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草书郑板桥咏竹诗词

    1. 郑板桥写的咏竹的诗词有哪些

    共有四首,前三首为“咏竹”,后一首“借竹抒意”,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1 《竹石》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 《新竹》清代: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3 《题画竹》清代: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4 《墨竹图题诗》清代: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2. 咏竹的诗句郑板桥

    《题竹石》

    年代: 清 作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年代: 清 作者: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竹》

    年代: 清 作者: 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题画竹》

    年代: 清 作者: 郑燮

    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

    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

    《题画竹》

    年代: 清 作者: 郑燮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3. 咏竹诗词郑板桥

    郑板桥写的咏竹诗词,如下: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新竹》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竹》 秋风昨夜度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知。 【小科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 。

    4. 郑板桥咏竹赞梅的诗句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郑板桥 《竹梅图的对联》

    题画诗 牡丹花侧一枝梅,富贵寒酸共一堆。 休道牡丹天国色,须知梅占百花魁。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效李艾山前辈体

    (清)郑板桥

    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一片竹梧阴,何处秋声起?

    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清)郑板桥

    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

    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清)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题画

    (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

    (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题画

    (清)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笋竹二首

    (清)郑板桥

    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

    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题画

    (清)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

    (清)郑板桥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题画

    (清)郑板桥

    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5. 求,郑板桥咏竹诗

    竹 石

    (清)郑燮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东封书画史》。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6. 求,郑板桥咏竹诗

    竹 石 (清)郑燮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

    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

    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

    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

    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

    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

    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东封书画史》。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7. 《咏竹》郑板桥

    很久以前就知道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有一道非常著名的《咏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本在破岩中。

    千磨万炼仍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道诗形象地为我们描写了竹枝不畏坚韧,顽强地生长的性格。

    最近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两句话:“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下面注解出处“清.郑燮《竹石》,解析是‘经由重重磨难,任凭狂风吹打,(竹子)依然坚直挺拔。

    这是一首题画诗中的两句,作者以竹喻出身寒微却能坚守道义的人,隐寓自己的刚劲风骨,是郑燮最著名的诗句。’” 仔细读过以后,总觉得有些蹊跷,这作者是郑燮,我知道就是郑板桥,因为他原名就叫郑燮,后来他在所作的画作下款都提有“板桥郑燮”的字样,后人就逐渐地叫他郑板桥。

    我也清楚了解郑板桥在辞官之后以画兰、竹、石为生,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结长青,石万古不败,正好与他自身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照这样看,这前后两后《咏竹》和《竹石》应该是在写同一样东西没错,而且语句相仿佛,只是字句有所调整而已,那为什么名字跟解释大不相同呢? 劳记古人,敬重古人是我们后人应该做的,但是在尊敬他们的同时要以事实为准绳。

    老实说我现在还搞不清楚前后两首诗到底哪一首才是郑老先生遗留下来的名作,我承认在博学方面我不是博学通才,但是对那些古诗词我还是比较喜欢了解和苦读的,不管哪一个版本是正确的,我都希望出版社在印制那些书籍的同时,一定要校对核实,尊重事实,不要给读者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困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