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论语11章诗词

    1. 论语第第十一章的解析 100字

    第十一章 (《论语·先进》)经: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论语·先进》)注:先进、后进:文中先进与后进有多种说法,依朱熹之说,应释为前辈后辈。

    野人:乡下人。 译:孔子说:“以前制定礼乐的人,是乡下人;先后来制定礼乐的人,有文化的君子。

    如果要选用的话,我选用前者。”传:后来制定的礼乐,形式上过于繁杂,故孔子更喜欢质朴的礼乐。

    经: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论语·先进》)译:孔子说:“跟随我在陈国、蔡国的人,现在都不在我的门下了。”

    传:这表达了孔子对弟子们的思念之情。经: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译:德行方面: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方面:宰我,子贡。政事方面:冉有,季路。

    文学方面:有子游,子夏。传:以上十人并称为“十哲”,孔子的道德学问就是靠这些弟子传下去。

    经: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注:说同“悦”。

    译:孔子说:“颜回啊,不是能帮助我的人,他对我所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传:孔子有伟大的谦虚品格,贵为圣人,仍然认为有必要向别人学习。

    经: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注: 间:非议。

    昆:哥哥。 译:孔子说:“真孝顺啊,闵子骞!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的话,人们无可挑剔。”

    传:父亲再娶,生了两个儿子,后母给亲生儿子穿棉袄,给闵子骞闵穿芦花袄。父知后,欲出后母。

    闵子骞哀求父亲宽容后母。后母闻之而悔改。

    经: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论语·先进》)注:南容:即南宫适,适音括。

    白圭:一种珍贵而晶莹的玉器。.妻:音气,女许配给人叫妻。

    译:南容反复诵读关于“白圭”的诗句,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传:《诗经》中有关于白圭的诗句,南容反复诵读,意在警戒自己要慎于言词。

    经: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译:季康子问:“弟子中有谁爱好学习?”孔子回答:“有一个叫颜回的,很好学,但不幸短命死了!如今再没有好学的了。”

    传:孔子非常赞赏弟子颜回的好学精神,认为他是大家学习的榜样。经: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注:椁:棺材有两层,里面的叫棺,外面的叫椁。 译:颜渊死时,颜路请求孔子卖了车给颜渊买椁。

    孔子说:“你和我的儿子,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都是自己的儿子啊。孔鲤死了,只有棺而没有椁。

    我不能卖掉车步行,来给他买椁。因为我过去曾当过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

    传:颜回之死,孔子极为伤感,但是,对颜回的丧事,也要按合情合理的原则,依然礼的规范来办理。经: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注:噫::音衣,文言叹词。译:颜渊死了。

    孔子说:“唉!上天要丧我的命呀!上天要丧我的命呀!传:由此可见孔子对弟子的深厚感情。经: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注:恸:音痛,痛哭流涕。

    谁为:“为谁”的倒装。 译: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悲伤。

    随从的人说:“您太哀伤了!”孔子说:“太哀伤了吗?不为这样的人哀伤还能为谁哀伤呢?”传:孔子对颜回的早逝极为哀伤。经: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论语·先进》)译:颜渊死了,弟子们想厚葬他。

    孔子说:“不可以。”弟子们仍是厚葬了颜渊。

    孔子说:“颜回啊,看待我如同父亲,我却不能待他如同儿子。不是我做的啊,是那些弟子们做的。”

    传:儒家对于死者,主张葬之以礼,主张量财而行。经: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注:焉:怎么。

    译:子路问怎样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把人事奉好,那能谈事奉鬼呢?”子路说:“请问关于死的事情。”

    孔子说:“不知道生,怎能知道死呢?”传:有人以此来判断孔子是无神论者,极为牵强。孔子在这里没有否定鬼神,而是在讲如何事奉鬼神。

    孔子关注现实人生,认为处理好了现实人生的事情,才能处理好鬼神与死亡之事,人世之道与鬼神之道是相贯通的,生之道与死之道是相贯通的,这是人本主义宗教的特征。经: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注:誾:音寅,说话时态度温和、有条有理的样子。

    行行如:刚强的样子。 译:闵子侍立在孔子身边,表现出恭顺的样子;子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则是安祥从容。

    孔子很高兴,但又说“像仲由这样,恐怕不得善终。”传:子路死于卫国的内。

    2. 求《论语》 第十一章至第二十章的内容

    先进第十一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闵子伺侧,唁唁如也。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子张问善人之道。

    子曰:“不践迹,亦不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262363136入于室。”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曰:“子在,回何敢死?”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椁,犹犬羊之椁。” 哀公问与有若。

