度僧人那提排挤打击,颇有一些‘派性’。”

    “因此,我想借用恩格斯评论黑格尔和歌德的一段话来评论玄奘: ‘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歌德和黑格尔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但是两人都没有完全脱去德国的庸人气味。

    ’ 玄奘在自己领域内算得上是一个宙斯。但是他的某一些行为,难道就没有一点庸人习气吗” 引用至此,隐约感到了评价的循环荒谬之处,历史的重复悖谬之意。

    斯人皆逝,或杳如黄鹤,或绕树三匝,不胜唏嘘。 是非功过,谁人能遽下断语遂成定论? 其后,季先生“话又说了回来,玄奘毕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又引用了鲁迅的话,认为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2 玄奘法师是举世公认的佛学家、哲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和世界文化名人,被誉为“民族的脊梁”。2004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将孔子、老子、孙子、屈原和玄奘定为第一批对外宣传的我国历史圣贤,玄奘的贡献和价值,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

    唐僧是《西游记》里的神话人物,是玄奘法师的代称。一部古典名著《西游记》,使“唐僧”家喻户晓,而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虽然保留了玄奘法师端严若神、美丽如画的容貌和单枪匹马、只身一人跨越万水千山,行程五万余里西行取经,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相信的奇迹的壮举,但作为文学形象的唐僧和作为历史人物的玄奘终究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的著作、讲话、谈话和诗词当中多次引用真实的玄奘和《西游记》里的神话人物唐僧作比喻,为世人留下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佳话。 据文献资料记载,《西游记》是毛泽东很爱读的一部中国古典小说。

    早在青少年时代,毛泽东就很爱读《西游记》。晚年在中南海住地的会客厅里,也就是他晚年的书房里,一直放着5种不同版本的《西游记》。

    他曾说过:“生子当如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名著。” 1961年郭沫若观看浙江省绍兴剧团演出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写了《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说唐僧“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理所当然地要“千刀当剐唐僧肉”。毛泽东也观看了这一剧目,但他不同意郭沫若的意见。

    他认为“僧是愚氓犹可训”,不能“千刀当剐唐僧肉”,对中间派应采取统一战线政策,以团结教育为主。其实,这里的“僧”是特指剧中的唐僧,并非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玄奘。

    毛泽东博览群书,凭着他深厚的文史修养,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小说中的神话人物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及其历史贡献,他应该是相当清楚的,甚至是由衷地钦佩的。在各类讲话里,他就曾经多次提起过玄奘的西行取经及其在佛经翻译方面的成就。

    笔者据手头有限资料,将毛泽东对玄奘的评价汇集如下: 1937年11月,毛泽东在欢迎由苏联回国的陈云等人时风趣地说:“唐僧去的西天叫天竺国,就是现在的印度,他取的经是佛经。咱们去的西天是苏联,取来的经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1938年4月,在对抗大第三期二大队毕业学员的讲话时,毛泽东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巧妙地用《西游记》中的人物来阐述他提倡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他说:唐僧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遭受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

    1942年中央编译部成立,他给何凯丰写信,称:“为全党着想,与其做地方工作,不如做翻译工作,学个唐三藏及鲁迅,实是功德无量的。” 1945年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说:“中国历史上也有翻译。

    比如唐僧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回来。唐僧就是一个大翻译家,取经回来后设翻译馆,就翻译佛经。

    唐僧不是第一个留学生也是第二个留学生。” 1953年2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四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优良文化的。

    我们的唐三藏法师,万里长征比后代困难得多,去西方印度取经。” 1957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谈到“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时,所举的中外7个历史人物,其中一位就是玄奘。

    翌年3月,他在成都会议上说到,从古以来创新思想、立新学派的人,都是学问不足的年轻人,他再次举了玄奘等人的例子。 1964年,毛泽东在春节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说:“佛经那么多,谁能读得完?唐玄奘翻译的解释《金刚经》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到1000字,比较好读;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那么长,就很难读完了。”

    可见,毛泽东是相当推崇唐僧的译经水平的。 毛泽东的秘书林克记得毛。

    三、诗句翻译(郭沫若与毛泽东看完三打白骨精后所写)

