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诗词的韵部?
1. 诗词里的“韵部”是什么
一、韵部概念: 写诗须押韵,古汉语第二册《诗经》中对韵进行了分类归纳,《古汉语》对韵有一个通论,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对古韵部的简单知识作了介绍。
诗词以中古韵部为主,但联系上古韵部,《诗经》用韵用的是上古韵。通过读《诗经》可以了解到韵从古到今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叫做历史音变。
在今天保存古代语音面貌较多的是广东话、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还有赣方言以及吴方言,但是到了北方方言已经看不到太多的古代语音面貌了。历史音变是语音随着历史的变化,并且是非常有规律的。
一般认为音韵学是比较难学的,在以前还号称是绝学,而实际上语音变化的规律性是最强的、最严整的。二、历史音变划分: 一般把历史音变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在时间上是这样划分的: 1、上古:先秦--晋(先秦、两汉、魏、晋)。
将上古的时间划分到晋,是因为到了晋,中国出现了五个少数民族(即:匈奴、鲜卑、羯、氐、羌)入主中原,使得之后的北方语音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因此把上古的最后分水岭划到晋。
2、中古:南北朝--宋。中古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唐、宋,跟上古相比,有比较大的出入。
3、近代:元、明、清。宋之后出现了第二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就是元(即蒙古)的入主,这次发生变化后,那时的作品现在已经基本都能读懂。
4、现代:二十一世纪以来。三、诗词韵部的区别: 诗词的韵部也有区别,例如:上古《诗经》的韵,中古唐诗宋词的韵以及近代元曲的韵差别都很大,元曲即元大都音系和今天已经差不多。
举例说明: 例一:《关雎》(《诗经》第一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个很明显是押韵了,但到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在现在看来根本没有押韵,但在上古却是押韵的,都押一个-k尾的入声韵。 例二: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唐诗):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中的衰有两个音,即:shuai,cui。
在这里好多人都自作聪明的把这个字读作cui ,而实际上应该读作shuai ,是"回"的读音改变了,"回"在古代念huai 。 例三:杜牧的《山行》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中的"斜"读作xie ,那个时候可以押韵,但现在已经不能够去押韵了,这是古韵的变化。
以上三例第一例为上古韵,其余两个为中古韵。四、和韵有关的知识: 1、押韵 诗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押韵,而由于历史音变,曾经押韵的诗如今读来已经不押韵了,所以需要有音韵学的知识,以免出现一些问题。
2、韵的分类: 韵头、韵腹、韵尾。但有的韵母是头、腹、尾兼具;有的是有头、腹;有的是有腹、尾;有的只有腹。
押韵是可以不计韵头的,例如: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宋): 昼出耘田夜绩麻,麻是-α 村庄儿女各当家。家是-iα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瓜是-α 从中可看到押韵是不计韵头的。 3、韵脚 押韵的字叫韵脚。
诗句的押韵落在最后一个字上,《诗经》里面的韵有的没有落在脚上,《诗经》有一种现象,有的时候句末的一个字是虚词、虚字,这时考虑韵要抛开虚字,往前数,虚字之前的那个字才是韵字,所以《诗经》中会有韵脚是倒数第二个字的情况。例如: 《周南·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
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
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这里面"之"不是押韵的,"采"、"有"在上古是押韵的,"掇"与"捋","袺"与"襭"在现在还是押韵的。
4、韵根据韵尾辅音可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无辅音韵尾的韵,音节读下来收在元音上。
阳声韵:有辅音韵尾。(-m、-n、-η)即鼻音韵尾,现在只有-n、-η两种,但在中古还有-m尾,并且今天的广东话还有-m尾,现在普通话中-m到-n中了。
入声韵: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韵,但在广东话中有,辅音韵尾为(-p、-t、-k)即塞音韵尾,所有的入声韵在今天的普通话里都读阴声韵,就是脱落了,消失了。 古汉语中阳声韵、入声韵与阴声韵之间有一种非常微妙的变化关系,这种关系叫做对转关系,也就是韵腹相同的时候,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会有变化,实际上是语言内部的一种调节,例如:改革(同源字),两个字语音相近、相同,意思可能相关,叫做同源,同源就可能有对转的现象,改和革,改-α革-αt意思可以对转,是阴和入的对转。
