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一、状元大课堂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忆江南的诗意
忆江南词三首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
注释⑴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⑵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⑶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⑸“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桂子,桂花。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⑻竹叶:酒名。
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文选·张协〈七命〉》:“乃有荆南乌程,豫北竹叶,浮蚁星沸,飞华蓱接。”⑼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
《文选·枚乘〈七发〉》:“使先施、徵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娵、傅予之徒……嬿服而御。”此词泛指吴地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⑽早晚:犹言何日,几时。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 赏析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全词五句。
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
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
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杜甫写景,善于着色。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诸句,都明丽如画。
而异色相映衬的手法,显然起了重要作用。白居易似乎有意学习,如“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秋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题岳阳楼》)、“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正月三日闲行》)诸联,都因映衬手法的运用而获得了色彩鲜明的效果。
至于“日出”、“春来”两句,更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蓝叶那里吸取颜料,兼用烘染、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阔大的图景。不仅色彩绚丽,耀人眼目;而且层次丰富,耐人联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
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
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
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
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
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
二、状元大课堂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忆江南的诗意
忆江南词三首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
注释 ⑴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⑵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⑶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⑸“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桂子,桂花。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⑻竹叶:酒名。
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文选·张协〈七命〉》:“乃有荆南乌程,豫北竹叶,浮蚁星沸,飞华蓱接。” ⑼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
《文选·枚乘〈七发〉》:“使先施、徵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娵、傅予之徒……嬿服而御。”此词泛指吴地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⑽早晚:犹言何日,几时。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 赏析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全词五句。
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
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
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杜甫写景,善于着色。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诸句,都明丽如画。
而异色相映衬的手法,显然起了重要作用。白居易似乎有意学习,如“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秋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题岳阳楼》)、“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正月三日闲行》)诸联,都因映衬手法的运用而获得了色彩鲜明的效果。
至于“日出”、“春来”两句,更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蓝叶那里吸取颜料,兼用烘染、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阔大的图景。不仅色彩绚丽,耀人眼目;而且层次丰富,耐人联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
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
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
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
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
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
三、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意思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品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独坐敬亭山》读出诗人与敬亭山的寂寞孤独;《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该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彩.译文洞庭湖的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无风好似一面未磨的铜镜.遥望洞庭湖非常美丽.就好像白银盘上的一个青螺.《望洞庭》读出月色笼罩下的洞庭湖的宁静;《忆江南》本为隋唐时期词牌名,原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春去也》.《金奁集》入“南吕宫”.唐代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调名遂改名为《忆江南》.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①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②旧曾谙――从前很熟悉.③江花――江边的花.④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再说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忆江南》读出对江南春景的赞美与热爱.。
四、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计划★一、制定的依据:1、教学背景分析:语文是中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基础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语文学科的特性和语文教学的认识更为深入,{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计划★一、制定的依据:1、教学背景分析:语文是中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基础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语文学科的特性和语文教学的认识更为深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新课标)。