    两诗大意:1。

    唐僧颠倒人妖混淆是非,对敌人慈悲、为难自己人。紧箍咒念了上万遍,白骨精几次三番脱逃。

    真该把唐僧千刀万剐。多亏了孙大圣的毫毛。

    如果教育及时还是值得称赞的,猪八戒的智慧都会胜过你这样的笨蛋!2。大地上一刮起阴风,白骨精就成堆了。

    唐僧虽然愚昧,但还可以原谅,妖魔鬼怪却是人间的灾难。(只有)孙悟空大展神威,天下才能清净。

    现在大家都盼望孙大圣的到来,就是因为有妖怪呀。两诗的过程:毛泽东郭沫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唱和诗索隐 毛泽东与郭沫若多有诗词唱和,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他们关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剧的诗作。

    1961年10月18日,郭沫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第一次观看浙江省绍兴剧团演出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10月25日写了《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郭沫若并以他与毛泽东特殊的文字交情,将此诗呈献给了毛泽东。 这时,毛泽东也观看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剧,见到郭氏的七律后,他也诗兴大发,于1961年11月17日挥毫写下《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域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钓棒,王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毛泽东的这首和诗,据郭氏说:“我在1962年1月6日在广州看到,是康生同志抄示给我的。”

    [1]读了毛泽东的和诗后,郭沫若当天即用毛诗的原韵,又和了一首:赖有睛空霹雳雷,不教白骨聚成堆。 九天四海澄迷雾,八十一番弭大灾。

    僧受折磨知悔恨,猪期振奋报涓埃。 金睛火眼无容赦,哪怕妖精亿度来。

    郭氏此诗,也经康生转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回信说: 和诗好,不要“千刀当剐唐僧肉”了。

    对中间派采取了统一战线政策,这就好了。 郭沫若又在《“玉宇澄清万里埃”——读毛主席有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一首七律》一文中说: 看到舞台上的唐僧形象实在使人憎恨,觉得也其是值得千刀万剐。

    这种感情,我是如实地写在诗里面了。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这就是我对于把“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的“唐僧”的判状。

    但对戏里的唐僧这样批判是不大妥当的。戏里的唐僧是受了白骨精的欺骗,因而把人妖颠倒了,把敌友混淆了。

    他是蠢人做出了蠢事。在戏的后半,白骨精的欺骗当场揭穿时,唐僧也就醒悟过来,知道悔恨,并思念孙悟空。

    ……假如颠倒黑白,淆乱是非,以敌为友,以友为敌,不是像唐僧那样受了敌人的欺骗,而是投降了敌人,和敌人一个鼻孔出气,那就完全不同了。像这样有意地颠倒黑白、淆乱是非的人,他本身就是白骨精,或者是替白骨精服务的变相妖怪。

    我们就不应该把对于这种人的看法,和戏里的唐僧形象等同起来。主席的和诗,便是从事物的本质上,深一层地有分析地来看问题的。

    主席的和诗,事实上是改正了我的对于唐僧的偏激的看法。 总之,在对待戏里的唐僧问题上,郭沫若的第一首七律认为唐僧 “真是值得千刀万剐”;在读了毛泽东的和诗之后,他才深受教育,改变了对唐僧的偏激看法,懂得“僧是愚氓犹可训”。

    三十年来,各种各样的毛泽东诗词注释,于此和诗下都是按照郭氏此说来解释的,以突出郭沫若的偏激而勇于改过,毛泽东的英明而善于诱导。 但是,认真地分析郭沫若的《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原诗,人们就会发现上文所引郭沫若对自己诗作的解释是有问题的,毛泽东的和诗实质是误解了郭沫若的诗句,而 郭氏对自己诗作加以曲解实在是有其苦心。

    以下就此试为论证。 毛泽东对郭诗的批评,主要是针对“千刀当剐唐僧肉”一句而来。

    “当”,人们都理解为应当,认为唐僧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所以“真是值得千刀万剐”。下句“一拔何亏大圣毛”,人们都解“何亏”为“何损”,认为是说拔一根毫毛对孙大圣来说也没有甚麽损失。

