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草堂寺在唐长安哪个坊

    草堂寺,又称圣恩寺、清凉建福院,位于陕西省户县东南圭峰山北麓,是中国佛教史上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时居留译经居所。

    春坊,中国古代的政府机构之一,在清朝属京城中央,设于翰林院、国子监辖下,机构目的约是储备人才,功能职称视编制略有变动。

    例如翰林院的春坊负责辅佐典簿修撰、编修、检讨等,一段时间则辅佐东宫太子。

    唐代发展出病坊。

    《通鉴正误》载,“至德二载(757年),两京市各置济病坊,嗣后各州普遍之,多设于庙宇”。

    晋代,户县属始平郡。

    北魏,置雍州下设7郡,户县属京兆郡。

    西魏,户县属雍州京兆郡。

    北周,雍州下设5郡1尹,户县属京兆尹。

    隋朝,全国分为109郡,关中设京兆、冯翊、扶风3郡,户县属京兆郡。

    唐代,全国分为10道,户县属关内道京兆府京兆郡。

    开元二十一年全国改设为15道,户县属京畿道。

    草堂寺在户县县城东南20公里,位终南山圭峰山下。

    草堂寺址原有座寺,名大寺。

    鸠摩罗什带领什门“四圣”、“八俊”、“十哲”及三千弟子,由渭水滨逍遥园搬至此寺译经,因用草苫搭棚,后人改大寺为草堂寺。

    现存草堂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国逍遥园内一部分。

    后秦国王姚与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住逍遥园西明阁翻译佛典,后在圆内建草堂寺,供罗什居住。

    由于鸠摩罗什译经场以草荐盖顶,故得名为“草堂寺”。

    鸠摩罗什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翻译经律论撰94部、425卷,被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一。

    唐初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

    草堂寺作为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因而成为三论宗祖庭。

    十六国前秦国主苻坚派遣吕光迎鸠摩罗什,后秦姚兴建逍遥园,迎鸠摩罗什入园中草堂寺译经讲经。

    隋大业二年,唐高祖李渊为郑州刺史,曾为次子李世民的眼疾到草堂寺求佛保佑,造石佛送入寺内供养。

    唐时,草堂寺曾改名为“栖禅寺”。

    天宝年间,飞锡法师主持寺务,传播佛法。

    元和年间,唐宪宗敕令重修,宗密禅师在此弘扬佛法。

    宋朝初年重修,改称“清凉建福院”,金、元、明时仍称草堂寺。

    清雍正十二年,僧肇被封为“大智圆正圣僧”,草堂寺因此又改名为“圣恩寺”。

    草堂寺中存“姚秦三藏法师鸠罗什舍利塔”,为唐制。

    八面十二层,以玉白、砖青、墨黑、乳黄、淡红、浅蓝、赭紫及灰色共八色玉石雕镶而成,因而称八宝玉石塔。

    塔下层浮雕须弥山座,三层云台为蔓草纹,中有八角形龛和阴线佛像,上有屋脊飞檐顶盖,雕造技巧精美。

    塔后有烟雾井,相传每逢秋冬早晨,井中有气蒸腾而出飘至长安,因而被称为长安八景之一“草堂烟雾”。

    现寺中还有唐大中九年所立柳公权篆额、裴休所书的《定慧禅师传法碑》等二十余通石碑。

    前秦建元十五年,僧人僧纯、昙充等自龟兹归来,称鸠摩罗什才智过人,深明大乘佛学。

    长安高僧道安力劝苻坚延请罗什入中土。

    苻坚求之不得,于建元十八年,派大将吕光领兵七万出西域,伐龟兹。

    建元二十年,吕光俘获罗什,因吕光的胁迫,被迫娶龟兹王女阿竭耶末帝,并赐醇酒,淫、酒双戒俱舍。

    吕光部队回程途中,罗什以天文堪舆赢得了吕光的信任,不久前秦灭亡,吕光称凉王。

    此后18年间,被吕光、吕纂软禁在凉州。

    后秦弘始三年,姚兴攻灭后凉,吕隆出降,是年十二月二十日罗什抵长安,以国师之礼待之,信徒数千人,公卿以下皆奉佛,鸠摩罗什育有二子,又在姚兴的逼迫之下娶了十名伎女,“诸僧多效之。

    什乃聚针盈钵,引诸僧谓之曰:‘若能见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

    因举匕进针,与常食不别。

    诸僧愧服,乃止。”。

    此后在俗10年间,潜心钻研佛学,将梵文经卷译成汉文,并广收门徒。

    西安碑林中有一块碑石,用诗和画的形式描述了关中地区的锦绣河山。

    这块碑石刻于康熙十九年,作者朱集义,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碑面书、画、诗为一体,分十六格,一景一画,即“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始建于后秦的草堂寺位于秦岭北麓的户县草堂镇草堂营村,寺内竹林中的井常有烟雾冲天而上,并与周遭山岗的水气及寺庙上空缭绕的香烟混为一体,形成“草堂烟雾”的美景。

    草堂寺被日本的日莲宗视为祖庭。

    京兆郡,三国至唐的行政区划名,管辖长安地区,治所在今西安市区。

    唐玄宗开元元年将雍州升为京兆府,京兆郡从此被京兆府取代。

    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

    黄初二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

    魏明帝青龙三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

    齐王(曹芳)正始五年改为京兆郡。

    西晋时仍置京兆郡,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

    隋唐两代均都长安,另建新城。

    隋称大兴城。

    唐高宗永徽四年改名长安城。

    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隋唐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20余县。

    唐开元元年改雍州置为京兆府,长官为牧,多由亲王为之;实际长官为尹,通判府事;设少尹二人,佐理府事,岁终更次上计;下设司录参军及司功、司仓、司户等属官,领23县,辖区以今西安市为中心东至渭南市、西至武功、南至户县、北至铜川,属关内道,后属京畿道,治所在京城长安。

    京兆府,唐朝开元元年设置的府,这是府作为行政区划的开始。

    唐玄宗把长安所在的雍州改为京兆府,把洛阳所在的洛州改为河南府,京兆府的首长为京兆尹。

    领万年、长安、新丰、渭南、郑、华阴、蓝田、鄠、盩厔、始平、武功、上宜、醴泉、泾阳、云阳、三原、宜君、同官、华原、富平、栎阳、高陵二十二县。

    唐朝灭亡后,后梁改为大安府,后唐再改回京兆府。

    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都沿称京兆府,虽然此时长安连陪都都不是。

    宋朝京兆府下辖十三县:长安、樊川、鄠、蓝田、咸阳、泾阳、栎阳、高阳、兴平、临潼、醴泉、武功、乾祐。

    金国京兆府下辖十二县:长安、咸宁、兴平、泾阳、临潼、蓝田、云阳、高陵、终南、栎阳、鄠、咸阳。

    元朝改名为奉元路,明朝改名为西安府。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