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兴趣与努力具有什么关系
一、兴趣内涵解析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倾向。
在学校里,这意味着,兴趣的实施者就是学生自己,而兴趣就是学生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具有某种积极的反应。
兴趣源自于学生,兴趣是学生的兴趣,学生是兴趣的主人。
二、努力的内涵
所谓努力,就是学生能够持续作用于某些对象,进行某项活动,克服障碍,取得某种成就。
三、兴趣与努力的关系
(一)兴趣与努力的区别
兴趣更多地侧重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学生自己乐意进行活动;努力却有可能是在外界压力下,学生不得不表现出某种有“兴趣”的样子,可能只是为努力而努力。
(二)兴趣与努力的联系
努力与兴趣绝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二者有可能一致,它们的统一源于学生与活动及其对象的有机融合。
如果努力中含有某种理智的思考,而不只是一种机械的身体的活动,则这种努力就是有了学生兴趣的成分。
而活动中学生如果有了某种持久的兴趣,能使学生对活动目的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活动方法有过一定的思考之时,这种努力就是有价值的。
(三)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1. 观察学生的兴趣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我认为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
我相信,兴趣显示着最初的能力。
因此,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学生的兴趣复杂多变,从兴趣的稳定性维度讲,他们的兴趣异于成人的兴趣。
学生来到人世,他们的兴趣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接踵而至。
同时,兴趣也预示着学生的发展阶段。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私人兴趣”。
教育者要注意到学生兴趣点的转移,以便根据这种转移提供环境和材料。
教育者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从细节中以同情的心态去发现学生的兴趣。
从这个意义上将讲,兴趣也就成了教育者和学生做知心朋友的“撮合者”。
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兴趣,这就是第一步。
2. 创设能诱发学生兴趣的环境
教育者了解并仔细思考了学生的种种兴趣之后,应该为这些兴趣顺利生长创设恰当的环境。
学生的活动倾向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要把它转化为现实,则需要某些条件和场景。
但这些条件并不是强加的外部刺激,它们只是作为某种引子,自然地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学生没有感受到某种外部的压力,而是自愿地投注于活动和作业中。
学生兴趣的涌现需要一定的情境,需要某种场域,并
且此时的气氛要与学生的兴趣、学生生长的需要相匹配。
3. 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需要
教育内容的选择固然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但顺从学生的兴趣则更为重要。
教育内容本身必须要有兴趣,这种兴趣要照顾学生的能力和需要。
教育内容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知情意等方面的现状,让学生对它始终怀有好感。
要对全体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进行整体权衡,尽量选择那些符合孩子天性与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教育内容;同时尽量不要用诱饵去让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他们原本不感兴趣的教育活动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