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声怀古诗词鉴赏题

1. 卖花声
中吕·卖花声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舌烧赤壁山. 伤心秦汗,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释】卖花声:又名升平乐,曲牌名。
美人自刎乌江岸:面对四面楚歌,项羽悲壮地唱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显然是英雄末路的挽歌。虞姬为楚霸王起舞,含泪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拔剑自刎,死后葬于垓下,今安徽灵县东南有虞姬坟。
宋词词牌“虞美人”据说得名于虞姬。战火曾烧赤壁山:指三国时的赤壁之战。
汉末,曹操与东吴孙权等战于赤壁,大败而归,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将军空老玉门关:班超白白在玉门关外耗尽生命。
将军:指东汉名将班超,他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封为定远侯。在西域生活了三十一年,晚年思念家乡,上疏请求回去,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空老玉门关”即指此。
【评析】《怀古》是一支咏史之曲,抒发了连年战争造成“生民涂炭”的悲剧情感。张可久在此作中对于项羽、孔明、周瑜和曹操,以及立了安定西域功勋的班超,一概加以否定。
因为历史上的战争,归根结底是“英雄”们争夺天下或建功立业的手段,而战火给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这在民族战争频仍的元朝社会,还是有它具体的针对性和一定积极意义的,也反映了作者的民本思想。1、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是以__霸王别姬或虞姬自刎_ 写 楚汉 相争的历史。
2、诗人选取的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者之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主旨:直抒胸臆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困苦。3、整个作品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_ 直抒 _ ,情调__胸臆沉郁悲凉_ ,“长叹”中包含着_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 的复杂感情。
起首三句,运用鼎足对,列举了历史上三项著名的古人古事:一项是项羽爱妾虞姬在项羽失败后自刎,一项是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周瑜等打得大败,一项是班超安定西域后在玉门关外生活了31年。这三句,一写楚汉之争的关键结局,一写三国鼎立的关键战役,一写平定西域的多年战争。
其人都是显赫一时之人物;其事都是彪炳史册的大事,由此而引起下文。“伤心秦汉”,是对上面排比的三项古人古事的总结性的慨叹,因为它们都是在秦汉时代发生的战争。
作者为什么要“伤心”昵?接着点明是“生民涂炭”,这才是他伤心之所至。借以抒发对元统治者凭借武力夺取政杈之后残酷统治人民的无比激愤。
元统治者对于汉人及其知识分子尤其严厉地进行奴役和镇压,这才是“读书人一声长叹”的实际内容。作者借古喻今,意在言外,十分含蓄地表达了对元统治者的愤恨和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这就使这首小令成为《小山乐府》中熠熠闪光的佳作。==============================金谷园 唐五代?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清. 如暮东风怒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释】金谷园:晋石崇的豪华宅第,故址在今河南洛阳。
石崇有爱姬,当石遭人陷害被捕时,跳楼自殒。【简析】:诗人见到晋代石崇的金谷园一片荒凉,顿生沧桑之感,对其爱姬绿珠的身死也寄予的悲悼和同情。
==============================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 (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四)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2. 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完成练习
小题1:同:怀古伤今 异:(其一)主要慨叹昔盛今衰。(其二)主要抒发对苦难百姓的同情。
小题2:答案示例一:(其一)好,以景结情,抒情含蓄,意蕴悠长。
答案示例二:(其二)好,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
小题1:试题分析: 由“阿房”“金谷园”“隋堤古柳”“乌江岸”“赤壁山”“玉门关”这些古迹可知是怀古诗,怀古诗均怀古伤今。其一“野花开暮春时候”,曾经的繁盛的阿房宫、金谷园如今已野花开遍,可见是昔盛今衰的对比。其二“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直接点题,表达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点评:诗歌鉴赏的对比阅读由于阅读量大,包含的信息多,出题的角度多,所以一直是热门题型,考生要重点练习这种题型。本题两首诗选用较好,有对比的价值。
小题2:试题分析: 两曲以不同的形式结尾,各有千秋,所以本题实际是考艺术手法的。
点评:本题命题形式新颖,以评价结尾的优劣来考查学生对艺术手法的掌握情况,使一个老套的题焕发出生机。
3. 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
