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有关端午的名家诗词

    1. 端午节的名人名句

    1、《减字木兰花 竞渡》 黄裳·宋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

    2、《端午日赐衣》 杜甫·唐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3、《竞渡歌》 张建封·唐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4、《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欧阳修·宋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

    5、《南歌子 游赏》 苏轼·宋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6、《南乡子·小雨湿黄昏》 李之仪·宋小雨湿黄昏。

    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

    空向梁间觅。7、《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陈与义·宋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

    8、《贺新郎·深院榴花吐》 刘克庄·宋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9、《澡兰香 淮安重午》 吴文英·宋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

    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10、《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权德舆·唐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寂寥斋画省,。

    11、《端午日》 殷尧藩·唐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

    12、《同州端午》 殷尧藩·唐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

    13、《竞渡诗》 卢肇·唐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

    14、《端午》 文秀·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

    15、《小重山 端午》 舒*·元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 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 。

    16、《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苏轼·宋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17、《屈原塔?在忠州,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 苏轼·宋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

    18、《乙卯重五》 陆游·宋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19、《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黄庭坚·宋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20、《端午即事》 文天祥·宋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

    21、《和端午》 张耒·宋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

    22、《端午三首》 赵蕃·宋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

    2. 关于端午节的名人名句诗词名句

    摘录了一些给你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

    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

    3. 适合端午节朗诵的散文或诗歌超过三分钟

    若说乡俗是生长在沃野大地上的一支奇葩,端午无疑是一道引人夺目、炫丽璀璨的风景;倘若乡俗是闪烁在人们心头的一曲歌谣,端午则是其中最动听、最响亮的一篇乐章。

    “五月五,过端午。点艾叶,挂柳枝,香草荷包五彩绳,炸油饼,做米糕,油饼子卷糕赛过年……”歌谣像淙淙流淌的清亮山泉,响亮,动听,绚烂,多彩,被记忆之门悄然打开,显露出温馨如昨,甜美似梦的一页。

    睡梦里,似乎有人在动胳膊与脚腕,睁眼一看,胳膊腕与脚腕里,被拴了一根细细花花的五彩绳,有春联的大红,有天空的湛蓝,有油菜花的金黄,有马莲花的淡紫,还有雪花的纯白——这绳儿据说能辟邪,小孩要从端午一直扎着它,直到五月十三日,找一墩马莲花,放到上面,就能驱虫赶蚊,惊吓草蛇,消灾避难,逢凶化吉。扎了五彩绳的,即或碰到蛇既不缠身也不伤人五彩绳是母亲用她黑黑长长的头发,从走村串户的货郎担那儿换来,端午节前搓好的。

    待穿衣下炕,找布鞋穿的当儿,妈妈一脸慈祥,满怀喜悦地提来一串蝴蝶样的东西,说是香草荷包。荷包观之好看,闻之馨香,挂在家里是摆设,别在衣襟上是点缀。

    每人两个,一大一小,不同样式。大如巴掌,小巧玲珑如蝴蝶像绣球样的,还有像小动物的。

    孩子们看着挂在衣襟上的荷包,看着长长的丝线穗子,心里乐滋滋、甜蜜蜜的,仿佛生命里被注入了一种神奇的力量,一种靓丽的色彩。破旧的衣服,经色彩鲜艳,余香袅袅的荷包装饰,显得时髦而好看起来。

    孩子们之间相互比试着淡香四溢,花色多样的荷包,夸耀一番,便被一阵浓、一阵淡的菜籽油的香味所吸引。做荷包的材料是细心的妈妈不知从那里搜罗来的,红色、蓝色、黄色、花色等各种鲜艳好看的绸缎做里子,内部装垫了些许棉花,几根长长的、绿绿的,有些干枯但依旧柔软的香草——那是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被山民仔细辛苦搜寻来的。

    据说,在深山老林里,在岩壁石缝间,就长着这种极不起眼,却散发着人间浓郁香味的香草。端午节前,有不少人趁农闲时间,爬山越岭,攀上悬崖峭壁陡坡处,采来巴掌大一块香草。

