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庐山诗词
1. 登庐山诗词
《登庐山》唐 唐彦谦
五老峰巅望,天涯在目前。
湘潭浮夜雨,巴蜀暝寒烟。
泰华根同峙,嵩衡脉共联。
凭虚有仙骨,日月看推迁。
《登庐山》明 唐寅
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
移家欲往屏风叠,骑驴来看香炉峰。
江上乌帽谁涉水,岩际白衣人采松。
古句摩崖留岁月,读之漫灭为修容。
《登庐山》宋 晁补之
丹碧沉沉虎豹闲,松幢引度九重关。
人间未觉浑无路,天上还惊更有山。
瑶草红泉供挹酌,金风白露送跻攀。
良游自叹平生误,便欲归家鬓已斑。
供参考。
2. 七律登庐山诗意
鉴赏: 庐山之美天下闻名。
歌咏庐山的名篇佳作随流泻不止的瀑布世代传扬,淳厚的文化氛围为庐山的自然美增添了异彩。1959年六月底的一天,毛泽东也登上了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众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
如此风光欹丽的山川,怎不令人情动于衷?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毛泽东神驰目极,手心相应,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开篇横空一个“飞”字,气势磅礴,让人体味到那由运动造成的动态美--劲力妩媚,神采飞扬。
毛泽东写诗填词爱用“飞”字,这正是他的超越意识的艺术外化,是他欲突破一切束缚与限制的自由精神、自由意志的审美物化。在他笔下,庐山防腐天外飞来,巍峨耸立在大江之滨,依然保持一种凌空欲飞的雄姿,似乎暂留此地,稍事休息,以再展宏图。
以“大江”与“飞峙”的庐山相映衬,庐山的雄姿更加鲜明突出。首联上句写山,下句写登山。
“葱茏”代指庐山,同时又顺手补描了山色的郁郁葱葱。一般来说,形容词是诗意的词,能够一扫纯为陈述服务的名词的呆板,而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故此处以形容词代名词,更添诗情画意。
“四百旋”是写盘山公路之曲折回环,亦见庐山之高峻,而着以“跃上”二字,则如此高峻的山,轻轻巧巧就被诗人踩在了脚下,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所特有的那一种豪迈之气。 颔联上句入眼一个“冷”字,既有冷静之形,又有冷淡之态。
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诗人担负着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任,此时此刻,他屹立在时空交织的“制高点”上,冷静地审时度势,同时又冷淡地看待反华势力的叫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傲骨。
毛泽东非常敬重鲁迅先生,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赞道:“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额与媚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和新中国的人民,骨头同样是硬的,任凭世界上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敢教日月换新天”。
下句“热风”一语双关,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同时也喻指当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国内外的敌人曾经预言共产党将无力应付六亿张嘴的吃饭问题,因为蒋介石有美援也未能做到,何况被封锁的新中国?但经过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近十年的艰苦奋斗,不仅这个问题奇迹般地得当了基本解决,而且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
虽然历史已证明了当年的“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犯了“左”倾错误,但回首当时人民群众那种澎湃的热情、真诚的参与,仍令人为之动容。 慢咀颈联,我们耳边响起了李白那豪放的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完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毛泽东屹立庐山之巅,眺望大江,目追其洪流奔腾入海时的气概,正与李白诗相仿佛。
“云”本阴柔纤弱,而冠一“横”以饰之,它便有了力度,有了性格,显现出一种厚实的阳刚之美。“九派”系指江河,但方圆九州亦映带其中。
如果说“云横”句是向西逆望上游的话,“浪下”句则是向东横扫长江的下游了。滔滔大江,带着时代的喧嚣,消失在天尽头的氲氤雾气之中--那里,是富饶的江南地区。
这两句,亦雄奇,亦空朦,一片诗意的深沉,既是写景,也是抒情。自然风物与人文哲理兼摄交融,象外有象,余味无穷。
尾联巧用了一个与庐山有着密切联系的历史文化名人--陶渊明的典故。诗人将陶渊明笔下那超越历史的理想社会、乌托邦式的“桃花源”同今天的新社会相比较,以不乏幽默的语调问道:“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妙在一问便收,发人深思,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空间。
综观全篇,这首诗气象恢宏,境界辽阔,历历现出诗人胸襟的博大,器度的轩昂。诚然饰中所歌颂的“热风”亦即“大跃进”,但那是政治、经济决策失误的历史产物,对此无可讳言。
然而,诗的确是一手艺术水准很高的诗作,,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3. 七律登庐山诗意
鉴赏: 庐山之美天下闻名。
歌咏庐山的名篇佳作随流泻不止的瀑布世代传扬,淳厚的文化氛围为庐山的自然美增添了异彩。1959年六月底的一天,毛泽东也登上了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众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
如此风光欹丽的山川,怎不令人情动于衷?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毛泽东神驰目极,手心相应,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开篇横空一个“飞”字,气势磅礴,让人体味到那由运动造成的动态美--劲力妩媚,神采飞扬。
