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诗词押韵的大忌

    1. 古诗在押韵上有什么讲究

    诗者,乃最富音乐性之文章,欲求其能歌咏动听,除于平仄声调上,力求其合律外,尚须押韵,始能增加旋律之美。

    何谓韵?刘勰于【文心雕龙】云:“同声相应谓之韵”。易言之,“韵”即是“同一收音”之谓。

    如“东、公、空、通、同、聪、烘、红、隆”等字,皆以(ㄨㄥ)为收音,即同属一韵。而取“东”字为代表,称之为“东”韵。

    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绵、延、前”等字,皆以(ㄧㄢ)为收音,亦同属一韵,而取“先”字为代表,称之为“先”韵。而将某些诗句之末尾,用上同韵之字,即称为押韵。

    如王之涣之【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中“流”与“楼”字,俱在“十一尤”韵之中,称之为押“十一尤”韵。

    押韵之作用 押韵之作用有二: 一: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

    二:为便于成记忆,诗之有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亦易于完成背诵也。

    目前古典诗家所通行之韵部,为清康熙时颁布之【佩文诗韵】。该诗韵乃是以元末阴时夫所考定之“平水韵”为蓝本,共一百六韵。

    其中平声分上、下二部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其一东、二冬等之数目,只用于标明韵目之次序,非有他义。

    而上平、下平亦祗是平声上卷、下卷之分,因平声字较多,故分为二卷。非阴平、阳平之谓,于此一并述明。

    近体诗押韵之规则,原则上律诗、绝句等近体诗,无论平韵、仄韵皆可押,押仄韵者称古绝或古律。押韵之位置,皆位于偶数句之句末,至于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

    大体上五言诗以不押居多,而七言诗则反是。古人另有数种特殊之押韵法,略述于后: 特殊之押韵法 一:飞雁入群格──即首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也,称之为“飞雁入群格”(或称孤鹤入群格)。

    惟仍须以古韵能通转者为限。现举数首为例: 伊州歌 金昌绪(一作盖嘉运作)(飞雁入群格) 打起黄莺儿(支韵), 莫教枝上啼(齐韵);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齐韵)。

    首句用四支韵,余用八齐韵。 枫桥 孙觌 (飞雁入群格) 白发重来一梦中(东韵), 青山不改旧时容(冬韵); 乌啼霜落寒山寺, 攲枕犹听半夜钟(冬韵)。

    首句用一东韵,余用二冬韵。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江韵) 骚人阁笔费评章;(阳韵)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阳韵) 首句用三江韵,余用七阳韵。 雪作 曾几 卧闻微霰却无声,起看阶前又不能; 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 履穿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 三白自佳晴亦好,诸山粉黛见层层。

    诗押十蒸韵,而首句借用“庚”韵字为韵脚。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起句可不用韵,故宋人有用别韵者,然必于通韵中,方可借入,若庚青韵诗,起句入真文寒删韵;先韵诗,起句入覃、盐、咸韵,则杂然不可为训”。

    汪师韩于【诗学纂闻】亦云:“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韵字,盖此韵原不在四韵之数,谓之‘孤雁入群’。然不可通者,亦不可用也”。

    而谢榛【四溟诗话】则曰:“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按:当作孤雁入群格)宋人多有之。宁用仄字,勿用平字,若子美‘先帝贵妃俱寂寞’,‘诸葛大名垂宇宙’是也”。

    于此可知各人持论,亦自稍有不同。 二:飞雁出群格──末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称之为“飞雁出群格”(或称孤鹤出群格)。

    然亦须以古韵能通转者为限。如: 故行宫 元稹 寥落故行宫,(东韵) 宫花寂寞红;(东韵)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冬韵) 诗押“一东”韵,而末句借用“二冬”韵之字。又如: 中夏昼卧 刘兼 寂寂无聊九夏中,(东韵)傍檐依壁待清风;(东韵) 壮图奇策无人问, 不及南阳一卧龙。

