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古诗词鉴赏

《傅青主善医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傅青主善医。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太医院某,按脉毕,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归家料理后事,迟无及矣。”
王急治任旋里。会傅入都,遇诸途,问王归意,以疾告,曰:“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某叹曰:“仆之归,从其命也。
”乃具告所言。傅骇曰:“果尔,奈何?试为汝诊之。”
按脉良久,叹曰:“彼真国手也,其言不谬。”王泫然泣曰:“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
然君久着和、缓①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傅又沉思久之,谓曰:“汝疾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任功,不愈亦不任过,试之何如?”王大喜,求方。 傅命归家,遍觅健少所用旧毡笠十余枚,煎浓汤,漉成膏,旦夕履之。
王归家,如法治之,疾果愈。寻至都见傅,喜慰异常。
更谒某,某见王至,瞿然曰:“君犹无恙耶?”王具以傅所治之法告之。某叹曰:“傅君神医,吾不及也。
吾初诊汝疾,乃脑髓亏耗,按古方,惟生人脑可治,顾万不能致。 今傅君以健少旧毡笠多枚代之,真神手,吾不及也。
若非傅君,汝白骨寒矣,谓非为鄙人所误耶!医虽小道,攻之不精,是直以人命为儿戏也,吾尚敢业此哉!”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傅善医而不耐俗,病家多不能致。
然素喜看花,置病者于有花木之寺观中,令与之善者诱致之。 傅既至,一闻病人呻吟,僧即言为羁旅贫人,无力延医,傅即为治剂,辄应手愈。
某妇忽患腹痛,辗转地上。其夫求之傅,乃令持敝瓦缶,置于妇榻前,捣千杵,服之,立止。
一老人痰涌喉间,气不得出入,其家具棺待殓。傅诊之,曰:“不死。”
令捣蒜汁灌之,吐痰数升而苏。 凡患泻者,遇傅无不瘳。
用药不依方书,每以一二味取验。有苦痨瘵者,教之胎息②,不三月而愈。
(选自《清稗类钞·傅青主善医》,有删改)【注】①和、缓:春秋时期秦国两位名医的名字。②胎息:像婴儿在母胎中一样不用口鼻而用脐呼吸,是一种高度柔和的腹式呼吸法。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急治任旋里 行李B.医虽小道,攻之不精 研究C.病家多不能致 达到D.令与之善者诱致之 交好答案:C(致:招来、招请)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 就诊于太医院某 乃令持敝瓦缶,置于妇榻前 B。
乃具告所言 乃脑髓亏耗C。 试为汝诊之 谓非为鄙人所误耶D。
问王归意,以疾告 是直以人命为儿戏也 答案:D(以:介词,把;A于:介词,到/在;B乃:副词,于是、就/是、原来是;C为:介词,替、给/被。)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傅青主善医的一组是(3分)①果尔,奈何? ②王大喜,求方。
③傅诊之,曰:“不死。”④彼真国手也,其言不谬。
⑤服之,立止。 ⑥每以一二味取验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答案:B(①是傅青主对王尧病情的担心;④是傅青主对太医诊断的肯定。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尧患头痛病,被京城的太医判为不治之症,一个月后必死。傅青主叫他试着用青年人戴过的毡笠熬成药膏,早晚服食,竟然把病治好了。
B.太医见到病愈的王尧,大为吃惊,深有感慨。 既佩服傅青主医术高超,又自愧学艺不精,几乎误人性命,此后,这个太医干脆不再从医了。
C.傅青主平素喜欢看花,因而他让人想方设法先把病人安置在有花木的寺院之中,傅青主来了之后,了解情况,给病人诊治下药,手到病除。D.傅青主善于医治各种疑难杂症,因病施治,不拘一格,用药不多,妙手回春,很有特色。
他还教病人运用“胎息”法调治痨症,效果很好。答案:C(“把病人安置在有花木的寺院之中”不是傅青主的意思。)
《怀归》倪瓒的诗歌赏析
怀归
作者:倪瓒 年代:元
久客怀归思惘然,松间茅屋女萝牵。
三杯桃李春风酒,一榻菰蒲夜雨船。
鸿迹偶曾留雪渚,鹤情原只在芝田。
他乡未若还家乐,绿树年年叫杜鹃。
诗文鉴赏
倪瓒简介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江苏无锡人。倪瓒博学好古,家雄于财,四方名士日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家财给亲故,未几兵兴,逃渔舟以免。入明,黄冠野服,混迹编氓。工诗画,画山水意境幽深。有《清閟阁集》,与黄公望、王。.
