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课前三分钟诗词

    1. 语文课前三分钟 诗歌赏析

    《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CHINA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CHINA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

    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

    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辞海》1989年版) 注释: ①金猊:涂金的狮形香炉。 ②宝奁:贵重的镜匣。

    ③武陵:地名。作者借指丈夫所去的地方。

    ④凝眸:注视。赏析:这首词真实地抒写了离愁别恨。

    上片写临别时的心情。下片想象别后情景。

    人去难留,爱而不见,愁思满怀无人领会。词中表达感情绵密细致,抒写离情宛转曲折。

    用语清新流畅,舒卷自如。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张祖望《古今词论引》:“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痴语也。

    如巧匠运斤,毫无痕迹。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写其一腔临别心神,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鸣之奏。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懒说出妙。瘦为甚。

    2. 语文课前三分钟的古诗演讲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1)。

    遥知不是雪(2),为有暗香来(3)。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2)遥:远远的。(3)为: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赏析】

    这是首咏梅诗,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通过歌咏梅花,赞美了坚贞不屈的精神和纯洁高尚的品格。

    第一二两句,赞美梅花不畏严寒。梅花生长的地方在墙角,这是一个很不显眼的偏僻角落,数量不多,只有几枝,这说明梅花遭到了冷遇,受到排挤,但是它似乎并不在乎这些,也不觉得寂寞,在百花凋零的严冬季节,只有梅花还抵抗着严寒,独自开放,报道春天的来临。一个“凌”字和一个“独”字,突出了梅花在恶劣环境中坚贞不屈的精神。

    第三四句,歌颂梅花芬芳的品格。梅花颜色似雪,又开在残雪未化的深冬时节,所以自古以来的咏梅诗大都联系到雪,或者以雪衬梅,或者以雪喻梅,雪和梅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三句说知道那不是雪,不是雪为什么还要想到雪呢?第四句回答说,因为梅和雪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那样洁白纯洁一尘不染,那么又根据什么来决确定的呢?回答说,因为有沁人的芳香悄悄飘来,雪不具备芳香的品格,这就是诗人笔下的梅花,她生在墙角,凌寒独放,为人们暗暗送来芳香,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多么高尚的品格啊!

    王安石是北宋的改革家,他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不断遭到排挤打击,再度罢相,但他光明磊落,坚贞不屈,诗人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这首诗便是一例,在诗人的心目中梅花不畏严寒,洁白芬芳,就是人的崇高精神品质的化身,所以说诗人是借助梅花咏物抒情,表达自己坚强的性格和美好的理想。

    作者资料 王安石是一朝宰相,是宋代位高权重的人物。他的变法,在当时掀起了轰动,还把苏轼这位宋代第一文人卷入了这场政治浪潮。然而,王安石的变法,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王安石的《梅花》,是借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坚韧,抒发自己对执行新政的坚定态度,不屈不挠,决不妥协的思想感情.

    抓住了梅花不怕严寒在寒冬高傲怒放的特征.

    王安石诗中"凌寒""独"等都充分表现了梅花的美.

    特点是通过视觉,嗅觉的描写, 抓住梅花"独",与众不同的特征,写出了梅花的香与美,表达作者不为艰难困苦,仍坚持不懈的感情.

    3. 课前3分钟需要赏析一首古诗词,谁能帮我

    诗题:在 狱 咏 蝉 作者: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

    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

    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

    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动作比兴的方法,把这分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

    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动作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有之忱。“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愿意更深入一层。

    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

    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

    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敢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