小题1:宫调 曲牌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小题2:这两首曲子的结句分别用了以景结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第一首曲子以“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用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与开头三句所写的繁华盛事、骄奢淫逸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兴一衰,一乐一哀,从而含蓄地表达了对穷极奢靡而最终不免败亡的统治者的抨击之情,令人回味无穷。第二首曲子在揭示民生疾苦更甚于穷途末路的英雄美人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读书人一声长叹”作结,直抒胸臆。慨叹战争给老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慨叹读书人的无可奈何,表达了对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意义深刻且耐人寻味。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背诵的考核的题目,平时注意积累。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深诗歌的结句,应该和诗歌的情感、主旨相关,考核的应该是诗歌的抒情方式,答题时注意联系整首诗歌作答。
4. 卖花声·怀古的作品鉴赏
这组曲子由两首小令组成。令曲与传统诗词中的绝句与令词,有韵味相近者,有韵味全殊者。这两首怀古的令曲,前一首便与诗词相近,后一首则与诗词相远。
第一首曲子开头先用三个典故。一是秦始皇在骊山建阿房宫行乐,二是西晋富豪石崇筑金谷园行乐,三是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游乐。这三个典故都是穷奢极欲而不免败亡的典型。但这组仅仅典出事情的发端而不说其结局。“不堪回首”四字约略寓慨,遂结以景语:“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这是诗词中常用的以“兴”终篇的写法,同时,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和前三句所写的繁华盛事形成鲜明对照,一热一冷,一兴一衰,一有一无,一乐一哀,真可兴发无限感慨。这与刘禹锡的七绝《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首曲子的长短参差,奇偶间出,更近于令词。不过,一开篇就是鼎足对的形式,所列三事不在一时、不在一地且不必关联(但相类属),这是它与向来的“登临”怀古诗词有所不同之处。
相比较而言,第二首更有新意。这首在手法上似乎与前首相同,也是列举三事:一是霸王别姬的故事,二是吴蜀破曹的故事,三是班超从戎的故事。看起来这些事彼此毫无逻辑联系,拼凑不伦。然而紧接两句却是“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说到了世世代代做牛做马做牺牲的普通老百姓,可见前三句所写的也有共通的内容。那便是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多见于载籍,但遍翻二十四史,根本就没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这一来,作者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即不管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在这种对比上,最后激发直呼的“读书人一声长叹”,也就惊心动魄了。这个结尾句意义深刻且耐人回味。“读书人”可泛指当时有文化的人,也可特指作者本人,他含蓄地要表达这样的含义:其一,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丰富的感情,有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叹惋,有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责难,有对“争强争弱,天丧天亡,都一枕梦黄梁”的感伤。其二,用文化人的思想眼光去理解看待历史与现实,能加深作品的思想深度,显得真实准确。最后的“叹”字含义丰富,一是叹国家遭难,二是叹百姓遭殃,三是叹读书人无可奈何。在语言风格上,此曲与前曲的偏于典雅不同,更多运用口语乃至俗语,尤其是最后一句的写法,更是传统诗词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种将用典用事的修辞,与俚俗的语言结合,便形成一种所谓的“蒜酪味儿”和“蛤蜊风致”,去诗词韵味远甚。两首相比,这一首是更为本色的元曲小令。
这首曲是咏史之曲,慨叹秦汉时期的战争,抒发了连年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整首曲子的中心是通过怀古感伤世事,慨叹民苦。
5.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赏析和译文
卖花声·怀古
作者:(元)张可久
正文: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赏析:
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故用“怀古伤今,慨叹民苦”来概括该曲的中心思想是最恰当不过的。
文章怎样“怀古伤今,慨叹民苦”的?先用三个典故:一是霸王别姬,即楚汉相争时,项羽被困垓下,突围前与爱妾虞姬悲歌诀别,虞姬自刎而死。项羽突围至鸟江岸也自刎而死;二是曹操被蜀吴联军大败于赤壁;三是班超空老玉门关外。引出英雄美人的故事,寄寓了作者对时世的看法,项羽、曹操、班超这三个秦汉时期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功业英名虽然万古不会磨灭,但他们的功业英名是以“生民涂炭”为代价的,这是一;二是作者没有褒扬三位英雄的业绩,只交待他们的失败与不得志,便说明历史上像这些英雄人物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作者为何对英雄人物的成败得失而无所感慨呢?这和他悯民生,体民苦的思想有关,当时的封建王朝内部,君昏臣庸,统治者之间你争我夺,为了争夺到权位及天下的目的,他们总是打着“吊民伐罪”,“以有道伐无道”等为民的旗号,以取得老百姓的支持,并借助老百姓的力量去实现他们的欲望,到头来遭受伤害的仍是老百姓,所以作者无不伤心地发出感叹“伤心秦汉,生民涂炭”,此句也意在表达英雄美人虽有壮烈哀艳的故事,但在历史的画卷中最值得同情的是苦难的百姓,最痛心的是天下的百姓,反映了作者最本质的情感。