    3. 求论语十则、和几首古诗的原文,拜托了

    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作者介绍】 马致远(1250?~1323?)号东篱。

    元大都(拿北市)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晚年隐居杭州乡村。

    他是元代著名杂剧、散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多叹世之作,抒发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愤懑,也有浓重的隐居乐道,超然物外的消极情绪,风格豪放清逸。

    有近人辑本《东篱乐府》。 【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秋天的思念。 【注评】 枯藤老树昏鸦 枯:干枯。

    藤:蔓生植物。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黄昏。○见秋末之景,动游子思乡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 ○见他人之家,又增一分乡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人怎么受得了?以上为第一层,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秋末之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夕阳西下 ○“夕阳”照应上文“昏”字。

    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指浪迹天涯的旅人,断肠,极写思乡思亲之甚。

    ○前面的写景,都是为此句作铺垫。以上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意,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译文】 黄昏,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乌鸦在哀鸣;潺潺流水,小桥旁边,呈现几户人家;嗍嗍西风,荒凉古道,疲惫不堪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已经落下,我这个浪迹天涯的旅人,不禁又升起思乡思亲之情,简直要肝肠俱断了。

    西江月 辛弃疾 【作者介绍】 见《清平乐·村居》。 【解题】 这首《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原有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

    黄沙即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冬,辛弃疾被弹劾,罢去江西安抚使一职,退居上饶带湖、瓢泉一带,一住近二十年。这期间,词人常常经行于黄沙道上.很喜爱这里的景色,于是写下不少描写这一带风光的词作,这首《西江月》便是其中之一。

    它描述词人夜行黄沙道中所见的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生动地表达出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爱好和对农事丰收的喜悦。 “西江月”是词牌名。

    【注评】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明月别枝惊鹊:明亮的月光,惊起在树上栖息的乌鹊,从这一枝跳到了另一枝。

    别枝:飞离原来栖息的树枝。这一句的正常词序应该是“明月惊鹊别枝”,为服从词牌格律的要求,调整成这个样子。

    清风半夜鸣蝉:半夜里清风吹拂枝头,蝉也应和着乌鹊的啼叫声叫了起来。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很灵敏的,它们在黑暗中一遇到明亮的光线时,往往要惊动起来。

    而蝉因鹊惊鹊啼、清风吹动枝头,也随之叫了起来。○两句写夏夜明月清风和林间景物,有动有静,刻画传神。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两句说在稻花飘香的时候,只听见蛙声阵阵,好像在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年景。

    意思是一片蛙声伴着阵阵稻花香,预示丰收在望。听取:听到。

    一片:连成一体,到处都是。○蛙声本无意,却认为仿佛有心在预报丰年,寓情于景,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上阕着重描绘晴朗的夏夜农村田野的景物。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边挂着七八颗星星,山前下了一阵零星小雨。七八个星:状写天空月明星稀情景,星星只有数得出的不多几个。

    天外:天边。两三点雨:状写阵雨稀疏,只感觉到不多几点。

    ○两句写雨,是夏夜阵雨将临的独特景象。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xiàn)。

    道路转过溪头。社林旁边一座当年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旧时:过了时的,当年的。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社:本指土地神,后把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作社。见:同“现”,出现。

    ○作者因阵雨将临急于赶路,忽然路边看到茅店可以避一避,心情为之坦然。 下阕写作者阵雨来临之前赶路的情景。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在树上栖息的乌鹊,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一阵微风吹来,蝉声也在半夜里响了起来。

    稻田里的蛙声叫得更响,连成一片,伴着阵阵稻花香传到远处,似乎在向人们报告丰收在望的喜讯。 夜空里,只有数得清的几颗亮星,在天边闪烁,微风送来了零星小雨落在山前。

    我加快了赶路的脚步。真巧,社林边一座当年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作者介绍】 见《卖炭翁》。 【解题】 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卷二十。

    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更兼楼观(guān)参差,映带左右,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杭州神驰向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秋,他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

    长庆四年夏,他又改任苏州刺史。

    4. 论语第十一则原文

    【先进第十一】

    11.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11.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问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1.6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11.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11.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不椁。吾不徙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徙行也。”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11.12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11.13闵子侍侧,阍阍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共死然。”

    11.14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1.1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徙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1.18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

    11.19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11.20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11.2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1.23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11.24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双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11.25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11.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叭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叭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 《论语》第九、十、十一章中的所有成语及解释

    自己挑吧 也不多:)《论语》中的成语 儒家经典《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所有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都选取了《论语》的部分章节作为课文。