再有,不伦不类,伦-类-t,是阳和入的对转。宽-an阔-at,是阳入。
形声字,难、傩是阳声韵和阴声韵的对转;先、洗,先是阳声韵,洗是一个阴声韵;椎、准,椎是阴声韵,准是阳声韵。同时他们可以押韵。
如果是阳和入对转应该是-m/-p、-n/-t、-η/-k.这种对转主要是发音他们的发音部位相同。五、上古韵部 古代汉语第二册540页,通论十五,将《诗经》的韵律情况归类如下表:序号 阴声韵 序号 入声韵 序号 阳声韵1 之部2 职部? -k3 蒸部-η4 幽部 -u5 觉部- uk6 冬部- uη7 宵部 -o8 药部-ok11 东部-cη9 侯部-c10 屋部-ck??14 阳部-aη12 鱼部-a?13 锋部-ak17 。
2. 诗词里的“韵部”是什么
韵,包括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与韵母和韵部有区别。
韵母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不包括声调,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都立有韵部,按韵归字。
编辑本段内容韵这个概念来自于诗歌。自有诗歌起,就有韵的事实,但是上古并无韵的概念,因此,顾炎武称“考自汉魏以上之书并无言韵者,知此字必起于晋宋以下也”。
也就是说,上古有押韵的事实和现象,但是人们并未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因而也没有指称这一现象的术语。后代的文人逐渐注意到诗歌韵文同声押韵形成韵律美的音韵现象,才逐渐出现了韵的概念。
押韵的意思,是句子中相对应位置的字,收声相同,称为押韵。所谓收声相同,就是说字的音节末尾的部分相同。
汉字的一个音节由声母、介音(也就是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五部分组成,(刘复称之为“头颈腹尾神”五分),那么五部分中哪些部分相同就算作“收声相同”?这可以从古人的用韵实际中归纳出来。从诗歌押韵可以看出,收声相同就是指音节主要元音(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就称为押韵。
其中,宋词和元曲的用韵,还可以不同声调通押,因此可以看出“韵腹加韵尾”是押韵的基本单位,为了便于称呼,就把音节中韵腹加韵尾的部分称为“韵基”。韵书所谓韵,就是押韵的韵。
韵基相同是同韵的基本要求,不同体裁的韵文对押韵要求不同,有的仅要求韵基相同,有的不仅要韵基相同,而且要求声调相同。因此,不同的韵书韵的概念也有不同,如《切韵》系韵书是区别声调的,他的韵,是韵基、声调相同的字。
《中原音韵》是不区别声调的,他的韵仅是韵基相同的字。因此辨别古书中“韵”的概念,须视情况而定。
韵部是比较晚起的一个概念,在清代古音学出现之前,韵书和音韵学只称“韵”而不称“韵部”。所谓韵与韵部,实际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汉字之间具有韵基相同的关系,就叫“韵”;具有同韵关系的一组字,就形成一个“韵部”。
在清代以前,无论韵还是韵部,都可以叫做“韵”。从清儒开始,一般韵基相同的一组字,就称为“韵部”,而“韵”则专指韵基、声调相同编辑本段韵部韵部,与汉语音节的声部相对,特指狭义上的韵母,由汉语音节的韵基和韵调构成。
韵基(普通话)包括:aoeaieiaoouanenangengeriuv;其中:e读作“鹅”或“也”尾韵,v读作“鱼”。韵调(普通话)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五种。
3. 诗词中的韵部是指什么
古代韵书中把可以在一起押韵的字归成类,每类叫一个韵部。
如东、同、中、虫、崇、嵩、戎、弓、融、雄、冯、风、充、隆等字,在中古时的韵 文中,可以一起押韵。宋代所编的韵书《广韵》就把它们归在一起,合为一个 韵部,称为“东部”。
关于词的韵部,并没有正式的规定。 词韵不像诗韵要求那样严格,在科 考时代,诗韵是由朝廷颁布或者认可的,故近体诗一律要求押本韵,不得落 韵、出韵。
而词则长期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词人填词用韵只需唱之上口、听之 顺耳,用韵很宽,没有作诗那么严格的要求,一般情况下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均可通押。 如清人戈载所编的《词林正韵》一书将古韵分为19部,每部都详 细介绍了可以在一起押韵的字,如第二部平声:三江七阳通用,其中三江中有 江、缸、窗、邦、双、泷、庞、撞、扛等字,七阳中有阳、扬、杨、洋、羊、徉、芳、妨、望、茫、肠、浪、丧等字,这些字是可以放在一起押韵的。
值得一提的是,依我们现在看来是同韵母的,中古音却分为了若干韵 部,中古音有些韵部所收的韵字是不同韵母的,现在却收在了一个韵部中,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些可以通押的字以我们现代汉语音韵的角度来看是同 韵的,但实际上却是有区别的,比如,“东”与“冬”,前者的韵母为ong, 后者为ong, “删” en、“寒” an、“咸” em、“衔” am, “侵” yem、“覃” ang、“真” yen。 这些韵部之间在韵头、韵腹和韵尾上都有所不同, 因此不能相混,在同一韵部里有些韵字,我们现在看是不同韵的,但在中古它 们却是同韵的。