善游之道的翻译如题原文-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千仞此吾所以道? 爱
孔子在吕梁山游览,看见瀑布有几十丈高,流水的泡沫溅出三十里,鼋鼍鱼鳖也不能游动,却看见一个男人在那里游泳,以为他是因痛苦而想自杀的人,便叫弟子顺着水流去救他.谁知这个人游了几百步又出来了,披着头发唱着歌,在塘埂下漫步.孔子赶上去问他说:"吕梁瀑布有几十丈高,流水的泡沫溅出三十里,鼋鼍鱼鳖也不能游动,刚才我看见你在水里面游,以为是有痛苦而想自杀的人,便叫弟子顺着水流去救你.你出来后披着头发,一面走一面唱歌,我以为你是鬼怪.但仔细看你,仍然是人.请问游泳有道术吗 " 那人说:"没有,我没有什么道术.我从这里的水的流势起步,顺着水有本性起伏,不知不觉就成功了.与漩涡一起进入水流的中心,与涌出的流水一起浮出水面,顺从水的流动方向而不另出已见,这就是我游泳的方法."。
京口陆龟蒙古诗词鉴赏
京口
陆龟蒙
江边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
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
可怜宋帝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鉴赏:
首联描写出京口江边的萧瑟,零零落落的断山,春潮也平息了。颔联描绘了一幅早春江边送别图。春风微寒,夕阳斜挂,落叶飘零,一艘客船在江面上渐行渐远。抒发了惜别、怅惘之情。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写孙权,先想到他的功业再寻觅他的遗迹;写刘裕,则由他的遗迹再联想起他的功业。然后在最后三句回忆刘裕的功业。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作者想到刘裕的功勋,非常钦佩,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苍翠无烟草自生”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句运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手法;以茂盛生长的野草来反衬古渡口的空寂荒凉,寄托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惋惜与无奈之情。
古诗词鉴赏《 塞上曲》谢榛
1 描绘了塞外荒野上军队浩大.金鼓齐鸣,气氛紧张激烈的战前图画
金鼓齐鸣:金钟战鼓一齐响起。形容战斗气氛紧张激烈
2 运用夸张,比拟的表现手法,写出旗帜迎风拂开浓云,鼓声震天北雁回旋的景象
算是景物描写吧,可莪觉得莪在回答第1题
3 抒发军队强盛,战争得胜的豪迈心情
李陵台:1指汉李陵的墓2汉将李陵被困匈奴间思念故乡,于是筑台南望3元朝的驿站,是座繁华的小城镇
个人觉得第1个靠谱,而且谢榛没有从戎,貌似也不生活于战乱,应该抒发自己的男儿情怀
忆秦娥张仲素古诗词鉴赏
参差竹,吹断相思曲。情不足,西北高楼穷远目。
忆苕溪,寒影透清玉。秋雁南飞速,菰草绿应下,溪头沙上宿。
张仲素
这首词十分朦胧,主题是“思”可以定下,但思些什么,是相思,是怀人?是失意思归,是灰心思隐?非常迷离恍惚。试析之,只能以主观看法“强加”了。
“参差竹,吹断相思曲。”起首似乎在怀人。主人公(看来是游子,不是思妇)一边在吹奏乐器,一边在相思。“吹断”表面含义是“吹罢”,就是说相思曲吹奏完毕了。实际也含有“相思”告终之意,那么似乎透露了主人公在爱情上是遭受到挫折和打击的。如果结合作者的经历,张仲素在元和中为翰林学士,被宰相韦贯之奏“罢”,丢了翰林学士之职,那么这“相思曲”之吹罢很可以联系上的。这样“吹断相思曲”可以理解为作者原来想为国出力干一番事业的远大理想破灭了。“参差竹”,排箫或笙之类的吹奏乐器,音色凄楚哀怨。可见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比较沉重的。
“情不足,西北高楼穷远目”,是承接前句而来的。相思曲虽然一阕告终了,但感情的惆怅、愁苦还没有得到痛快的宣泄,也许是更加沉重,只有在高楼上向着西北眺望,一直望到目光看不到的地方,似乎要把“情”输送到那儿去。古人对于“登临”“登高”大都是心情不舒畅。王安石的“登临纵目”,辛弃疾的“怕上层楼”,都怀有伤感的情绪。这儿作者“高楼穷远目”,肯定是满怀愁绪。向西北远望,是否在向往到西北去立边功的打算,有这个可能,否则,为何不往其他方向望呢?整体看来,上片是流露了作者失意的惆怅和壮志未酬的抑郁,尽管有“相思”一词涉及缠绵悱恻的男女之情,也不能认为是作者在思念爱人。在这首词中,容纳不下儿女情长。
下片“忆苕溪,寒影透清玉。”作者思念起苕溪,在那里溪水该是清澈晶莹如美玉,足可以映照我这孤寒的身影。苕溪,在浙江境内,一名苕水,秋天时两岸的苕花飘浮水面,其白如雪,因之得名,源出天目山。作者为什么要“忆苕溪”,有两个可能,一是他曾经去过苕溪,对那里的好山好水有深刻的印象,并一直心向往之,在此失意受挫之时,想到那里去藏迹。二是用典,他想效法前人,到苕溪归隐。不论何种理解,这两句都透露了作者的逃避现实,归隐山林的信息,那是无疑的。否则,作者是河北人,干吗去思念浙江的苕溪?
末三句寓情于比喻之中。“秋雁南飞速”,紧扣“忆苕溪”,苕溪在南方,刚好秋天的大雁南飞,双关照应。大雁往南飞得那么快,意味着作者也想赶快往南方苕溪去。大雁南飞是为了躲避北方的严寒,作者丢了官,难道在情绪上不感到现实的冷酷吗?秋雁的行动,也正是作者准备采取的行动。“菰草绿应下,溪头沙上宿”,是作者想像中的秋雁到了南方后的行止情景。菰草,即茭白,为江浙特产的水生植物,“菰草绿”说明那里的水草茂盛,食物丰富,大雁应该在这些地方降落。可以在苕溪的沙洲上止宿,河中沙渚,人迹少到,比较安全。这不正是作者为自己设想的一个世外桃源吗?生活有着落,人身有安全保障,人生有此归宿,也可以无憾了。
赏析至此,似乎可以把此词的朦胧面纱揭开了。原来此词是在抒发官场失意,抱负难展,转思归隐山林之情。可惜张仲素留下只此一词,否则可以从另外的词作中检验一下其“归隐之心”是真是假,如按此词所反映的,其“归隐”乃是临时逼出来的一时之气而已。此词写得确是够曲折朦胧的了。
此调与李白的《忆秦娥》不同,《词谱》列为又一体。并以此词为张先所作。《全唐五代词》依《唐诗笺要》后集附词列为张仲素,认为“当有所据”,今亦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