。教学过程:导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二、简介背景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 。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
教学过程:导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二、简介背景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 。浙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浙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浙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新课标一年级电子语文教案大全(下册)。
。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分别抄有第四、五两段课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分别抄有第四、五两段课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案,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1. 传授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方法,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从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第一轮的课改实践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1. 传授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方法,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课改让我放宽了眼界,上课更有自主性和灵活性。经过上一轮的实践,七年级英语下册教案感触颇多:现实的应试教育与课改要求总有那么一段距 。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九(下)第一单元教学与设计单元分析与提示(( 单元概述戏剧是四大文学样式之一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案,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学习重点、难点:1. 传授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方法,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课改让我放宽了眼界,上课更有自主性和灵活性。
经过上一轮的实践,它是运用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要素,来塑造人物形象,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反映社会生活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的主题为“人物风采”。
所选文章涉及古今中外五位名人。《贝多芬传》(节选)向我们介绍了悲苦中“ 。
七年级英语下册教案,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学习重点、难点:1. 传授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方法,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课改让我放宽了眼界,上课更有自主性和灵活性。
经过上一轮的实践,它是运用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要素,来塑造人物形象,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的主题为“人物风采”。所选文章涉及古今中外五位名人。
《贝多芬传》(节选)向我们介绍了悲苦中“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常州市北郊中学 杭佳楣单元教学目标:一、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七年级英语下册教案,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1. 传授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方法,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课改让我放宽了眼界,上课更有自主性和灵活性。经过上一轮的实践,它是运用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要素,来塑造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体会文章的乐趣;二 。
详见:http://hi.baidu.com/thinkthinkname/blog/item/d2227d30a5b3b3cfa3cc2b04.html。
五、四下23古诗词三首预习卡评课
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评课稿设计
平时的古诗教学中,我都是一首一首地教,一节课就教一首。自从听了王乐芬老师的课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能在一节课上把两首诗这么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上,新颖且有实效。今天小亢老师又一次挑战自己,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教学古诗。我很佩服小亢老师这种敢于尝试的精神。
课上,她通过灵活巧妙的教学设计,在一种悠远的情境中,由浅入深、多维感受、积极品读,唤起了孩子对中华古诗文语言、意境之美的感悟,唤起了学生对中华古典文化的深深喜爱之情。她的课上得流畅、清新。
结合整个教学思路,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整堂课,她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教学。第一板块:合。初读《乡村四月》、《田园四时杂兴》两首诗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这两首诗给留给你的共同画面是什么,从而提炼出“忙”。这个环节是“求同”。我想:既然是“求同”,每个孩子读出的“同”可能是不一样的。除了“忙”,还有什么是相同的呢?细读之后,发现两位诗人的诗其实洋溢的都是轻松愉悦的氛围。《乡村四月》画意盎然,令读者陶醉不已。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勾勒出水乡初夏特有的景色,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后两句写人,写出人们的紧张、忙碌。《田园四时杂兴》写大家忙忙碌碌,但都开开心心,基调昂扬。也就是说两位诗人都在用诗的眼光发掘了生活中的美,并努力再现了这种美。正因如此,他们的笔下才写出了这么美、这么有情趣的诗,并让读者也感受到浓浓的诗情画意。但是这个“同”在初读课文之后可能又是很少同学才能感受到的。如果按照老师的思路让同学们去重点感受“忙”,那么《乡村四月》就少了那份意境美:《田园四时杂兴》少了那份情趣美。所以我想,这首诗如果在初读后要提炼相同之处的话,那就是一个“美”字。
第二板块:分。先感受《乡村四月》中人们的忙碌、紧张与画意盎然,再感受《田园四时杂兴》中人们的忙忙碌碌与开开心心。在教两首诗时,教师并不是完全并列处理,而是“瞻前顾后”。她用几处语言把两首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通过“乡村四月的人们仅仅是在忙着蚕桑、插田吗?他们还在忙什么?”自然过渡到第二首古诗的学习,学生无形中明白两首诗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
在教学中,小亢老师熟练运用“举象”的教学策略:“乡村四月,人们有的在忙……有的在忙……有的在忙……”“子规飞到这里,仿佛在说……子规飞到那里,仿佛在说……”通过举象,回到诗中“这正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晨曦微露,他们干什么;烈日当空,他们干什么;日落黄昏,他们干什么”等等,通过举象,回到诗中“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正如王老师所评:先举象,再回到诗中,用文字来确证,用文字来表达,由画面到文字。原先我教学古诗时常常逐字逐句串讲,虽然诗的意思学生明白了,但是诗却讲没有了,实在惭愧。
第三板块:合。感受两首诗的意境之后,教师让学生找找两者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当学生提到两者都有写事时,教师继续让学生思考:同样是写事,两者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继续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最后这个“求异”的环节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后来老师把“异”概括成“白描”与“特写”,听课过程中,我觉得这样的提法很好,感觉很有深度。听完王老师的评课才明白这样不准确,解读上是有问题的。于是听完课,我找了一些资料,试图找到这两首诗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或者说是写作特色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