    这样理解,就每一句来看,是可以成立的。但将这一联的两句按此义联系起来看,就很费解。

    上句说唐僧应当千刀万剐,下句就应该赞扬孙大圣,为什么却说“一拔何亏大圣毛”?倘若“一拔何亏大圣毛”是说孙大圣打败了妖精,救出了唐僧等人,并没有遭受多大的损失,只不过是拔一毛之劳,则这与上句“千刀当剐唐僧肉”的意思实在距离太远,与剧情也不类。所以,以上对这两句的解释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另求别解。

    笔者认为,“千刀当剐唐僧肉”的 “当”应解为“正要”、“将”,用以表示时间。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六云:“当,犹‘将’也。”

    《仪礼·特牲馈食礼》:“佐食当事,则户外南面。”郑《注》曰:“当事,将有事而未至。”

    《孟子·离娄》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韩非子·外储说右》:“大公望曰:‘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吉,非爵禄,则刑罚也。今四者不足以使之,则望当谁为君乎?’”《史记·魏公子传》曰:“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又《留侯世家》曰:“横绝四海,当可奈何?”以上“当”字均与“将”同义。

    “当”不但可以一般。

    四、郭沫若写刘伶醉的诗词是什么

    郭沫若写刘伶醉的诗词是《哀时古调》:

    阮嗣宗,哭途穷。刘伶欲醉酒,挥袖两清风。嵇康对日抚鸣琴,腹中饥火正熊熊,一东,二冬,人贱不如铜。

    《哀时古调》作者是郭沫若。最初发表于1922年11月15日上海《孤军》杂志第1卷第3号,原题为《哀时古调九首》

    刘伶,西晋著名的名士组合“竹林七贤”之一,靠喝酒独享大名的千古醉人。

    传说:

    混沌初分不计年,杜康造酒万古流传。这一日杜康正然门前站,从那边来了一位贪酒仙。刘伶上前开言唤,尊了声:“老兄,我要你听言,四大部洲我全走遍,无一个酒家能叫我醉上一天。”杜康闻听哈哈大笑:“君子你不必口出大言。我这里卖的是好高粱美酒,不醉你三年我也不跟你要钱。”刘伶摆手:“我倒不信。”杜康说:“你要是不信就请到里边。”他二人拉手托腕往里就走,四个酒菜碟布得周全。杜康他满满提上一壶酒,放在了刘伶他的面前。一壶美酒未曾饮尽,好奇怪醉倒在尘埃头昏目眩。大叫:“老兄我可吃醉了,你快快送我转回还。”杜康他搀扶着刘伶往外走,刘伶他离落歪斜回了家园。

    五、《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郭沫若高才巧对联

    郭沫若(1892—1978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开我国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作家、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楹联大家。

    他原名开贞、鼎堂,四川乐山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无与伦比的“全才”。结撰楹联,贯穿了他的一生。

    少年时代的郭沫若就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和写作、答对对联的训练。据他关于童年生活的自叙,启蒙之前,母亲就教他背诵唐宋诗词,4 岁半入家塾,两三年后老师便教他对对联。

    开始是简单的两三个字,渐渐地对到5字、7字以上,然后学作试帖诗。由于他聪明颖悟和刻苦好学,使他在少年时代就掌握了对对联的艺术和技巧,并能够即兴题咏,援笔立就,超绝同侪,闻名于当地。

    加之巴蜀自古为“天府之国”,名山大川,随处可见,才人辈出,史不绝书。郭沫若生于斯土,好境天成,陶溶造化,不仅直接影响他的一生,而且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之中,洋洋乎蔚为大观,可说是其来有尚。

    郭沫若6岁那年,每天都在私塾里认真练字,写“十十丁午天下太平”之类。有一次,私塾先生钓鱼归来,在评点学生写的字时戏写了:钓鱼2 字,向学生们索对。

    郭沫若因不久前刚看了木偶戏《杨香打虎》,灵感忽来,不禁脱口对以:打虎两字。先生又惊又喜,竟禁不住拍案叫绝,把郭沫若吓了一跳。

    事后,先生常向郭沫若的父亲称赞说:“此子出口不凡,将来必成大器!”从此,先生便在他们的功课里增加了一项——对课。 郭沫若少年时就读的私塾后院有座寺庙,庙里有一棵桃树。

