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惜字的诗词

    谁知道带"惜"字的情诗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千秋岁 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无题

    ??

    ??罗浮蝶梦逝仙踪,惜别难期隔世通。瑶阙淹迟冷旧馆,奇才落拓老丹枫。

    ??女夷歌罢鸣雏凤,子夜惊来听断鸿。是日风狂千里外,也因彤管寄幽衷。

    咏河东君

    ??乖违末世有名姝,惊艳才容动紫衢。微贱偏能滋傲骨,精勤岂不获隋珠?

    ??犬儒苟命未知耻,巾帼输财敢惜躯?可叹瞬间倾大厦,悲风猎猎振啼乌。

    ?天降寒潮透薄衾,几行雁迹隐霜林。北风萧瑟人无寐,竹影飘摇夜渐深。

    ??把盏长吟寻旧梦,抚琴低唱惜流阴。聊将心语托天籁,漫遣相思越远岑

    韶华将逝殊应惜,旧梦既残何必哀。

    有关惜字的故事或诗词

    有关惜的诗词驱将惜不得。

    ——唐·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天热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辗轧冰冻的车轮印,往市集的方向去。牛都疲乏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前面两位轻快洒脱的骑马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的爪牙。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却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牛往北面拉去。

    一车炭,有非常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它走,老翁可惜它,却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有关惜的故事武则天惜才武则天初登皇位时,宰相是被誉为“上官体五言诗鼻祖”的上官仪。上官仪有个小孙女叫上官婉儿,十来岁就能写得一手好诗,而且她所写之诗,并不停留在吟风弄月上,而是深深地关心着百姓疾苦。

    武则天看出上官婉儿成人后必是一个能为百姓谋福的人,所以对她特别器重。不久后,上官仪携子与李治密谋废后,被武则天发觉了,上官仪理应被“满门抄斩”,但武则天念在上官婉儿赋得好诗文,就法外开恩免她一死,还让她进宫为婢。

    婉儿16岁那年,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人策划倒武政变,婉儿为报杀祖戮父之仇,也积极投身其中。但事情败露,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被遣回原籍,只有上官婉儿为武则天所赦,依旧留在宫中为婢。

    武则天虽然让上官婉儿为婢,心里却想着能再给她一些教育,让她成才,为己所用,为国所用。有一次,她来到上官婉儿的住所,见她写了一首《彩书怨》的诗,那首诗的功夫绝不在她爷爷上官仪之下,武则天有些不相信这么好的诗会出自上官婉儿之手,便以室内剪彩花为题,让她即兴作一首五律,同时要用《彩书怨》同样的韵。

    上官婉儿略加思索,脱口赋得:“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上官婉儿以物喻事讥讽武则天,武则天看后却故意连声称好,然后问上官婉儿“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究竟是什么意思,婉儿回答说:“是说假的花,虽假但它却以假乱真。”

    在当时,别说是上官婉儿这样的“罪族”,就算是朝廷命官,若是写出这样的诗来,恐怕也会惹来杀身之祸,但上官婉儿却宁死也要说出心里话,这等无畏无惧之气首先就让武则天心生欢喜。于是,她再次问上官婉儿:“你是不是在有意含沙射影?”以婉儿之刚毅,当然不会否认,但若直接承认又多有不妥,略有迟疑,婉儿十分镇静地回答说:“天后陛下,诗的解释从来都是不固定的,要看读诗人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说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辩!”武则天听后不但没生气,还微笑着说:“答得好,我就是喜欢你这个倔强的性格!”接着她又问,“我杀了你的爷爷和父亲,你与我应有不共戴天之仇吧?”上官婉儿依旧平静地说:“如果陛下认为是,奴婢也不敢说不是!”这个答案,正是武则天想要的。

    如果当着面说不恨武则天,那只能说明上官婉儿过于怯弱和虚伪,而上官婉儿的话,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又承认了武则天的“强势”。武则天听后不禁欣慰地点了点头。

    接着,武则天赞扬了她祖父上官仪的文才,指出了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的罪恶,期望婉儿能够理解她,效忠她。然而,武则天的用心并没有得到婉儿的理解与认可,她不但没有效忠武则天,反而在两年后再次参与了政变。

    当然,政变又失败了。司法大臣提议说上官婉儿应被“处以绞刑”,但武则天却没有同意;又有大臣说就算念其年幼,死刑可免,活罪难逃,不妨施以流刑,发配到岭南充军。

    而武则天却说发配岭南,山高路远,环境恶劣,对一个少女来说,也等于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重了。武则天说上官婉儿天资聪慧,若用心培养,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人才。

    于是,武则天决定对婉儿处以“朱刑”,就是在上官婉儿的额上刺一朵朱砂梅花,留在自己身边作贴身婢女。武则天说是把她留在身边当婢女,实则却请来老师为她传授知识,上官婉儿终于被感动了。

    该杀而不杀,反而留在自己身边;更为重要的是,经过长时间相处,她发现武则天把天下治理得井然有序,百姓也安居乐业,不失为一个好皇帝。此后,武则天一直对婉儿悉心指导,从多方面去感化她、培养她、重用她。

    上官婉儿也渐渐消除了积怨和误解,代之以敬佩、尊重和爱戴,并以其聪明才智,替武则天分忧解难,尽心尽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人物,为。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