    (冬韵) 诗押“一东”韵,而末句借用“二冬”韵之字。又如: 呼陀河 范成大 闻道河神解造冰,曾扶阳九见中兴; 如今烂被胡羶涴,不似沧浪可濯缨。

    诗押“十蒸”韵,而末句借用“八庚”韵之字。又如: 言怀 黄景仁 听雨看云暮复朝,谁于笼鹤采丰标; 不禁多病聪明减,讵惯长闲意气销; 静里风怀玄度月,愁边心血子胥潮; 可知战胜浑难事,一任浮生付浊醪。

    诗押“二萧”韵,而尾联借用“四豪”韵之字。以上皆称为“飞雁出群格”。

    三:进退格──律诗之押韵,又有所谓“进退格”者,例如七律八句四联,首联押“一先”韵,次联换“十一真韵”,第三联复用“一先韵”,末联更用“十一真”韵。一进一退,然亦须在古韵本相通之范围内,非可任意也。

    黄朝英【缃素杂记】云: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如李师中【送唐介】诗: 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 去国一身轻似燕,高名千古重于山; 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 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

    正所谓进退韵格也,‘难寒’二字在寒韵,‘山还’二字在山韵,诚合体格,岂率尔而为之哉?近阅【冷斋夜话】载当时唐李对答语,言‘此诗为落韵诗’,盖渠不见郑谷等所定诗。

    2. 写简单的诗词格式,押韵等注意事项

    1.诗词一定要押韵吗?

    简单地回答,诗词属于韵文中的一种典型体裁。所谓韵文,其根本特征,也是必要条件就是要押韵。诗词既是其中的一种,是一定要押韵的。

    2.什么是押韵?

    要说明什么是押韵,首先要明白“韵”的概念。我们的汉语,属于单音节发音的语言,即每个汉字,只有一个音节的发音。在音韵学上,每个音节的发音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为“声”,后一部分为“韵”。以“东”字为例,其反切法注音为“德红切”,汉语拼音为“dōng”;反切法注音中前面的“德”是东字的声部,拼音为声母“d”;而后面的“红”表示东字的韵部,汉语拼音为“ong”。所谓押韵,是指在同一首诗词或韵文中相关各句的相同位置(通常在句尾)使用韵部相同的字。如“东(dōng)”、“同(tóng)”、“工(gōng)”等字,其后面的韵母都是相同的“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把它们安排在各句相应的位置上,就形成了押韵。

    3.诗词押韵有规律(规则)吗?

    接上面,先说说用韵的标准:广义地讲,只要发音中尾音(韵)相同,且在相应位置上的各字即可构成压韵,但我国幅员广阔,方言众多(部分少数民族使用的非汉语语族的母语且不讨论),同一字的发音在各方言中不尽相同,所以为方便交流沟通,现在一般是用标准普通话的发音作为用韵标准。而在过去,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汉代以前用韵完全按照口语发音,汉末的三国时期至晋代,人们开始了用韵标准制订上的尝试,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各种韵书的大量出现。然而在此间仍为形成统一的用韵体系,自然也还谈不上标准。直至隋代陆法言《切韵》的出现,才开始有了统一的用韵规范,以后的各朝各代纷纷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各时期相应的用韵标准,其中对近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金代官方在宋代《广韵》基础上编订的《平水韵》。而今天我们进行诗歌或相关韵文的创作,人们根据各自的习惯采用了多种用韵标准,这一点在众多古代文学爱好者中有着集中的体现,如写近体诗使用《平水韵》,写词使用《词林正韵》,写曲使用《中原音韵》等。还有用所谓新韵的,即按照现代语音制订的用韵标准,这里有两种:一种是参照过去韵书的方法,将现代汉字分别归到相应的“韵部”,同一“韵部”的字即是同韵字,可以互相押韵,而不同韵部的字是不可以押韵的。另一种比较简单,就是直接用汉语拼音的韵母押韵,如盐(yan)、先(xian)、间(jian)、元(yuan)等字,它们的韵母分别是anianuan,其中ian的第一个字母i和uan的第一个字母u称为韵头,而押韵时,韵头不必相同,只要后面的字母相同即可押韵,所以unen通押、eiuii通押、ongeng通押;还有元音字母e和o可以相押,u和v(鱼)可以相押。

