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遗山诗词赏论

    1. 求赵翼《题遗山诗》的赏析

    《题遗山诗》

    〔清〕赵翼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清沈雄《古今词话》)。。

    注释

    ①元遗山集:金末元初元好问之诗文集。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事迹见本书作家小传。诗中评论元好问入元后辑存金代文献之志节与诗作之成功,知人论世,切中肯綮。

    ②身阅兴亡:言元好问曾经历金元易代之变。浩劫空:大灾难,破坏严重。佛家谓世界由成、住到坏、空为四劫,空指世界毁灭。后遂以“劫”指灾难。

    ③“两朝”句:谓元好问集两朝文献于一身。金亡于哀宗天兴二年(1233),元好问已四十馀岁,此后近三十年,致力于搜集整理金代文献,编有《壬辰杂编》、《中州集》,并作有大量诗文,为一代文宗。

    ④“无官”句:元好问在金为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入元不仕,无损大节。周粟,周武王灭商后,殷商贵族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不食周粟,最后饿死。(参看《史记·伯夷列传》)元好问虽未如伯夷、叔齐之饿死,但却未仕元,故曰“未害”。

    ⑤“有史”句:谓元好问担心有金一代文献之遗亡。失楚弓,据《孔子家语》载:楚共王出游,遗失一良弓,从人要寻找,他说:“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认为楚共王心胸还不大,说:“人遗之,人得之,何楚也。”这里以“楚弓”喻金代文献。

    ⑥“行殿”二句:拟想金亡后宫殿凄凉,抒亡国之悲。行殿,行宫,指金之南京汴梁。作者《汴京杂咏》中咏金亡事一首有“幽兰轩已火光红”句,幽兰似为金汴京行宫轩名。夜火,鬼火。故都,指金中都燕京。金迁汴梁前之京都。乔木,高大树木,多用以喻故国、故里。《文选》颜延之《还至梁城作》:“故国多乔木。”李善注:“《论衡》曰:‘观乔木,知旧都。’”

    ⑦“国家”二句:作者《瓯北诗话》卷八评元好问:“值金源亡国,以社稷丘墟之感。发为慷慨悲歌,有不求工而自工者。此固地为之也,时为之也。”这里即用其意。赋,吟咏、描写。沧桑,沧海桑田之省文,此指金之易代。

    2. 古诗欣赏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不相菲薄不相师,公道持论我最知”我从字面上理解,大概意思是我的心中自有一套判断是非公道的原则,不受众人的舆论或权威的话语所左右,我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诗”是这样的:明代已经急剧衰微了的山水画,在清初重新振起,以 渐江、石溪为代表的遗民派和以梅清、石涛为代表的自我派山水画,大可媲美宋元, 乃至过之。可惜未能成为画坛主流,不久便被仿古派“四王”(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所掩盖,所谓“正宗”和主流又纳入了明末出现的临古轨迹,画坛出现了 和社会一样的“万马齐喑”的状态。

    “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诗。”“四王”的画被目为“正宗”,后世识者 对其才力微薄之不满甚于阮亭诗。而非正宗的“四僧”(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和被讥为“恶习”、“八怪”的画反而为览者所喜爱。

    这首诗的一二句较出名,常被人引用来明志。

    3. 有没有[清]赵翼

    [清]赵翼——《题元遗山集》

    身阅兴亡浩劫空,

    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

    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

    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

    赋到沧桑句便工。

    一直想不起最后两句的完整诗句。因为很有感触,所以做个记录。

    总觉得有一种和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很好印衬:若不曾经历过,确是对什么的体认都是浅显的。

    很应景的两句话,在2008这个非常时期。

    也是我第一次,彻底震撼于语言的力量。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把什么都当成习惯,欣赏无奈的一声叹息,不着一句,已尽沧桑。

    哎……

    4. 谁有《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

    王渔洋论诗绝句

    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

    第一首巾角弹棋妙五官,搔头傅粉对邯郸。风流浊世佳公子,复有才名压建安。

    第二首五字“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使人思。定知妙不关文字,已有千秋幼妇词。

    第三首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紵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

    第四首挂席名山都未逢,浔阳喜见香炉峰。高情合受维摩诘,浣笔为图写孟公。

    第五首杜家笺传太纷挐,虞赵诸贤尽守株。苦为《南华》求向郭,前唯山谷后钱卢。

    第六首漫郎生及开元日,与世聱牙古性情。谁嗣《箧中》冰雪句?《谷音》一卷独铮铮。

    第七首风怀澄澹推韦柳,佳处多从五字求。解识无声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苏州?

