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锤炼诗词

    1. 哪些诗人有锤炼诗句的故事

    贾岛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鸟宿池边树,僧( 敲)月下门. 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 “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街上行人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十分惊讶. 韩愈看到,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驴子怎么低着头,也不朝前面看看?” 贾岛一惊,慌忙下驴,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驴上所得诗句,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 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 “推敲”一词是根据唐朝诗人贾岛锤炼诗句的故事引申出来的,意为反复琢磨. 王安石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一年初春时节,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州渡口,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钟山的寓所——他因变法失败而被罢相之后,一直住在这里.他打算先坐船横渡长江,到对岸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上岸,然后连夜赶路回钟山. 渐进黄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马上可以上岸赶路了,诗人不禁往西边眺望着,只见峰峦重叠,绵延不断,伸展到远方,最后被云雾所遮裹,看不到夕阳外的钟山.但它并不遥远,要知道,从京口到金陵,中间不过隔了几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个跳上岸,忽然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一阵使人心醉的花香.啊!诗人的脚步正好赶上了春天的脚步,双脚踏上了江南绿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苍苍的暮霭和滚滚的烟波……这时,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它将伴随着诗人连夜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王安石一时兴起,随口吟出一首绝句: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 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 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 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2. 描写磨砺的诗句

    1、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苏轼 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

    ——陆游 4、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李白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6、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刘禹锡 7、凡人便是生知之资,也须下困学勉行的工夫方得。

    ——朱熹 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10、为学正如撑上船,一篙不可放缓。——朱熹 11、道足以忘物之得春,志足以一气之盛衰。

    ——苏轼 1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3、君不见长松卧壑因风霜,时来屹立扶是堂。

    ——陆游 14、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5、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1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佚名 17、功名多向穷中立,祸患常从巧处生。

    ——陆游 1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19、玉经磨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

    ——王定保 20、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

    3. 形容磨砺的诗句有哪些

    1、战国 荀子 《非十二子》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2、唐 韩愈 《进学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唐 王勃 《滕王阁序》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两汉 汉乐府 《长歌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春秋 孔子 《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上述诗句的意思分别是: 1、有不知道的就要虚心向他人请教,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深入学习。

    2、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3、身处贫穷之境却应更加坚韧,不能失去了凌云的志气。

    4、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 5、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4. 诗人锤炼诗歌词句的故事

    王安石 的

    泊船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第三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

    原来为 :春风又吹江南岸 等,后改为

    春风又绿江南岸。

    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抒情散文《荷塘月色》一文,记述作者独自漫步荷塘,欣赏荷塘月色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向往到大自然的景物中去,寻觅静境,以解脱心里的烦闷。文章结构布局,严谨缜密,文字秀丽委婉,把一个寂静的荷塘,写得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文中用“推”字是在末尾一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向来以文字严谨、深刻著称,他十分重视词语的斟酌、推敲。文中用“轻轻地推门进去”,取一“推”字,而不用“敲”,自有其深刻的道理。道理也有四:第一,联系文章所叙述的内容,作者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独自一个人步出家门,去月下荷塘散步,当时,“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在这种情景下,“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他是“带上门”,随手而带,并未关上门,更没有锁上门,所以散步回来,自然“轻轻”地“推”,便可进入家门,用不着敲。第二,妻子早已“迷迷糊糊”,等他回家时便“已熟睡好久了”,而且妻子知道丈夫未回,当然不会关门,更不会上锁,否则不合情理,所以只需推门,不必用“敲”。第三,朱自清进的是自家的门,并非夜间访友会宾,自然不必敲门,况且妻儿都已睡下,更不能敲门而惊动他们。第四,全文的气氛是静静的:静静的荷塘、静静的月色、静静的树影,一切都是静谧的。在这样一种的气氛中,若着一“敲”字,虽音响强烈,给宁静的夜色带来生气,但这样岂不是破坏了文章情感的和谐、统一?同时也违反了作者力求“超脱、安静”的心理情态。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