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诗词吟诵调

    1. 吟诵是否有基本调

    所以好的诗人,李白跟杜甫之所以好,都是他们俩会吟诵,李白的吟诵也好,杜甫的吟诵也好,不是我说他好,因为李白也说了“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他也是能够吟咏的。杜甫也说“新诗改罢自常吟”,所以不但作的时候是配合着吟诵的调子来作,改的时候都是一边哼哼的,让你声音带出你的文字的改变来,这是中国写作旧诗的好坏在哪里,所以我还说钱钟书的诗写得缺少感发的力量,因为他是用头脑写,他应该没有吟诵的训练。因为他父亲就是钱基博,不作诗,中国的吟诵都是从小的时候就把那个声音跟它结合在一起了,而那个声音并不需要多变化,你只要把声音的特殊的韵律节奏掌握住了,因为中国的诗,律诗绝句是有一个韵律节奏的,你把那个韵律节奏掌握了,你的诗是结合着韵律节奏的声音自然跑出来的,不是只用头脑思想出来的。

    所以范增说他们家里是几代都是诗人,他说“字从音出,字从韵出”,就是说文字不是只靠着你思想的理性的安排,是伴随着声音一起出来的。所以会吟诵的人他作出诗来绝对是不一样。钱钟书就是因为不会吟诵,其实他很有学问,作出诗来也很讲究,用了很多典故,但他就缺乏了那种感发的力量,这是无可奈何的一件事情。

    而且在欣赏诗词的时候,你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你用哪一个字,不只是他的意思是伴随着声音。汪梦川(叶先生的一位博士生)最近写了一首长诗是悼念汪精卫的,长诗写得很好,他的功夫是不错,他缺少的一点也是汪梦川并不吟诵。所以他的律诗写不好,古诗反而可以好。因为古诗音节没有那么多唱诵的变化。歌行有很多种,有李太白的那种《梦游天姥吟留别》啦,什么《蜀道难》啦,这种不规则的歌行,有的是像元白的那种歌行,元白的歌行,这段押平声,那段押仄声,他的转折之间都是跟声音结合在一起的。他说唐明皇《幸蜀》:“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他一定要在声音的抑扬起伏本身带着这个感动。写完了蜀道一下就跳回来了,所以空中转身,“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然后换平声,“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他完全是声音在那里,这个歌行流连婉转写得好。还有后边这个“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然后后边他说“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他不但是有音节的起伏,音节一定的抑扬起伏,而且有字句的对偶,什么时候把它展开,什么时候把它对起来,它才有一种美感。而且你说“梨园子弟”跟“梨园弟子”有什么分别?你为什么用“子弟”不用“弟子”?这个声音的选择,这一首诗的好坏,这个微妙的差别在哪里?“子”是上声,“弟”是去声,你如果把“子”放在第四,变成“梨园弟子”,意思上差不多,完全一样,但声音上不如“梨园子弟”,为什么?因为“梨园子弟白发新”它是二二三的节奏,在第二的节奏“梨园弟子”这个“子”字上声,声音太重了,它转不过去。你如果是“子弟”,这个一下就带过去,“梨园子弟白发新”,“梨园弟子”这个声调上就多了一个转,听起来就不够流利婉转。所以要作诗作得好,一定要学会中国诗的吟诵,可是现在也不作诗的就无所谓,但是这个中国传统的音调,一定是这么吟诵的。

    2. 古诗词如何吟诵

    当今东南一带吟诵所采用的调都是唐文治的唐调。

    ·吟诵体现了读者与古诗之间的平等关系(有别于以前的批判、分析),容易获得“同情之了解(陈寅恪语)”·吟诵基于中文的音乐性:声韵和声调。·郭绍虞著有《中国语调中的声音美》。

    ·律诗成熟于唐代,因此吟诵应该用隋唐音。故现在只能用“拟音”( 参照标准为方言),不能用普通话(普通话源自元代)。

    ·《广韵》反应了唐宋的实际语音状况。分为206部。

    各部字数多少不一。后人为了写诗方便,整理成为只有106部的《平水诗韵》。

    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106部的某些部中字是可以与其他部中的字通用。·平仄与声调有关,与韵无关。

    现在是“平上去入”四声,秦汉时声调更多。· 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上声高呼猛力强。

    字例:孔、水、语、上 →仄去声分明哀远道, 字例:送、意、处、会 →仄入声短促急疏藏。 字例:(没讲) →仄。

    3. 古诗词如何吟诵

    当今东南一带吟诵所采用的调都是唐文治的唐调。

    ·吟诵体现了读者与古诗之间的平等关系(有别于以前的批判、分析),容易获得“同情之了解(陈寅恪语)”

    ·吟诵基于中文的音乐性:声韵和声调。

    ·郭绍虞著有《中国语调中的声音美》。

    ·律诗成熟于唐代,因此吟诵应该用隋唐音。故现在只能用“拟音”( 参照标准为方言),不能用普通话(普通话源自元代)。

    ·《广韵》反应了唐宋的实际语音状况。分为206部。各部字数多少不一。后人为了写诗方便,整理成为只有106部的《平水诗韵》。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106部的某些部中字是可以与其他部中的字通用。

    ·平仄与声调有关,与韵无关。现在是“平上去入”四声,秦汉时声调更多。

    · 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

    上声高呼猛力强。 字例:孔、水、语、上 →仄

    去声分明哀远道, 字例:送、意、处、会 →仄

    入声短促急疏藏。 字例:(没讲) →仄

    4. 吟诵是不是一定要按照古音传唱,能不能自己谱曲

    吟诵规则 二、吟诵者有一些基本调。

    这些调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调来自师承家传,或旁人之调,或自采别调,都经自己的语感改造过。