而作品的结尾更是意义深刻且耐人回味,“读书人”可泛指当时有文化的人,也可特指作者本人,他含蓄地要表达这样的含义:其一,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丰富的感情,有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叹惋,有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责难,有对“争强争弱,天丧天亡,都一枕梦黄梁”的感伤。其二,用文化人的思想眼光去理解看待历史与现实,能加深作品的思想深度,显得真实准确。这首怀古元曲,无论是抨击社会现实,还是审视历史,都称得上一篇佳作。
历史上民族与民族之争,统治者之间互斗,“朝也干戈,暮也干戈”不知殃及多少无辜百姓,华夏民族的千年史告诉我们:战乱连年,血雨腥风,夜有悲声,毁的不仅仅是国家的文明,更是断送民族的崛起强盛。能“以人民的福祉为优先”(国民党主席连战语),以国泰民安为己任的有识之士,其理想、胸襟必将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拥护、尊敬。(庄海志)
6. 关于《卖花声·怀古》的题:1.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是写的( )历
秦末,楚汉相争,韩信命李左车诈降项羽,诓项羽进兵。在九里山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项羽突围不出,又听得四面楚歌,疑楚军尽已降汉,在营中与虞姬饮酒作别。虞姬自刎,项羽杀出重围,迷路,至乌江,感到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
答案:虞姬。这首曲子提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即不管是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多见于载籍,但遍翻二十一史,哪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呢!作者无力改变这残酷的现实,也只能发出慨叹 。
来个最佳。谢谢
7. 阅读下面这两首元曲,完成练习[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2.
1。
同:怀古伤今 异:(其一)主要慨叹昔盛今衰。(其二)主要抒发对苦难百姓的同情。
2。答案示例一:(其一)好,以景结情,抒情含蓄,意蕴悠长。
答案示例二:(其二)好,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 【解析】1。
试题分析: 由“阿房”“金谷园”“隋堤古柳”“乌江岸”“赤壁山”“玉门关”这些古迹可知是怀古诗,怀古诗均怀古伤今。其一“野花开暮春时候”,曾经的繁盛的阿房宫、金谷园如今已野花开遍,可见是昔盛今衰的对比。
其二“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直接点题,表达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考点:本题是对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诗歌鉴赏的对比阅读由于阅读量大,包含的信息多,出题的角度多,所以一直是热门题型,考生要重点练习这种题型。 本题两首诗选用较好,有对比的价值。
2。试题分析: 两曲以不同的形式结尾,各有千秋,所以本题实际是考艺术手法的。
考点:本题是对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本题命题形式新颖,以评价结尾的优劣来考查学生对艺术手法的掌握情况,使一个老套的题焕发出生机。
8. 金陵怀古诗歌鉴赏答案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本篇《华阳集》题作《金陵怀古》.首联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访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踯躅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一派萧索的秋光.“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端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离索的气氛.中间两联,紧承“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金陵的秋色.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沥不停,江面上稀落地漂浮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飒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仿佛要把古老楼房压垮.四句,一写别渚孤鸟,一写数帆归舟,一写晚风劲吹、红叶凋零,一写寒云阴沉、楼阁昏暗.一句一景,宛如四幅秋景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索摇落,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中间两联,融情入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一鸟来别渚”,本极孤寂,再加荒烟缭绕(“带烟”),愈见其情景凄迷.“数帆下归舟”,何其寥落,又兼秋雨凄凄(“和雨”),更显出风物清冷.对于鸟,着一“来”字,表明它是悄悄落下;对于舟,用一“下”字,可知其行色匆匆;如果改为“飞”字、“泛”字,就恐怕韵减神消,索然无味了.