毛泽东写诗填词爱用“飞”字,这正是他的超越意识的艺术外化,是他欲突破一切束缚与限制的自由精神、自由意志的审美物化。在他笔下,庐山防腐天外飞来,巍峨耸立在大江之滨,依然保持一种凌空欲飞的雄姿,似乎暂留此地,稍事休息,以再展宏图。
以“大江”与“飞峙”的庐山相映衬,庐山的雄姿更加鲜明突出。首联上句写山,下句写登山。
“葱茏”代指庐山,同时又顺手补描了山色的郁郁葱葱。一般来说,形容词是诗意的词,能够一扫纯为陈述服务的名词的呆板,而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故此处以形容词代名词,更添诗情画意。
“四百旋”是写盘山公路之曲折回环,亦见庐山之高峻,而着以“跃上”二字,则如此高峻的山,轻轻巧巧就被诗人踩在了脚下,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所特有的那一种豪迈之气。 颔联上句入眼一个“冷”字,既有冷静之形,又有冷淡之态。
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诗人担负着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任,此时此刻,他屹立在时空交织的“制高点”上,冷静地审时度势,同时又冷淡地看待反华势力的叫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傲骨。
毛泽东非常敬重鲁迅先生,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赞道:“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额与媚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和新中国的人民,骨头同样是硬的,任凭世界上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敢教日月换新天”。
下句“热风”一语双关,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同时也喻指当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国内外的敌人曾经预言共产党将无力应付六亿张嘴的吃饭问题,因为蒋介石有美援也未能做到,何况被封锁的新中国?但经过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近十年的艰苦奋斗,不仅这个问题奇迹般地得当了基本解决,而且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
虽然历史已证明了当年的“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犯了“左”倾错误,但回首当时人民群众那种澎湃的热情、真诚的参与,仍令人为之动容。 慢咀颈联,我们耳边响起了李白那豪放的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完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毛泽东屹立庐山之巅,眺望大江,目追其洪流奔腾入海时的气概,正与李白诗相仿佛。
“云”本阴柔纤弱,而冠一“横”以饰之,它便有了力度,有了性格,显现出一种厚实的阳刚之美。“九派”系指江河,但方圆九州亦映带其中。
如果说“云横”句是向西逆望上游的话,“浪下”句则是向东横扫长江的下游了。滔滔大江,带着时代的喧嚣,消失在天尽头的氲氤雾气之中--那里,是富饶的江南地区。
这两句,亦雄奇,亦空朦,一片诗意的深沉,既是写景,也是抒情。自然风物与人文哲理兼摄交融,象外有象,余味无穷。
尾联巧用了一个与庐山有着密切联系的历史文化名人--陶渊明的典故。诗人将陶渊明笔下那超越历史的理想社会、乌托邦式的“桃花源”同今天的新社会相比较,以不乏幽默的语调问道:“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妙在一问便收,发人深思,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空间。
综观全篇,这首诗气象恢宏,境界辽阔,历历现出诗人胸襟的博大,器度的轩昂。诚然饰中所歌颂的“热风”亦即“大跃进”,但那是政治、经济决策失误的历史产物,对此无可讳言。
然而,诗的确是一手艺术水准很高的诗作,,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4. 登庐山五老峰古诗答案
登庐山五老峰 作者: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⑵。
九江秀色可揽结⑶,吾将此地巢云松⑷。 【注释】 ⑴登庐山五老峰:诗题“登”一作“望”。
五老峰:庐山东南部相连的五座山峰,形状如五位老人并肩而立,山势险峻,是庐山胜景之一。李白曾在此地筑舍读书。
⑵芙蓉:莲花。《李太白诗醇》王云:“芙蓉,莲花也。
山峰秀丽可以比之。其色黄,故曰金芙蓉也。”
⑶九江:长江自江西九江而分九派,故称。九江在庐山北面。
揽结:采集、收取。 ⑷巢云松:隐居。
《方舆胜览》卷十七引《图经》:“李白性喜名山,飘然有物外志。以庐阜水石佳处,遂往游焉。
卜筑五老峰下。 【白话译文】 五老峰坐落于庐山的东南,耸立如青天削出,就像一朵盛开的金色莲花。
登上峰顶可以揽取九江的秀丽景色,我将在这里巢居于云松。
5. 《登庐山》诗句诗句急
《登庐山》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
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巃嵷高昔貌,纷乱袭前名。
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
阴冰实夏结,炎书信冬荣。 嘈囋晨鹍思,叫啸夜猿清。
深崖伏化迹,穹岫閟长灵。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
方跻羽人途,永与烟雾并。 《登庐山望石门》访世失隐沦,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升峤远栖趾。高岑隔半天,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潭壑洞江汜。崭绝类虎牙,漓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韬树必千祀。鸡鸣清涧中,猨啸白云里。
瑶波逐穴开,霞石触峰起。回互非一形,参差悉相似。
倾听凤管宾,缅望钓龙子。松桂盈膝前,如何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