    妇女把芳香四溢的香草,装填进各式各样的荷包里,散发出的香味能充盈大半个屋子。戴在小孩的身上,走路时,犹如香袋一般,随风发出股股幽香。

    生命总是有所寄托,生活总是有所渴盼,人才有活下去的念头。斑斓多姿的五彩绳和鲜艳好看且发出香味的香草荷包,以物质的方式,借助生命鲜活、万物勃长的端午,这个庄重而神圣的节日,来表达家乡亲人对子女平平安安,渴望后辈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

    即使在穷乡僻壤,即使日子过得再困顿,人们在端午节到来之前,想方设法给缺衣少食的子女一些心灵的慰藉和愉悦。如今,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荷包越做越精美,越来越大气,揉入了中国结等时尚元素,成为一种工艺品,一种家庭装饰品。

    母亲们赶在端午节前,给孩子们做了大大的荷包“鱼戏莲”。中间背靠背两个并排的精致的鱼,鱼嘴嬉戏着一支并蒂紫色莲花,鱼尾巴长长的穗子。

    另外一个是“九龙戏珠”,大红喜庆的中国结缀连着栩栩如生的九条龙,从九个方面呈立体状围绕着绣球,下面也是红色、黄色、紫色的长穗子。挂在客厅里,传达了母亲期盼孩子们一年四季平平安安,富贵有余,生活如意的心愿,也平添了喜庆色彩,装点了家庭的和谐与美满!而有些地方,借此举办荷包节,来推动地方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

    心灵手巧的家庭妇女,做出的精美好看、时尚大气的香草荷包,代表中国而漂洋过海,周游列国,成为一种华夏民族爱好和平、崇拜友谊、追求和谐的象征。妈妈手执晒得干干的艾叶扎成的草辫,点燃了,进进出出,让艾叶的袅袅香味,飘满小院。

    我知道,那是母亲在四五月里,铲草的空闲,一根一根拔来,在泥土的院落里,翻晒了好多时日的成果。所有房屋的门扉上,插了几支柔嫩翠绿的艾枝,装扮得泥墙木门的房子,好像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某种神秘的气氛。

    以后,随着阅历和年岁的增长,才知道,其实,点燃艾叶不仅仅为了辟邪,更为了驱除屋内外细菌及病虫,是激浊除腐败,杀菌防病,讲究卫生的体现。而长大成人的我,每逢五月端午,折艾枝、插艾枝,便成为了一种不可推辞且喜欢做的干事与习惯。

    味蕾被香味吸引,在当时,是一件奢侈而神往的事情。人的年纪是一道分水岭。

    年纪越大,越才能把持与掌控自己的脚步。年岁越小,越不易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步伐。

    人虽则不想长大,但长大成人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小跑着跨进厨房,母亲早做好了一锅香香的米糕。

    放指头一沾,伸到嘴里一咂,甜蜜极了,好吃极了。铁锅里,翻卷着比碗大不了多少的油饼儿。

    母亲用筷子捞出来,捂到案板上的一钵钵里。取出一块油饼儿,三下五除二撕了,递给我和姐姐各一块,说:先尝尝,别急!一会儿,卷了米糕,再慢慢吃,保管吃饱吃好。

    民以食为天。华夏民族尤以风味各异、滋味悠长、丰富多样的各类吃食闻名中外。

    在中国,无论南方北方,不说边疆内地,许多的民俗节日,有喜闻乐见、约定俗成的传统吃食。不说春节的多种多样,不说八月中秋的月饼,端午节必定要吃粽子。

    而糯米做糕,苇。

    4. 名家赏析端午名诗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5. 描写端午节的名家美文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

    这符。

    6. 端午节时间,习俗,人物,诗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2015年的端午节是:2015年6月20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的鸭蛋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

    7. 端午节的名人名言

    端午节的名人名言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5、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6、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7、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8、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屈原?涉江)

    8. 关于端午节的名人名作 八分钟之内

    很荣幸能为你解答!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希望能帮到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