“暮吹”用“萧萧”象其声,“红叶”惊落,满地飘零,晚风之紧可以想见.“寒云”以“惨惨”状其色,“旧楼”难以承受住它的重量,云层之厚不言而喻.处处景中含情,借景宣情,不假说破,金陵江城的冷落宛然在目.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还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呢!“故国凄凉”应 “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道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这首诗格调的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宋朝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痼疾,旨在缓和危机的王安石变法,虽部分地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的效果甚微.元丰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进行两次战争,都惨遭失败.第二次的“永乐之败”,丧师二十万,神宗“临朝痛悼,为之不食”(《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当时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对国势日益凌夷,感触必深.《金陵怀古》的“故国凄凉”之叹,未必只是一般的发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9. 卖花声
中吕·卖花声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舌烧赤壁山。
伤心秦汗,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释】卖花声:又名升平乐,曲牌名。 美人自刎乌江岸:面对四面楚歌,项羽悲壮地唱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显然是英雄末路的挽歌。
虞姬为楚霸王起舞,含泪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罢,拔剑自刎,死后葬于垓下,今安徽灵县东南有虞姬坟。宋词词牌“虞美人”据说得名于虞姬。
战火曾烧赤壁山:指三国时的赤壁之战。汉末,曹操与东吴孙权等战于赤壁,大败而归,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将军空老玉门关:班超白白在玉门关外耗尽生命。 将军:指东汉名将班超,他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封为定远侯。
在西域生活了三十一年,晚年思念家乡,上疏请求回去,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空老玉门关”即指此。 【评析】《怀古》是一支咏史之曲,抒发了连年战争造成“生民涂炭”的悲剧情感。
张可久在此作中对于项羽、孔明、周瑜和曹操,以及立了安定西域功勋的班超,一概加以否定。因为历史上的战争,归根结底是“英雄”们争夺天下或建功立业的手段,而战火给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这在民族战争频仍的元朝社会,还是有它具体的针对性和一定积极意义的,也反映了作者的民本思想。
1、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是以__霸王别姬或虞姬自刎_ 写 楚汉 相争的历史。2、诗人选取的三则历史材料,有无辜者之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主旨:直抒胸臆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困苦。
3、整个作品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_ 直抒 _ ,情调__胸臆沉郁悲凉_ ,“长叹”中包含着_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 的复杂感情。 起首三句,运用鼎足对,列举了历史上三项著名的古人古事:一项是项羽爱妾虞姬在项羽失败后自刎,一项是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周瑜等打得大败,一项是班超安定西域后在玉门关外生活了31年。
这三句,一写楚汉之争的关键结局,一写三国鼎立的关键战役,一写平定西域的多年战争。其人都是显赫一时之人物;其事都是彪炳史册的大事,由此而引起下文。
“伤心秦汉”,是对上面排比的三项古人古事的总结性的慨叹,因为它们都是在秦汉时代发生的战争。 作者为什么要“伤心”昵?接着点明是“生民涂炭”,这才是他伤心之所至。
借以抒发对元统治者凭借武力夺取政杈之后残酷统治人民的无比激愤。元统治者对于汉人及其知识分子尤其严厉地进行奴役和镇压,这才是“读书人一声长叹”的实际内容。
作者借古喻今,意在言外,十分含蓄地表达了对元统治者的愤恨和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这就使这首小令成为《小山乐府》中熠熠闪光的佳作。
==============================金谷园 唐五代?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清。 如暮东风怒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释】金谷园:晋石崇的豪华宅第,故址在今河南洛阳。石崇有爱姬,当石遭人陷害被捕时,跳楼自殒。
【简析】:诗人见到晋代石崇的金谷园一片荒凉,顿生沧桑之感,对其爱姬绿珠的身死也寄予的悲悼和同情。==============================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 (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四)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