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诗词曲赋的区别天涯

    1. 诗词曲赋怎么区分

    一. 定义:

    1、诗,是为吟咏言志的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

    2、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3、曲是一种韵文形势,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4、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二. 区分:

    1、诗的创作一般要求押韵,对仗和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

    2、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3、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4、曲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

    5、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三. 特点:

    1、诗分为古体诗和新体诗,如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乐府、趣味诗等。诗的创作一般要求押韵,对仗和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

    2、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3、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

    明宫调和曲牌名,且每种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4、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常常为文而造情

    2. 诗赋词与曲赋词的异同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那么,何为赋呢?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毕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诗、词、歌、赋”一般泛指可以吟诵的文学样式,但细分起来,它们却各具自己的特点:

    诗 古代以不合乐为“诗”,合乐的为“歌”。诗有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新体诗)之分。古体诗指汉魏六朝以前的诗作,它句式较自由,不讲求对仗、押韵;近体诗指唐代开始形成的律诗和绝句,也包括排律,它们在字数、句式、格律、押韵上都有严格的要求;现代诗指以现代汉语写成的较自由的诗,它可根据需要,尽情地抒发感情,讴歌生活。

    词 是从诗发展而来的,有“词乃诗之余”的说法,是按照某个词牌所规定的平仄、字数、句数填写的,所以写词又叫“填词”。它要求严格,讲究格律,五十八字以内的叫“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个字的叫“中调”,九十一字以上的叫“长调”。

    歌 古代把合乐供演唱的诗称为“歌”,后来又常同诗一起称“诗歌”。此外,还专指某一类型的诗作,如“儿歌”、“民歌”、“山歌”、“情歌”等。它们既可像诗一样可供阅读欣赏,谱上曲调还可演唱。

    赋 是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在于铺陈事物,讲求文彩,文词华丽。“赋”的称谓,汉代称“古赋”,篇幅较长,篇中多用问答式表现内容;六朝的称“排赋”、“骈赋”,讲求骈偶;唐宋的称“律赋”,是科举应试的一种试体,讲究格式,对仗工整。

    3. 诗词曲赋怎么区分

    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和歌的不同之处是: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

    诗多为有感而作。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于元朝产生大变化,把诗词之美融入乐声中而风行之,据考证,论曲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生民之始〔钧天九奏〕〔葛天八阕〕,孔子亦诗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则以〔楚辞九歌〕为祀歌,降至汉乐府〔延年协律〕、唐诗〔旗亭画壁〕、宋词酒宴歌席,均以谱入管弦而歌之。曲为何能独得乐曲之名?也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

    是韵文学发展极致,故能占魁。就中国的韵文文学,与音乐关系密不可分。

    以词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又〔宋元戏曲考〕载: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五、诸宫调二十八。

    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之。宋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如元人杨朝英编集之〔太平乐府〕与〔阳春白雪〕中之小令、散套、加上少数民族乐曲。

    宋词渐无法满足当时需要,以致〔词〕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被〔曲〕取代之。散曲之文学形式,约产生于宋金。

    在元明时期发展,乃是集少数民族之乐曲,南北各地小调。〔南词叙录〕载: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秦月楼〕〔点绛唇〕〔太常引〕〔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楼〕即词调之〔忆王孙〕,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词〕〔传踏〕〔诸宫调〕〔赚词〕等见于〔乐府诗集〕,北宋宣和年间,汴京风行〔蕃曲〕即是少数民族之音乐,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金朝女真乐曲亦传入,如北曲〔双调〕中〔风流体〕等,〔太和正音谱曲论〕,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女真音声歌之,虽字有差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在<中原音韵>>北曲黄钟宫之〔者刺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皆非北方汉族的曲调,应属于女真或蒙古乐曲。

    在明人王世贞<曲藻序>>: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曲律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明宫调和曲牌名,且每种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但亦有(借宫)。

    宫调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只要是乐曲,均是由若干音所组成,五音或七音,归纳其音列就叫调式,在古代乐律总共有十二律吕,乐音有五音二变,律吕的名称于周朝就有了,而十二律吕均为半音阶,六个单数半音称为律,六个双数半音称为吕,合称六律、六吕,统称律吕,亦称十二律。而这十二律吕是古时候定音律时所用吹管的名称,也因为其短不一,故产生的音也就高低不同了,依唐〔杜佑通典〕第一百四十三卷乐部三载,比例是以黄钟的长九寸为准,用〔三分损一,三分益一〕和〔隔八相生〕计算。

    十二律吕以〔黄钟〕声最低,黄钟以上递高半音阶。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

    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那么,何为赋呢?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

    《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

    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

    4. 诗词曲赋令分别是什么,有什么曲别

    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

    一般来说古诗的格式用的最多的是律诗和绝句两种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绝句

    绝句起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朝,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唐宋两代,是我国经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什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可谓空前绝后。

    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2、曲牌3、曲韵4、平仄5、对仗6、衬字

    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5. 赋和诗词的区别在哪

    诗词是诗歌和词的统称。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6. 诗词歌赋的意思

    “诗”为文学题材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节奏”解释为:均匀的有规律的进程。“韵律”解释为: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压韵规则。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馀、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

    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歌”一般指元曲和古代的民族美声唱法,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

    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 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

    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