    其次在今天的自由体诗歌中用韵不一定讲字的声调,以现代汉语论,普通话分为四声即阴平声(1声,如先xiān)、阳平声(2声,如咸xián)、上声(3声,如显xiǎn)、去声(4声,如现xiàn)。严格意义上的押韵,是要区别声调的,此即所谓的平仄,在现代汉语中,平声指1、2声,仄声指3、4声;一般1、2声之间的同韵字可以相押;3、4声之间的同韵字可以相押,而1、2声与3、4声之间不压韵。而古代发音中有一种“入声”的声调,今天的普通话发音中以不存在。在过去,入声声调不与别调相通,入声字只能押入声字。这一点我们在使用旧韵时应格外注意。

    以上就是押韵的基本法则,在说说诗词中的押韵规律:首先是押韵的位置,在旧体诗中,通常在句尾最后一个字押韵(例外者如楚辞中句尾常有“兮”这一语助词,一般这类字不入韵,而是其上一字押韵),有的是句句押韵(如《柏梁台诗》),但通常是隔句押韵。对于四句的绝句与八句的律诗则定格在第二、第四、(律诗)第六、第八句句尾押韵,首句句尾字如和用韵之字属于同声调,一般也要押韵。绝句和律诗一般只用一个韵,而较长的长诗或排律允许使用两个以上的韵,中间称之为“换韵”,换韵,一般在头一个韵使用两个以上的韵脚后,而换韵时在韵脚转换之间一般要求相连的两句押韵,之后再连续用此韵可隔句押韵。换韵时,韵的声调亦可同时改变,不一定要求沿用前韵的声调。

    对于词曲而言,押韵的位置有着严格的要求,不同的词(曲)牌有不同的押韵方法,这些可参照相应的词谱予以学习。相比而言,旧体诗在韵字使用上比较严格,韵书上不同韵部的字是不可以通押的,而词曲在这一方面要求比较宽松,只要是同韵同调字,通常都可以相押。

    3. 诗词中的押韵是怎么回事

    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简介 词义: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编辑本段规则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③

    偶句押韵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例如:

    寄扬州韩祚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又如: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关于首句押韵与否的平仄规律请参照【平仄简表】④

    只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记忆中也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反例,所以这里就不另举例。

    一韵到底

    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

    首句押韵可借邻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请参照通转古韵、【108部平水韵】

    编辑本段避忌

    1、忌重韵

    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2、避免同义字相押

    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

    3、避免出韵

    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变化的原因,今天已没有必要再强调这一点了

    4. 古诗词韵律的押韵须注意事项

    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 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变化的原因,现 在已没必要再强调这一点。

    [唱和]

    唱和就是依照别人诗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做诗,叫做“和 韵”或“步韵”,主要有三种方式:

    1、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 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3、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5. 古诗押韵规则

    若想学习古今诗词创作,不能不先搞懂弄通韵律。

    韵律就好比诗词创作入门的敲门砖,也是诗词创作的基础。没有韵律的诗词,就会失去感情色彩和美感,也就象是一杯白开水,品之无味。

    但凡有韵律的诗词,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朗诵起来声情并茂、动听悦耳。

    闻者的感情随着诗中的意境跌宕起伏,使人觉得有一种流畅回环的韵律美。 为了使朋友们更好地了解诗词的韵律,下面我们就简去繁先将诗词韵律(以今韵为主)作一简介: 一 韵辙 刘勰的《文心雕龙——声律》有“同声相应为之韵”的话,虽然和我们现代的解释有出入,但还是揭示了汉语词句语体的基本特征。

    我们通常指的韵辙,其实就是戏曲、曲艺以及诗词、歌词的专用名称——合辙押韵。也就是诗词等当中的词句与词句,呼应起来有合辙押韵的关系。

    1 合辙押韵 所谓合辙押韵,简单地说就是指两个韵母相同的句尾字相押。大家都知道,汉字的读音是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组成的(少数字只有韵母)。

    如“汉”字,它的声母是h,韵母是an ,合起来读han (汉)。而合辙押韵同声母无关,如“弹”字,声母:d,韵母:an 。

    虽然二字读音不同,但用的是把同一个韵母—an 运用到诗句的尾字中,以起到合辙押韵的作用。现编两句说明:铮铮铁汉,犹如炮弹。

    两个句尾字押的都是an韵,读起来顺口易记, 也是诗词语体的基本特征。 2 韵辙分类 现代普通话的概念是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话为表准的语音。