如四支收有“垂”、“悲”、“为”、“吹”等字,当时它们 同“支”是同韵母的,十灰中收有“来”、“台”、“开”、“才”等字,又 收有“雷”、“杯”、“回”、“梅”等字,当时它们的韵母同是ai。 这种现 象是因为声韵变化造成的,但我们应明白,中古音韵部之分不是随意的,而是 有音韵学依据的,因此必须严守韵部。
4. 什么是汉字的韵部
现在最早的诗韵集是《广韵》。共分平水韵(即佩文诗韵,也叫佩文韵府)106韵(就是106个类别,叫做“韵部”)。
“韵部”分“平”“上”“去”“入”四种声(其实就是古汉语的四个音调,和现在汉语的声调不同)。
你说的“上平”是指上平声。由于平声字多,《广韵》的平声字分两卷,上平声就是指平声上卷,下平声就是指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汉语中,分“平”“仄”两音,“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现代汉语中,入声消失,平声分“阴平”“阳平”对应现代汉语拼音的四种音调,即:
(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五微和十五删都是106个韵部之一,都属于上平声。所以叫“上平五微”。好比上声第五韵是“尾”韵,就可以叫作“上声五尾”。
韵部和拼音不同,一个韵部包括了好多字。先用数字表明属于第几韵,是为了古体诗中换韵方便;再用一个字代表这个韵。比如“十五删”就是指第十五韵部“删”韵。“归”和“微”都属于“五微”韵。
要是感兴趣可以看一下王力老先生的《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都很浅显,我也是刚入门的,打了那么多字,累死我了。
平水韵共一百零六韵,分为平声三十韵(其中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平水韵106韵列举如下:
上平声: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上声: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雨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轸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铣 十七小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二十一马 二十二养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寝 二十七感 二十八琰 二十九槛
去声: 一送 二宋 三绛 四置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二十一个 二十二驾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径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艳 三十陷
入声: 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
5. 什么叫做韵、韵部和韵目
1、韵是形声字,音为形,匀为声。旧多写作均。韵的本义是指和谐的声音,也指风度、气质和情趣。韵也指音节中声母、介音以外的部分,如ang、iang、uang是三个韵母,但同是ang韵。在古代,不同的声调属于不同的韵。现代韵也指韵母。
2、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这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都立有韵部,按韵归字。
3、韵目指从《切韵》以来的韵书为各个韵排列的目录。用于作词作曲的韵书,往往以双字作韵目,如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以“东钟”、“歌戈”等作韵目。
扩展资料:
韵部是比较晚起的一个概念,在清代古音韵学出现之前,韵书和音韵学只被称为“韵”,而不称“韵部”。“韵”所谓韵与韵部,实际上就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同一韵基的汉字称为“韵”。具有同韵关系的一组字,就形成一个“韵部”。
清朝以前,韵和韵部都可以称为“韵”。从清代儒学来看,韵基相同的一组字,就称为“韵部”,而“韵”则专指韵基、声调相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韵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韵目
6. 什么是汉字的韵部
现在最早的诗韵集是《广韵》。
共分平水韵(即佩文诗韵,也叫佩文韵府)106韵(就是106个类别,叫做“韵部”)。“韵部”分“平”“上”“去”“入”四种声(其实就是古汉语的四个音调,和现在汉语的声调不同)。
你说的“上平”是指上平声。由于平声字多,《广韵》的平声字分两卷,上平声就是指平声上卷,下平声就是指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汉语中,分“平”“仄”两音,“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现代汉语中,入声消失,平声分“阴平”“阳平”对应现代汉语拼音的四种音调,即:(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五微和十五删都是106个韵部之一,都属于上平声。所以叫“上平五微”。
