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张瑞图行书诗词

    1. 明 张瑞图 《行书七言对联》

    该幅七言行书楹联为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所书,上联:“日色才临仙掌动”,下联:“香烟欲傍衮龙浮。”署款:“瑞图”。下联钤:“张瑞图印”白文印及“大学士章”朱文印两方印章。

    此楹联为行书书写擘窠大字(注:擘窠bòkē;擘窠大字即大字的别称,最初是篆刻印章用语),字大墨浓,用墨酣畅,字距结构紧密,字形结构平稳坚固,笔势呼应,用笔为张瑞图所独创“侧锋法”书写,线条简单、苍古、果断,张现厚重力度,奇姿横生,给人一种强烈力道的审美感受。清?梁巘[yǎn]在《评书帖》中曰:“张瑞图得执笔法,用力劲健,然一意横撑,少含蓄静穆之意。”此幅为张瑞图晚年传世精品之一。

    2. 张瑞图的书法有哪些特征

    张瑞图的书法风格,在自身的模式中又多有变化。

    如其《后赤壁赋卷用笔与前述对联相近,但趋于灵巧,而结字势态求奇而又多呈欲纵还敛的趣味,其风韵则近于晋人书。他于赎徙为民后所书作品,有变以往恣肆直折为内敛婉转的趋向。

    如其于崇祯九年(1636)所书《醉翁亭记》十分典型,与《骢马行瘦马行》形成强烈对比。 在此作中,其笔法的基本性格未变,但点画起笔处尖锋形态大为收敛,原来喜用直折处在基本上保持直折形态时其折角已比较圆和,并出现圆转的弧线参合变化。

    另如崇祯十二年(1639)(即张氏逝世五年前)所书《燕子矶放歌卷》,体形更近于欧书,结字大多偏长而中宫紧收,点画线质淳厚稳健,虽仍多用侧锋,但少见极端的尖、侧形态,左右强烈、激荡的势态也有所收敛而趋于平和,“瑞图风格”又转而向传统中寻求充实其内涵。 或许是他在摆脱了仕宦道路上身不由己而卷入阉党的处境后,经过反省,转向书法中求得心灵的平静所导致的书法气息的变化。

    最后十余年的“白毫庵主”的自在生活,使他的书法艺术进一步得到锤炼,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他的艺术富有个性创造的精神与才情,其独特面目,看上去似乎难以理解,以正统的笔法“中锋”观念来衡量,似有大逆不道之感,因此往往被人视作“野道”,其实,他的过人之处、对风格史的贡献、对笔法的新发展正在这里。

    3. 张瑞图的《卫民祠碑》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卫民祠碑》,是张瑞图于万历四十八年( 1620年)回晋江时撰文并书写的。

    碑长221厘米,宽83.5厘米,厚11.5厘米。现今收藏在晋江市博物馆。

    圭首,碑额阴刻篆书“皇明”两字,正文行书竖排9行,最后阴刻行书题款 “万历庚申翰林编修郡人张瑞图撰并书”,全文计252字。 碑文的内容是1449年泉州知府熊尚初率兵抵抗奇袭泉州的邓茂七农民起义军, 在晋江县二都(现在的磁灶镇)古陵坡阵亡,百姓为其立祠崇祀的史实。

    书法熟练果断,气势淋漓,点画、字形之间的呼应及笔势协调,章法上字距紧 密,行距疏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张瑞图书法传世作品甚多,但如该碑篇幅之 巨、字数之多的真迹,则为仅见。

    4. 我有一幅张粮的字,这个人有名吗

    张粮,字明亮,号行天,北京人,祖籍浙江省,博物馆学博士,我国后起的古书画鉴定家,书法家。

    张粮出身于书画收藏之家,其祖夫就是我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收藏家、书法家、古书画鉴定大师张珩先生,受环境的熏陶,自幼喜爱诗词书画。他先后师从我国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学习书法、著名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学古书画鉴别,后又入书、画、鉴三者皆长的大师徐邦达门下。

    在中学时即以擅鉴古书画闻名于北京,15岁时发现了明代绘画大师徐渭的真迹传为佳话,在徐邦达先生的指导下饱览清宫所藏历代书画珍品及国内公私收藏3万多件,对古书画的鉴别水平起到质的飞跃, 受到国家文物局领导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各委员的赞扬,后长期致力于民间书画的鉴定和搜集,为各大博物馆征集到五件一级品,其中有:明代吴伟山水图,仇英人物画手卷,清代郎世宁,奚冈王翚,二级品:雍正行书楹联,张瑞图草书等十三件. 民间鉴定发现其他明清珍贵书画五十余件。张粮书法初学柳公权,稍后为了锻炼鉴别能力而临摹百家,学习的范围十分广泛。

    其书法均颇得古人神韵,尤对康有为,郭沫若书法十分推敬,因埋头于书画鉴定工作,书画成了业余爱好。但因鉴画题跋的需要,一直注重于行书的练习和创作,形成了秀雅、韵味独具的自家风格,各地的风景区多有他的题字。

    而张粮的绘画以"四王"为尊,绘画中所透露出的传统文人画家的风格情趣最让人称道。重要著有论文《吴门三大家作品集析》,《四王画派的流传》、《清代宫廷绘画的最大特点》。

    其他:张珩国宝级书画鉴定大家。青年时期即以书画鉴定闻名。

    1934、1946年两度被聘为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1950年被聘为上海市文物保委员会顾问,同年调国家文化部文工作。

    张珩对中国文物事业,特别是书画鉴定、收集、研究、出版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故宫博物院自古物南迁,古代书画所剩无几。

    后经他努力访求,使故宫书画又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收藏之一。他编写了不少重要书画图录,如《宋人书翰》和《宋人画册》。

    遗著《怎样鉴定书画》被公认为文物工作者必读之书。张珩在学术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尤其在书画鉴定方面造诣更深。

    他为了探索书画用笔的规律,曾经下了十几年的实践工夫,包括对名家书法的学习和研究。在鉴别上,能够以实物和文献相结合,比较研究,客观地作出合乎科学的判断,因而能够突破旧有的鉴定方法,成为近代最令人信服的鉴定专家。

    从1962年起,文化部组织书画鉴定小组,在他参加和领导下,于一年多时间内遍历北京、河北、河南、江苏、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南、广东等地,鉴定了近10万件书画,从中发现了许多湮没已久的稀世珍品。徐邦达被尊称为“国眼”,国宝级书画鉴定大家,曾参与鉴定全国各大博物馆所有一级品和故宫全部一、二、三级藏品,与已经去世的谢稚柳、启功等并称现代书画鉴定三大家。

    在书画鉴定界,徐邦达有“徐半尺”之雅号,是说他在画轴刚刚展开半尺就已辨出了真伪。史树青当代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

    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中文系、同校文科研究所史学组研究生。工书法,精鉴赏,尤以考古鉴定驰誉中外。

    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导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收藏家》杂志主编,中国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欧阳中石我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书法教育家。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博学多才,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较全面、精深的造诣。

    著述40余种,涉及国学、逻辑、戏曲、诗词、音韵等。欧阳中石分别于1990年、1993年起担任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并由此建成了我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书法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书法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对书法学科的发展完善和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倡导下,2005年11月,首都师范大学建立了“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及我国大学第一家“书法文化博物馆”。欧阳中石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文化部艺术系列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第八至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3年8月21日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