    第八首《中兴》高步属钱郎,拈得维摩一瓣香。不解雌黄高仲武,长城何意贬文房?

    第九首草堂乐府擅惊奇,杜老哀时托兴微。元白张王皆古意,不曾辛苦学妃狶。

    第十首广大居然太傅宜,沙中金屑苦难披。诗名流播鸡林远,独愧文章替左司。

    第十一首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千年毛郑功臣在,犹有弥天释道安。

    第十二首涪翁掉臂自清新,未许传衣蹑后尘。却笑儿孙媚初祖,强将配飨杜陵人。

    第十三首诗人一字苦冥搜,论古应从象罔求。不是临川王介甫,谁知“暝色赴春愁”?

    第十四首苦学昌黎未赏音,偶思螺蛤见公心。平生自负《庐山》作,才尽“禅房花木深”。

    第十五首“林际春申”语太颠,园林半树景幽偏。豫章孤诣谁能解?不是晓人休浪传。

    第十六首《铁崖乐府》气淋漓,《渊颖》歌行格尽奇。耳食纷纷说开宝,几人眼见宋元诗?

    第十七首藐姑神人何大复,致兼南雅更王风。论交独直江西狱,不独文场角两雄。

    第十八首三代而还尽好名,文人从古善相轻。君看少谷山人死,独有平生王子衡。

    第十九首正德何如天宝年?寇侵三辅血成川。郑公变雅非关杜,听直应须辨古贤。

    第二十首十载钤山冰雪情,青词自媚可怜生。彦回不作中书死,更遣匆匆唱《渭城》。

    第二十一首接迹风人《明月篇》,何郎妙悟本从天。王杨卢骆当时体,莫逐刀圭误后贤。

    第廿二首翩翩安定四琼枝,司直司勋绝妙词。底事济南高月旦,仅存水部数篇诗?

