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荷塘月色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荷塘月色》 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

    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 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

    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  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 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

    散文的艺术魅力, 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作品赏析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

    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

    “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

    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一句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文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荷塘月色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