好比上声第五韵是“尾”韵,就可以叫作“上声五尾”。韵部和拼音不同,一个韵部包括了好多字。
先用数字表明属于第几韵,是为了古体诗中换韵方便;再用一个字代表这个韵。比如“十五删”就是指第十五韵部“删”韵。
“归”和“微”都属于“五微”韵。要是感兴趣可以看一下王力老先生的《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都很浅显,我也是刚入门的,打了那么多字,累死我了。
平水韵共一百零六韵,分为平声三十韵(其中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平水韵106韵列举如下:上平声: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上声: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雨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轸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铣 十七小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二十一马 二十二养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寝 二十七感 二十八琰 二十九槛去声: 一送 二宋 三绛 四置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二十一个 二十二驾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径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艳 三十陷入声: 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
7. 什么是诗的韵脚
1. 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也作“压韵”。
2. 作诗词曲赋等韵文时在句末或联末用同韵的字相押,称为押韵。诗歌押韵,使作品声韵和谐,便于吟诵和记忆,具有节奏和声调美。旧时押韵,要求韵部相同或相通,也有少数变格。现代新诗押韵,不受古代韵书限制。
3. 韵又叫做韵母。韵母分为韵首、韵腹、韵尾三部分。一般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同或者相近即可,而对于韵首则不做考虑。律诗里的韵和现代普通话里以及新华字典里的韵不尽相同,有些字,看着读音相同,韵母也一样,但却不属于同一个韵部;而有些字,看着读音有差异,去《声韵简编》里一查,却属于同一个韵部。所以,写律诗的时候,应该先掌握一些简单的声韵知识。写律诗,南方人学起来,可能要比北方人容易些,因为在如今的吴、闽、粤一带,某些方言中还保留着一些古音,而这些古音在《声韵简编》中,很多就属于同一韵部。
4. 韵脚诗
5. 韵脚诗隶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顾名思义,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属于一种新型诗体,类似流行于网络的方道文山流素颜韵脚诗。出道于2000年之后。
韵脚诗属于驾驭在现代诗歌之上的新诗体,在集现代诗歌的成就与一身的基础上又新添了一项步骤,那就是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使中国现代诗歌在追求自由和豪放的同时,又继承古体诗歌韵律流传千年的宝贵血脉,终究以一种新的生命特征重新换发光彩,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而有力的根基,它将为中国现代诗歌步入辉煌历史篇章打开新的一页。
8. 诗歌的韵到底是什么
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简单说就是,平是一声二声,仄是三声四声(又称去声)。
9. 律诗中的"韵部"是什么意思
一、一律以平声押韵(也有少数以仄声押韵的,其中五言诗居多,但格律诗以平声押韵为正格;因古体诗容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 二、不论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七排,都必须一韵到底,,不得半途换韵; 三、不论五言、七言,都是双句入韵,单句不入韵。
但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七言诗首句入韵的较多,五言的较少; 四、押韵句的尾字用平声,不押韵的必须用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的尾字用仄声,不押韵的用平声)。
过去写诗,靠韵书来做统一的标准。所谓韵书,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一起,分成若干部,作为做诗押韵的依据。
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现存完整的韵书是宋朝的《广韵》。《广韵》的韵部分得很细,有206韵部。
到了金代,以《平水韵》为官方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为该书刊行于此城,故名《平水韵》(一说为南宋时代平水人刘渊根据前人韵书修编而成,故名《平水韵》)。
