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潘孝正的清平乐诗词集

    1. 毛熙震《清平乐》全文

    《清平乐·春光欲暮》

    春光欲暮,寂寞闲庭户。

    粉蝶双双穿槛舞,帘卷晚天疏雨。

    含愁独倚闺帏,玉炉烟断香微。

    正是销魂时节,东风满树花飞。

    这是唐代毛熙震的一首词,此词写春闺幽怨。上片写暮春晚天疏雨的背景:暮春时节,庭户寂寞,粉蝶穿槛,疏雨黄昏。由“寂寞闲庭户”,粉蝶双飞舞的近景中,突出下片的主人公的情思。下片“含愁独倚闺帏”是整个画面的中心所在,也就是画中主人公的情态表现。东风送暖,落红成阵。此情此景,令人魂销。闺中人独自含愁,根本没有心肠料理玉炉香烟。“销魂”由前面的“寂寞”、“粉蝶双双”而来。最后以东风一阵、满树花飞结尾,既与起笔暮春景色相合,又有暗喻美人迟暮的深意,幽怨之情已在不言之中了。

    这首词写景状物多用白描,清丽疏淡,情味蕴藉,与“花间”浓丽香艳、镂金错彩的词风迥异。作者写的闺中人,不描摹其体态衣妆,不明言其多情善感,除了“含愁”一句正面点明其期待与失望,再以“玉炉”一句烘托其期待之久,相思之苦,其余各句,均于景物描写中带出她的形影与神态,这正是词论家所称道的融情入景的功力。前人论词的章法,讲究“短章蕴藉”,言尽意不尽。此词就是一首情景相生、含蓄蕴藉的佳作。它那情在言外的意蕴,比起痛快淋漓的表白,更具有耐人寻味的魅力。尤其篇末“东风满树花飞”一句,形象凄艳,含蕴无穷。

    毛熙震,[约公元九四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后晋高祖天福中前后在世。曾为后蜀秘书监。熙震善为词,今存二十九首,(见《唐五代词》)辞多华丽。

    2. 毛熙震《清平乐》全文

    《清平乐·春光欲暮》春光欲暮,寂寞闲庭户。

    粉蝶双双穿槛舞,帘卷晚天疏雨。含愁独倚闺帏,玉炉烟断香微。

    正是销魂时节,东风满树花飞。这是唐代毛熙震的一首词,此词写春闺幽怨。

    上片写暮春晚天疏雨的背景:暮春时节,庭户寂寞,粉蝶穿槛,疏雨黄昏。由“寂寞闲庭户”,粉蝶双飞舞的近景中,突出下片的主人公的情思。

    下片“含愁独倚闺帏”是整个画面的中心所在,也就是画中主人公的情态表现。东风送暖,落红成阵。

    此情此景,令人魂销。闺中人独自含愁,根本没有心肠料理玉炉香烟。

    “销魂”由前面的“寂寞”、“粉蝶双双”而来。最后以东风一阵、满树花飞结尾,既与起笔暮春景色相合,又有暗喻美人迟暮的深意,幽怨之情已在不言之中了。

    这首词写景状物多用白描,清丽疏淡,情味蕴藉,与“花间”浓丽香艳、镂金错彩的词风迥异。作者写的闺中人,不描摹其体态衣妆,不明言其多情善感,除了“含愁”一句正面点明其期待与失望,再以“玉炉”一句烘托其期待之久,相思之苦,其余各句,均于景物描写中带出她的形影与神态,这正是词论家所称道的融情入景的功力。

    前人论词的章法,讲究“短章蕴藉”,言尽意不尽。此词就是一首情景相生、含蓄蕴藉的佳作。

    它那情在言外的意蕴,比起痛快淋漓的表白,更具有耐人寻味的魅力。尤其篇末“东风满树花飞”一句,形象凄艳,含蕴无穷。

    毛熙震,[约公元九四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后晋高祖天福中前后在世。

    曾为后蜀秘书监。熙震善为词,今存二十九首,(见《唐五代词》)辞多华丽。

    3. 古诗:清平乐 江昉

    清平乐·村居①

    辛弃疾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⑤溪东,中儿正织⑥鸡笼。最喜小儿无赖⑦,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村居:选自《稼轩长短句》。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②茅檐:指茅屋。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互相说喜爱要好的话。

