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诗词洒脱辛弃疾

    表达洒脱的诗句

    咏史(左思) 诗句集锦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剑客(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碛中作(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扰,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寻扁舟。

    行路难(李白)诗句集锦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你同销万古愁。→参阅:将进酒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明月人倚楼。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赠李白(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老天顺我老天昌,老天逆我叫它亡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桃花庵歌(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赤壁怀古(苏 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苏轼和辛弃疾的诗词风格对比】

    苏轼与辛弃疾两位豪放派的大家的作品,总使人有不尽的遐想.在北宋的文学变革中,苏轼则代表着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值得注意的是,苏轼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仅因为他的创作体现了这场文学变革所追求的文化理想,审美趋向,也不仅因为苏轼比其他作家具有更雄大的才力、高超的技巧.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因为苏轼的创作在很多地方突破了这场文学变革的基本宗旨.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以及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这种渗透人生感悟的情愫,从激越的冲动终归于深沉的平静.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佛老思想,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把喧哗与骚动的人生看作一场大梦的喟叹,超重低音的穿越,打破时空的樊篱,与遥远的圣哲一起,在宇宙中共鸣. 辛词有散文化的意境,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慷慨纵横是其情绪的主流.以炽热的政治情感与崇高的政治理想来拥抱人生.豪爽的英雄本色常常企图与历史上的众英雄相认同.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田园风光所能慰藉的苍凉老境,其温度毕竟还是有限的.典故所能表达的文化底蕴与口语化的鲜活话语所包装的鲜活而又坚持的思想,以及以后意义的坚持,以及以后的再坚持,是其人生最彻底的悲剧.至于意象的奔腾耸峙所呈现的阔大境界,只能看作一种故作深沉的虚张声势罢了.怀揣一块永远也晤不热的石头,永不放弃;如同一个见弃于途中的妇人(这一点又似屈原⑵),而“归正人”所感受到的猜疑与歧视,使其常常自怨自艾,用来剖白的语言,琐屑到婆婆妈妈的程度,往往也能博得普遍意义上的认同. 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苏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抒情、咏物词、农村词.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意境开阔,气势飞动.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 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但是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老先生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 在北宋这个具体的文化环境中,苏。

    形容潇洒的诗词有哪些

    1.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 《西江月·遣兴》

    宋代: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著 通:着)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4. 《朝中措·平山堂》

    宋代:欧阳修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5. 《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谁能给我写的潇洒的诗句啊

    我觉得潇洒还得古人诗:

    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忍把浮名换了,轻斟低唱。--柳永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罗贯中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王衍

    湖上春光已破悭,湖边杨柳拂雕栏,算来不用一钱用,输与山僧闲往还。--道济和尚

    求辛弃疾的一首词

    丑奴儿①

    书博山道中壁②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③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④

    欲说还休,

    却道新凉好个秋。

    【注释】

    ①又名《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②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

    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③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④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

    【品评】

    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说

    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

    习气。下片转入“而今”,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

    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

    “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

    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 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参考资料:http://www.ykyz.net/yuwen/book3/ciqishou/xiangguang/ciqishouxg2.htm#丑奴儿

    请给我找些放荡不羁 或潇洒的诗句

    找到了这些先用吧

    1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2

    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3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4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5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6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7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8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9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

    10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11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辛弃疾诗词名句

    最准确具体的回答:

    http://www.shiandci.net/xqj.htm

    或 http://baike.baidu.com/view/2982.htm(有生平资料)

    或 http://www.lingshidao.com/gushi/xinqiji2.htm(全集)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希望帮到你o(∩_∩)o

    辛弃疾的采桑子诗加诗意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③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④

    欲说还休,

    却道新凉好个秋。

    【注释】

    ①又名《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②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

    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③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④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

    说还休。”

    【品评】

    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说

    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

    习气。下片转入“而今”,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

    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

    “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

    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

    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辛弃疾的诗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