    这些调一般为古体诗的几个调(有上中下之分),近体诗的平起、仄起各数调,读文则与此接近。特别注意,自己不能随便编调,如果走音的话后果自负 三、吟诵者可以用基本调吟诵任何诗词文赋。

    只依字句和情绪做微调而已。但是,这不是好的吟诵。

    真正好的吟诵是吟诵自己喜欢的诗文,因为吟诵是自娱,没有感觉的诗文是不去主动吟的。这些喜爱的诗文经过反复吟诵,琢磨烂熟,在基本调的基础上,会又有改进,形成独特的曲调。

    四、吟诵的要求有高低之别。其初级要求为:1、平长仄短。

    其中平声指1、2声,仄声是3、4声。五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即第一行第二个字为平声),则第1、4行第二个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

    若为仄起诗,则相反。七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则第1、4行2、6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

    若为仄起诗,则相反。注意:1.除入声字外所有行的尾韵拖长。

    2.入声字在古代有许多,例如月等,必须读的短而快。3、依字行腔。

    中国所有的传统音乐都称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诵最严。吟诵力求把每个字的涵义表达得最清楚,所以与字音最贴近。

    因此,吟诵调一般也是比较简单的结构,易学易记。4、文读语音。

    吟诵是必须文读的,这样才能最接近诗文的原貌。南方方言各有文读语音系统。

    北方也有,而又以入声字的处理最为突出。综合以往的情况,可知当代的新吟诵,也须文读。

    主要是入声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和重要的入声字要吟短音。押韵的字要尽量按平水韵发音,不可不使押韵。

    平仄不可混,如看、叹等字,要吟平声。其余如车读如驹等,因与吟诵调关系不大,似可不必太严。

    符合此三条要求的,方为吟诵。掌握此方法的人,可以吟诵任何作品。

    五、吟诵的中级要求为:1、运气发声。吟诵当使用腹式呼吸,以丹田气发声,因而气度平和,意蕴深广,有彬彬君子之风。

    2、腔音唱法。吟诵的唱法,在原则上是中国式的腔音,即音高、音强、音长不固定,始终以情而定,随时在飘动。

    3、摇头摆身。吟诵者不可僵立不动,感情到处,自然有体态。

    摇摆不是匀速的,而是体现着吟诵者对声音的高低、强弱、疾徐、曲直的控制,如声音大时向后,声音小时向前。因为是腔音唱法,所以体态的变化多是柔和的,因而以摇为主。

    做到这三条,其吟诵方有味道。六、吟诵的高级要求为:1、情通古人。

    吟诵就是反复琢磨作者的原意,体会诗文的涵义。终有一天,豁然贯通,与作者之心越千百年而相通,此篇之吟诵始成。

    2、自成曲调。某些特别有感觉的篇目,才会反复吟诵,终至情通古人,而此时此篇的吟诵调,定与基本调有了比较多的差异,而只适用于此篇。

    3、修身养性。吟诵者把吟诵作为自娱、学习、健身的手段,成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时吟诵对于身心健康、养气养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做到这三条,吟诵方至化境,为人生一大乐事也。吟诵的界定 一、汉语古代诗词文赋的创作、传承、学习的语音方式,主要有唱、吟、诵、念四大类。

    念,就是用口语读。诵,是艺术化的念,强调清晰准确和语气情感,但没有音阶。

    吟,有音阶,是像唱歌一样地诵读。吟和唱的区别是:唱是音乐为主,语言为辅,目的在于欣赏曲调;吟是语言为主,音乐为辅,目的在于更准确地表达语言内容。

    二、吟诵的概念历来不甚统一,没有固定的指称,有吟唱、吟咏、吟哦等多种说法。我们根据文献考证和采访调研,得出如下结论:吟诵是吟和诵的合称。

    在古代人的概念里,吟,即吟咏;诵,即诵读。吟咏的对象多是诗词,诵读的对象多是文赋。

    吟咏一般有音阶曲调,但是也有个别的没有音阶曲调。诵读很多没有音阶曲调,但是也有相当部分是有音阶曲调的。

    为此,我们现在按有无音阶曲调,来区分吟和诵。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言之不足故有咏歌。文学本来就是通过非口语的形式来表达口语不能“尽”之“意”。

    诗词文赋,哪里有用口语形式写成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本是一种声音。文字只能反映语音的音质,却不能说明语音的音长、音强、音高。

    把文学当作文字来解释,或当作口语来阅读,又怎能体会文学的涵义?用什么声音形式创作,就当用什么声音形式欣赏。古代的诗词文赋,是用唱、吟、诵三种形式创作的。

    昆腔之前的唱已基本不存,所以唯有吟诵的形式最能接近原貌,最可体会涵义。古代的诗词文赋,皆可吟诵。

    四、吟诵之诵,不是朗诵之诵。吟诵的诵,遵循传统的规则。

    朗诵是从西方传入的,在中国还不到百年的历史。百年之前,但识字者皆会吟诵,不会朗诵,与今日之情况恰好相反。

    五、吟诵有广狭之分。广义吟诵,当指世界上所有语言中的吟诵现象。

    吟诵不独汉语所有。次广义吟诵,当指各民族对于汉语古典诗词文赋的吟诵。

    比如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中国多个少数民族都有汉诗文吟诵。狭义的吟诵,当指次广义吟诵中的“私塾调”,即通过私塾、家学等教育系统代代相传的吟诵,而非直接用民歌、戏曲等方式来吟诵诗文。

    狭义吟诵即。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