    一天,私塾先生因事外出,郭沫若便和同学们翻过后院的矮墙去偷摘桃子吃,被寺里的僧人发现,告到先生跟前。翌日,先生正颜厉声质问诸学生,意欲严格追查。

    郭沫若和同学们见先生异常严厉,谁也不敢当面承认。于是,先生在恼怒之下,出了一比责备、挖苦学生的出句: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吟罢,命众学生对出对句,并说只要对出好句,便可免罚。

    郭沫若听后略一思索,当即对出对句: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雍容高迈,且“必定有我”语气坚定,胸怀远大,对句的确不凡,少年才子固不虚也。先生听后,转怒为喜,称赞不已,全体同学也因此而免予惩罚。

    从此,先生更加器重郭沫若了。 郭沫若家乡一带的私塾有一种常俗,即每年中秋节,学生要给先生送一份礼。

    这一年中秋节前夕,家里交给郭沫若一吊钱,要他按照惯例给先生送礼,他拿着这一吊钱买书、买吃的东西,竟把一吊钱全花光了。先生不见礼物,心中不快,暗想,过去逢年过节,郭家从未失过礼,这次怎么还不见送礼来?一直等到节后,仍无音讯。

    先生见了郭沫若,便目视庭院中的数竿翠竹,吟诵半联: 竹本无心,遇节岂能空过? 意思是说,竹子固然是中空无心,但是遇到骨节处就不是空的了,怎么会空过去呢?显然对郭沫若家中秋节未送礼物来表示不满。郭沫若听出了先生出句的弦外之音和双关之意,这才想起家里让他送礼的那吊钱,便以“松”对“竹”,足对下联道: 松原有籽,过时尽是干包。

    ① ①旧时塾师逢年过节索礼、收礼之风盛行,民间谓之“束”。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塾师逢节收礼、索礼之类的奇联妙对故事。

    《雪涛谐史》载,秀才送县学教官节仪三分银子,教官嫌少,出句道: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暗示秀才送礼要一次比一次多。

    秀才不以为然,借宋人卢梅坡《雪梅》诗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句意足对作答: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坚瓠集》载:吴广文自署门联曰:唯其青出于蓝,故减一半;即使梅须逊雪,也该三分。

    民间又传某塾师想索节仪又羞于启口,出句暗示学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泥干水尽。学生对以:朝廷刮州府,州府刮县,县刮民,民穷国危。

    还有一则塾师索礼宴的故事,可归此类。某主人每年七夕要请塾师吃宴,这一年却因故未请。

    塾师出句提醒学生:客舍凄凉,恰是今宵七夕。学生不能对,归问其父。

    其父知塾师之用意,代子足对:寒斋寂寞,可移下月中秋。中秋节时,塾师见主家仍无宴请之意,又出句难学生,以使其传话: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

    学生不能对,又问父亲。父亲心领神会,又代儿子答对: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如何?至重阳,塾师见主人仍无什么动静,气愤地出句再次刁难学生: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

    学生还是对不出,再去找父亲。其父看罢塾师的出句,认为先生搞错了,“三杰”乃汉代人,狄仁杰是唐代人。

    学生便以此告于塾师,塾师气哼哼地道:“我实未搞错!你父亲前唐后汉记得这么清,为何却将一顿礼宴一忘再忘呢? ”又传明代“神童才子”丘琼山在广州潘员外家教书期间,结识了潘家小姐,二人私订终身,被潘员外察觉,将丘琼山辞退了。后丘琼山得中解元,托媒前来潘府求亲,潘员外于大门上贴出半联,既是解释,又是考试。

    丘琼山看后当即挥笔书对,求亲成功。所对一联作:绿竹无心难过节;黄花有意候重阳。

    意思是说,家里原本是记挂着先生的,也是打算送节钱的,只是我把钱花光了,节已过去了,就像落了籽的干松包一样,空空如也了。先生听了无可如何,但内心却十分赞赏自己这个学生的天。