    第廿三首中州何李并登坛,弘治文流竞比肩。讵识苏门高吏部?啸台鸾凤独逌然。

    第廿四首文章烟月语原卑,一见空同迥自奇。天马行空脱羁靮,更怜《谈艺》是吾师。

    第廿五首济南文献百年稀,白雪楼前宿草菲。未及尚书有边习,犹传林雨忽沾衣。

    第廿六首“枫落吴江”妙入神,“思君流水”是天真。何因点窜“澄江练”?笑杀谈诗谢茂秦。

    第廿七首来禽夫子本神清,《香茗》才华未让兄。徐庾文章建安作,悔教书法掩诗名。

    第廿八首海雪畸人死抱琴,朱弦疏越有遗音。九疑泪竹娥皇庙,字字《离骚》屈宋心。

    第廿九首“澹云微雨小姑祠,菊秀兰衰八月时。”记得朝鲜使臣语,果然东国解声诗。

    第三十首“溪水碧于前渡日,桃花红是去年时。”江南肠断何人会?只有崔郎七字诗。

    第三十一首曾听巴渝里社词,三闾哀怨此中遗。诗情合在空舲峡,冷雁哀猿和《竹枝》。

    第三十二首九岁诗名铜雀台,三年留滞楚江隈。不如解唱黄麞者,新自王戎墓下来。

    5. 元好问诗词赏析问题临江仙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荷叶荷

    由词题可知,这首词记载的是作者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据遗山《济南行记》记载,乙未年秋约七月,“以故人李君铺之之故”而至济南.第二年丙申(1236)三、四月间,又与李辅之在济南欢聚.金济南府即宋齐州(今山东济南),据《金史.地理志》记录,济源县在金河东南路孟州,今属河南.而李辅,名天翼,固安(今河北)人,曾任济南漕司从书. 这是一首写景寄情之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与之天各一方的离别的愁怅.词的上片尽写初秋的大明湖.正值“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儿州渚之想”.“荷叶荷花”一绿一红,以鲜明的色调突出新秋大明湖的美景,而“红妆”、“翠盖”则呼应开篇的“荷花”、“荷叶”.不禁让人联想起李清照的“绿肥红瘦.”作者反复提及景致之美,可见对上次游湖仍记忆犹新. 在红绿掩映之间.湖上泛舟之人,真是十分惬意.尽写美景是为了烘托人物.词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作者本人与友人李辅之.统看上片,可见作者沉浸在对昔日的美好回忆之中.如画的江山,风流的人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欢畅. 词的下片,在表达效果上与上片迥然不同.下片与上片所写不同时、不同地.道出了与友人分别三年的思念.“千里故人千里月”写两人的分离.本词的写作时间大约在戊戌年,此时正值元遗山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太原,与济南相隔甚远,故曰:“千里”,“三年”写出与友人分离的确切时间.古代文人墨客常借酒消愁,作者也无一例外.“一尊白酒寄离愁”,来表达对辅之的离愁别念.而仅以此举还不够.作者又借流水寄言,寄泪.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达到思想的共鸣,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江城子.别徐州》中“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而全词以情作结,感情流露自然,纯真. 全词笔调清新,以写景入手,导入感情的抒发,以景写人,因景抒怀.一扬一抑,情感变化起伏迭宕,其景其情,均秉笔直书,无一假借.而结尾把二人的深厚友情推到了极点.内容与形式统一,可谓“得其所哉”.。

    6. 元好问诗词赏析问题临江仙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爱问

    由词题可知,这首词记载的是作者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

    据遗山《济南行记》记载,乙未年秋约七月,“以故人李君铺之之故”而至济南。第二年丙申(1236)三、四月间,又与李辅之在济南欢聚。

    金济南府即宋齐州(今山东济南),据《金史。地理志》记录,济源县在金河东南路孟州,今属河南。

    而李辅,名天翼,固安(今河北)人,曾任济南漕司从书。 这是一首写景寄情之作。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与之天各一方的离别的愁怅。

    词的上片尽写初秋的大明湖。正值“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儿州渚之想”。

    “荷叶荷花”一绿一红,以鲜明的色调突出新秋大明湖的美景,而“红妆”、“翠盖”则呼应开篇的“荷花”、“荷叶”。不禁让人联想起李清照的“绿肥红瘦。”

    作者反复提及景致之美,可见对上次游湖仍记忆犹新。 在红绿掩映之间。

    湖上泛舟之人,真是十分惬意。 尽写美景是为了烘托人物。

    词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作者本人与友人李辅之。统看上片,可见作者沉浸在对昔日的美好回忆之中。

    如画的江山,风流的人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欢畅。 词的下片,在表达效果上与上片迥然不同。

    下片与上片所写不同时、不同地。 道出了与友人分别三年的思念。

    “千里故人千里月”写两人的分离。本词的写作时间大约在戊戌年,此时正值元遗山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太原,与济南相隔甚远,故曰:“千里”,“三年”写出与友人分离的确切时间。

    古代文人墨客常借酒消愁,作者也无一例外。“一尊白酒寄离愁”,来表达对辅之的离愁别念。

    而仅以此举还不够。作者又借流水寄言,寄泪。

    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达到思想的共鸣,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江城子。别徐州》中“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而全词以情作结,感情流露自然,纯真。 全词笔调清新,以写景入手,导入感情的抒发,以景写人,因景抒怀。

    一扬一抑,情感变化起伏迭宕,其景其情,均秉笔直书,无一假借。而结尾把二人的深厚友情推到了极点。

    内容与形式统一,可谓“得其所哉”。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