该韵书将宋代《礼部韵略》(官方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合并,共106韵,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各声韵目第八章已经开列,不再重复。
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韵》为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一直沿用到现在。 前人做诗押韵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严格按韵书的规定做诗。
例如封建时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应制诗";科举考生作的"试帖诗",押韵的字必须属于同一韵部。科场"试帖诗"大部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若是诗出了韵(又称"落韵"),无论诗作得怎么高超,只能算不及格。
旧时作"分韵诗"用韵也很严格。若干文人相聚,作诗或填词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或填词。
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紫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就是描写文人聚宴分韵作诗的。
作分韵诗一般要求押本韵,不能出韵,即使窄韵、险韵也不例外。 《红楼梦》48回载:"探春隔窗笑道:'菱姑娘,你闲闲罢。
'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故旧时代学作诗,特别是考生学作"试帖诗",必须牢记106个韵部,尤其是30个平声韵部。
另一种情形是凡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虽不在同一个韵部,可以通押。 中唐以后,诗人苦于不能出韵的限制,试创了一些突破樊篱的"出格体",又叫"变体",出现了什么"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等形式。
这些形式允许邻韵通押,但有定规,如"进退韵"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一进一退,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如"东"、"寒"、"虞"等),第四、第八句用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冬"、"删"、"鱼"等);"辘轳韵"是邻韵双出双入,即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quot;葫芦韵"和"进退韵"差不多,也是相邻的两韵间押,但它要求先小后大,像葫芦似的,如第二、第六句押"一东",第四、第八句押"二冬",或第二、第六句押"十四寒",第四、第八句押"十五删"。 这些"变体"并不普遍。
在晚唐、宋代作诗形成一种时髦风气的,是"探头韵",也叫作"衬韵"、"借韵",就是首句用邻韵,其余各押韵句必须一韵到底,不得通韵。例如大家熟悉的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的第一句的"峰"字属冬韵,"同"和"中"属东韵。
这叫"以冬衬东"。又如欧阳修的《行云》: 叠叠烟波隔梦思,离愁几日减腰围。
行云自亦伤无定,莫就行云托信归。 首句"思"属支韵,"围"、"归"属微韵,这叫作"以支衬微"。
用"衬韵"的在律诗中更多见。如杨万里《寄题曾子与竞秀亭》: 老夫上下蓼花滩,每过君家辄系船。
尊酒灯前山入座,孤鸿月底水连天。 暄凉书问二千里,场屋声名三十年。
竞秀主人文似豹,不应雾隐万峰边。 首句"滩"属寒韵,"船"、"天"、"年"、"边"属先韵,这叫作"以寒衬先"。
又如刘禹锡《酬朗州崔员外》: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 一辞御苑青门去,十见蛮江白芷生。
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阖闾城。 何人万里能相忆?同舍仙郎与外兄。
首句"亭"属青韵,"声"、"生"、"城"、"兄"属庚韵,这叫作"以青衬庚"。 前面介绍的"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都称之谓"出格体",不是正格。
而这种"衬韵"不算出格,而且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称,叫作"孤雁出群"。"原来诗的首句可不用韵,其首句入韵是多余的。
古人称五七律为四韵诗,排律有十韵二十韵等,即使首句入韵,也不把它算在韵数之内。"(王力《汉语诗律学》53页)诗人从这多余的韵脚上,讨取点自由,借用邻韵也就不算出格了。
前人作近体诗用韵是偏严的,邻韵通押只限于诗的首句。现代人写近体诗,却在突破这个樊篱,邻韵通押已不限于诗的首句,而是扩展到其他押韵的句子,如绝句的第二、第四句,律诗的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
这种突破也见之于传统文学形式古为今用的导师们的作品中。 这里以鲁迅、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