    六、郭沫若为力学所书写毛主席诗词

    毛泽东在中国政坛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有人说:“中国由于有了他而改变了自己的形象和命运。”[1](P10)也有人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郭沫若则说他“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2]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位独领风骚、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

    毛泽东诗词被人们推崇为独步诗坛。毛泽东诗词的意象与诗人本身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他或转战于咆哮的江海边,或转战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原野,或转战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他的视野里是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是造物者以其特有的慷慨赋予华夏雄伟、壮观、灵秀,使中国历史上众多诗人词家面对祖国美好河山萌于心、动于情,从而妙笔生花。

    山水诗自《诗经》到《楚辞》,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中国诗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山水美的感受及欣赏,昔人有言:“天开图画即江山,处处山川怕见君。”

    [3]此处的山水以其独特的自然属性引发欣赏者产生美感,同时欣赏者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山水,因而山水的形象更加饱满。面对物理性变化极小的山水,不同的诗人会因其阶级性质、个人经历、时代变化、个人气质、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从而使其笔下的山水呈现不同的特征。

    作为时代的英雄毛泽东,对山水有着更特殊、更深厚的感情。他爱山、恋山,他用如椽大笔为祖国美丽的山水敷染上前所未有的异样色彩,呈现出一种峥嵘灵秀的异样气韵。

    他笔下的山水,充满生机洋溢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之美,大大强化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诗言志,诗缘情。

    自然山水情结浸润了我国历代文人精神和情感世界。山水成为文人寄托感情的支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这是中国儒家先辈用最简炼的话语来概括山水与人之间的关系。

    古人认为,在山水的一静一动中,现出与某中富于德行和智慧的人们的精神气象相通。宋欧阳修曾在《醉翁亭记》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成为人生伦理境界的一种外在参证。山水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大环境,与人们息息相关,有着丰富情感的诗人定会发出感慨。

    “模山范水”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诗人常事。然而魏晋以来的诗人或因郁悒失志而寄情山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或借山水忘苦忧:“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或借闲情以遣悲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正如钱钟书所言:“山水美原是不得志的表现,高官失意,穷士违志之时,才有了悦山悦水,才有了山水诗。”[1](P125)当然也有沉浸祖国山水的壮丽而抒写华丽的乐章,抒发自己的壮怀胸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也有假借山水表达对田园牧歌式醇古生活的爱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这些都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极丰富极瑰丽的部分。

    他们眼中的山水是静止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他们和山水的关系,只是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主客的关系。

    他们能在山水中找到寄托,是因为他们和现实的某种对立关系的折射,他们被当时的社会环境束缚,心灵上得不到自由,于是转而在山水中追求自由,他们假借山水的完美来弥补现实中的不足。 毛泽东既是智者,也是仁者。

    他既乐山,也乐水。因此,毛泽东在诗词中既乐于写山,又乐于写水。

    毛泽东写山,山美;写水,水美。山水兼写,二者相映更美。

    毛泽东在诗词中多处写到山水。但主席的悦山悦水,目的是寻求自身生命价值,在于与大自然的山水相融的机缘里追求生命的存在价值。

    他笔下的山水,是大笔渲染、气势磅礴的山水,是被注入伟人的情志与人格的新山新水,是被赋予了新的光彩与灵韵,姿态各异、气象万千的山水,是诗人对自然山川独特的审美体验的情感结晶,是诗人抒双击自动滚屏 情言志的载体,又是诗人展现革命乐观主义豪情和潇洒浪漫气质的平台。因此主席笔下的山水呈现出崇高美、雄壮美,更具有拨云见日传神写照的神韵美。

    一 、崇高美 毛泽东的美学风格,素来偏重于欣赏威武雄壮的崇高、阳刚之美。诗如其人,英雄盖世、豪情四溢的性格,一旦溶入诗文中必然会有他人难以企及的气势,因此崇高是毛泽东诗词的主要美学特征。

    崇高,从美学上来讲,外在表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最优秀的篇目之一。外在表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的岳麓山的枫林,也看到了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