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有哪些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及原则
[b]一、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b] (一)确立教育目的社会依据
1、现实依据
第一、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第二、一定的生产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制度是确立教育目的的直接依据。
2、 历史依据
首先,教育目的本身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二,教育目的的确立都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定社会或民族的文化积淀也是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之一。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哲学理论依据
任何特定教育目的的确立都有其内在的哲学理论基础,哲学理论中对人、社会乃至对整个世界本质的看法都会决定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基本方向。
在此我们选取个人本位及社会本位这一维度的哲学基础进行探讨。
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提供深层次理论支持的是个人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哲学。
个人主义哲学认为,个人是原始自足的独立实体,社会只是抽象的,只是一个虚名;个人先天地具有一个独立、超验的自我,在这种超验的自我中,个人都有一种独立于社会环境的冲动、兴趣和需要,这些心理特征普遍而固定;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是自给自足的,具有一种逻辑上先于社会中政治生活的固有特征或品质,国家和社会的构成原则是从这种自然状态下推导出来的。
与个人主义哲学相反,社会主义哲学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人生活的一切均来源于社会,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个人”只不过是一个抽象的观念,社会才是真正存在的有机体,它并不是单个个体的累加与集合,具有超乎个人存在的性质。
(三)确立教育目的依据之三:人的因素
人作为教育目的得以确立的中介及最终的归宿,它必然制约于人的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是确立教育目的的直接依据。
第一、教育目的确立者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
第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确立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
1010131413001发表于2010-12-4 19:30
确立教育目的的原则
(一)统一性原则
确立教育目的的统一性原则是矛盾对立统一律在确立教育目的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二)偏移性原则
在具体的社会现实及教育现实面前,教育目的所暗含的价值倾向往往会向一种倾向偏移。
偏移性原则是确立教育主导价值的重要原则,根据这种指向,教育目的中价值倾向不能统一的前提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只能根据现实条件向其中一方偏移,从而在特定教育目的中体现出鲜明的主导价值倾向。
(三)时代性原则
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体现时代的精神。
所谓时代精神,应该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共同意志、共同理想的结晶,它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强大的凝聚力。
在其影响之下,整个国民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模式无疑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就当代来说,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这是时代对教育所培养人的素质所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育目的中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进而也构成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