    我个人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提倡用以北京话为标准的今(新)韵,这是因为古韵实在是令大多数人不易掌握,也不利于初学者的学习和创作。从现代人创作的诗词(含歌词等)来看,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十三辙”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来合辙押韵的。

    “十三辙”即十三韵辙之意。这种韵辙的分类,起之于明清,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从语音的具体内容来看,就是将几个发音相近的韵部相互通融合并,也称通押。下面就将比较通行的韵辙名称及所含的韵母和收音列成一个简表,供大家参考: 辙 名 包含的韵母 收音 一 七 i (—i) v (er) i v 姑 苏 u u 发 花 a ia ua a 梭 波 o e uo o e 乜 斜 ie ve ie ve 怀 来 ai uai ai 灰 堆 ei uei ei 遥 条 ao uao ao 由 求 ou iou ou 言 前 an ian uan van an 人 辰 en in uen vn en 江 阳 ang iang uang ang 中 东 eng ing ueng ong iong eng ong 以上就是十三辙表,供各位朋友参考。

    3 押韵方式 诗词押韵的方式,既有传统的继承,也有现代的创新和发展。现代诗词的韵式一般都比较灵活,甚至有的诗词连韵都不要了,如有的散文诗或者自由诗根本就没有韵,只是词句的排列组合有诗词的模样而已。

    笔者倒是认为:只要是诗词,还是应该有韵律的,有韵律的诗词才能算是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诗词。但诗词作者对押韵的方式却是有一定的选择的,这是因为选择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对诗词意境表达的完美与否,起着较大的作用。

    方式选择的不合适,会直接影响诗词内容的表达,削弱诗词的美感。诗词作者一般都回采用如下的几种押韵方式: (1) 通韵 一首诗里句句押韵,也就是说通篇押韵就叫通韵(排韵),也有俗称铁打韵的。

    其特点是韵感特强,诗意较浓,易读易记。缺点是有时为了考虑押韵,限制住了词句的选择,从而影响了意思的表达。

    笔者将在本版发的《随着-------》一帖,就是选择的通韵,押的是“灰堆”韵,请查阅。 (2) 跳韵 这是较常见的韵式,跳一句一韵,也叫隔句韵或双句韵,就是每隔一句一韵,单句不论,双句必韵,也有起句也韵的。

    其特点是韵点分布工整,有较强的韵感。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象通韵那样句句必韵,这样可以省去一半的句子因考虑押韵而影响词句的选择和内容的发挥。

    请参看笔者将发的《月离我很近,你离我很远》一帖,用的就是跳韵。 (3) 变韵 一般的长诗很难做到一韵到底,因为过长的篇幅只用一个韵,使诗意的表达和词句的选择,会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诗词作者往往采取变韵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是在一首长诗中,采取两个以上的韵,就叫着变韵。这个韵式在长诗中比较多见,笔者就不举例说明了。

    (4) 交韵 就是奇数句和偶数句各自押韵,即相互交替押韵。这种韵式最早见于《诗经》,现代诗里也有,但不是很多见。

    笔者还是现作一首小诗句加以说明: 蜡烛燃烧柔弱的身体, 是为给别人带来光明。 她一生都在毁掉自己, 用泪迹书写光荣生平。

    一`三句用的是“一七韵”;二`四句用的是“中东”韵,这就是交韵。 (5) 抱韵 有的诗词作者还采取这样一种韵式,尽管不多见但时有出现。

    就是在四句一节的诗中,一 四句押韵,抱着二`三句的押韵。为更好的说明问题,笔者还是写一首拙诗加以说明: 爱你不需要原因, 不存在任何距离。

    只要决定作的事, 就需要努力勤奋。 一`四句押韵,二`三句押韵。

    前者用的是“一七”韵,后这用的是“人辰”韵,前者抱着后者的韵。这种韵式更为少见,在这里就不多作说明了。

    (6) 叠韵 这里的“叠”不是指前后字的叠,而是指前后句的叠,是指诗句中前后两句的末尾两字的押韵相同。也就是说“韵角”(末尾)两字有两个韵,最后一字是轻音节韵,这种韵式在诗词里也就更为罕见了,倒。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