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怎样看待早期教育中的超前教育现象

    当前早期教育中,有一种思想倾向认为“教育越超前越好”。

    某些省市的“家庭教育大纲”甚至把“超前性”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教育原则提出来。

    早期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阶段的教育,“超早期”进行行为能力训练,“超早期”进行智力开发。

    比如,在孩子能力还很差的时候就进行某些“高难”动作的训练;刚出生几十天就教孩子练走路;在孩子两三岁时就教孩子认字、算算术;四五岁时就把小学的算术、语文课本拿来教孩子攻读;有的人甚至主张把小学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到3岁,提出“0岁识字,3岁扫盲”等等。

    这1是一些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我始终坚持,0岁到6岁之间,是儿童身心发展相当迅速阶段,但促使其发展,是有条件的。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

    在两者之中,他更着重于成熟。

    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形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

    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

    他做了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双生子爬梯。

    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周起每天作10分钟爬梯7训练,连续6周。

    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

    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

    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由此,格塞尔得出的结论是: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

    格塞尔的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会给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期望孩子将来进入小学以后,学习起点比别人高,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但由于这种优势完全是靠人为的力量获得,不是自然而形成的,即便是有一些优势,也只是一时的优势,很难保持下去。

    有这样一个研究很说明问题,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做过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照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从3个月开始进行早期教育。

    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

    他们发现,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的智商平均高出15点。

    但是,并不能以次得出这种早期教育的优势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结论。

    拥有这种优势的儿童在进人小学四年级时,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

    上述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任意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不是一件有益的事。

    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的人,认为进行超前早期教育就一定会“早出人才”,出高水平的人才。

    这仅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是一种推测,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证实。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