    ⑤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⑥织:编织。

    ⑦无赖:这里是顽皮的意思。

    古词大意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译词】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

    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

    听起来温柔面又美好--

    那满头白发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豆地锄草身在河东,

    二儿,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欢喜是小儿的调皮神态,

    横卧在溪头草丛--

    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说明】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从"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4. 清平乐赵令畴和清平乐刘弇是一首词吗

    应该是的。《清平乐·东(春)风依旧》,出现了两个作者:赵令畴、刘弇。他们都是北宋人,年龄差不太多。这两阕“清平乐”内容基本相同,比较一下:

    标明刘弇的:

    东风依旧。著意随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色清明厮句。

    去年紫陌朱门。今朝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知他几个黄昏。

    标明赵令畴的:

    春风依旧。著意随堤柳。搓得蛾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销几个黄昏。

    其中只有几个字差别,应该是古人传抄过程中的笔误。那么,它这可能是一个人的作品。然而,这两个作品在典籍中都能找得到。我个人分析:赵令畴的《聊复集》已经失传,后人根据相关资料重辑,造成张冠李戴结果是有可能的。刘弇的《云龙先生乐府》不存在这种情况。那么,真正的作者应该是刘弇。

    不过,刘弇的“天色清明厮句”不押韵,赵令畴的,在格律上不存在问题。

    5. 陈师道《清平乐》的全词

    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黄庭坚曾赞云:“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他的词纤细平易,如《蝶恋花》:“路转河回寒日暮,连峰不计重回顾。”《南乡子》:“花样腰身宫样立,婷婷,困倚阑干一欠伸。”《菩萨蛮》:“天上隔年期,人间长别离。”都是较有名气的词句。但是,最足以代表他的词风的,则是这首《清平乐》。

    词作原文

    秋光烛地,帘幕生秋意。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微行声断长廊,熏炉衾换生香。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

    词作鉴赏

    这首词描绘秋天景色。上片写晨景,下片写夜晚。

    “秋光烛地,帘幕生秋意。”开宗明义,写秋景,“秋光”、“秋意”,一派秋天的气氛。“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进一步写秋景,含着露水的树叶,由于秋风的吹动,纷纷落下,连树上的鹊雀,也被惊动了。言简意赅,细腻生动,几个字,便勾勒出一个正在落叶的生动画面。“一叶知秋”,作者抓住了这一最有特征性的动态,一下子把秋景写活了。语言、画面、意境,都活灵活现地摆在读者的面前。

    “微行声断长廊,熏炉衾换生香。”入夜了,秋天的夜晚是凄凉的:走廊的脚步声没有了;火炉里散发出木柴燃烧后的香气。夜深了,“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吹熄了蜡烛,月光却照进屋中;词人感到秋天的凉意,将衣披在身上。

    这首词,情意深婉,用语精警,笔力拗峭,颇能代表陈师道的词风。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陈无己所作数十首,号曰语业,妙处如其诗。但用意太深,有时僻涩。”这样的优点与缺点,在这首词中均有所体现。

    作者简介

    陈师道(公元1053~1102年),北宋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今江苏徐州)人。16岁时从师曾巩。当时朝廷用王安石经义之学以取士,陈师道不以为然,不去应试。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曾巩奉命修史,荐陈师道为属员,因其布衣而未果。太学博士正录荐师道为学录,他推辞不就。当时的执政大臣章□曾托秦观致意,让陈师道往见,准备加以荐举,他却回答:“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与少游书》),拒不谒见。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与傅尧俞、孙觉等推荐他任徐州州学教授。四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陈师道到南京送行,以擅离职守,被劾去职。不久复职,调颍州教授。当时苏轼任颍州太守,希望收他为弟子。陈师道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婉言推辞。但苏轼不以为忤,仍然对他加以指导。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他被朝廷目为苏轼余党,罢职回家。他家境贫寒,但仍专力写作,欲以诗文传于后世。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任秘书省正字。次年病逝。

    6. 宋朝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的解释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⑸翁媪(ǎo):老翁、老妇。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⑺织:编织,指编织鸡笼。⑻亡赖:”亡“读wú,通假字,通“无”。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⑼卧:趴。

    作品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