    《论语》的“成语率”特别高,笔者从《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修订版)中集齐所有来自《论语》的成语,以飨大家。熟练地掌握以下成语有助于学生对《论语》深刻性的了解。

    1、不耻下问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 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 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

    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 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

    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 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鸡焉用牛刀 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

    《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

    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诲人不倦 诲:教导。

    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费 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

    《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见义勇为 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

    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举一反三 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词穷 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

    《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20、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

    《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21、内省不疚 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内心不安。

    自己反省没有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的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2、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

    能够就近那自己比方别人。语出《论语?雍也》。

    意思是要替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23、年富力强 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

    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24、匹夫不可夺志 匹夫:一个普通人。

    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5、轻裘肥马 裘:皮袄。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

    《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26、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反复复地体会这句话。

    语本《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27、杀身成仁 仁: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语本《论语?卫灵公》“有杀身以成仁。”

    意思是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现指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生命。

    28、善贾而沽 贾:同“。

    6. 谁有初一第一学期的《论语十二章》和课外诗十首和15课,求照片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5课《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课外古诗词10首: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7. 初中生古诗论语十二章原文和翻译

    论语十二章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老百姓忠厚老实了。”

    6、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7、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8、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0、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评析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

    有的解释者说,这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这种解释可能不妥。

    这不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

    8. 求解释《论语》中的诗句

    论语注疏 何晏集解 邢昺疏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孔曰:“接舆,楚人。

    佯狂而来歌,欲以感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孔曰:“比孔子於凤鸟。

    凤鸟待圣君乃见,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往者不可谏,(孔曰:“已往所行,不可复谏止。”

    )来者犹可追。(孔曰:“自今已来,可追自止,辟乱隐居。”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曰:“已而已而者,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再言之者,伤之深也。”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包曰:“下,下车。”) [疏]“楚狂”至“之言”。

    ○正义曰:此章记接舆佯狂感切孔子也。“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者,接舆,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

    昭王时,政令无常,乃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时孔子?楚,与接舆相遇,而接舆行歌从孔子边过,欲感切孔子也。

    “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者,此其歌辞也。

    知孔子有圣德,故比孔子於凤。但凤鸟待圣君乃见,今孔子周行求合诸国,而每不合,是凤德之衰也。

    谏,止也。言已往所行者,不可复谏止也。

    自今已来,犹可追而自止。欲劝孔子辟乱隐居也。

    “已而,已而”者,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再言之者,伤之深也。

    殆,危也。言今之从政者皆无德,自将危亡无日,故曰殆而。

    而皆语辞也。“孔子下,欲与之言”者,下,谓下车。

    孔子感其言,故下车,欲与语。“?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者,?,谓疾行也。

    疾行以辟孔子,故孔子不得与之言也。注释:(1)楚狂:楚国的傲世而志向高远的人,名接舆。

    (2)歌而过孔子:唱着歌走过孔子车旁。(3)凤:比喻孔子。

    (4)何德之衰(cui1):为什么当今大道会衰败,意思是凤凰不能展翅飞翔,时机不到而大道不能实行。(5)往者:过去的事情。

    不可谏:劝谏也无法改变。(6)来者犹可追:后世还可以有实现的可能,意思是建议孔子保存大道给后世。

    (7)已而:停止(列国的周游)吧。(8)殆(dai4):危险,居心叵测。

    (9)下:指下车。(10)欲:想要。

    与之言:跟他交谈。(11)趋:小步快走。

    辟(bi4):同“避”,避开。译文: 名叫接舆的一位楚国狂人,唱着歌走过孔子车旁,口中唱道:“有德知时是凤凰,为何盛德竟衰亡?往事谏之已无用,来日应当隐僻乡。

    不如知足且归去,今从政者非贤良!”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谈话,但是,(接舆)小步快走而避开了孔子,没有能够跟他说上话。说解:两千多年前,一位圣人奔走在华夏大地上;旷野之中,忽然出现一位狂人,唱着歌走过圣人车前。

    众庶如此之多,楚狂竟然为孔子而出现;天下如此之大,楚狂竟然明知孔子的行程。楚狂对孔子的尊重与爱护之心,不可谓不真切盛大。

    楚狂尚且知道尊重与爱护圣人之德,执政者竟然轻易弃之毫不可惜!这是楚狂归隐的原因,也是孔子大道不行的原因。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楚狂归隐,不是不思进取,而是知时务而等待时机的远见卓识者。与孔子所不同者,在于楚狂欲救一代之政治、一时之天下,生不逢时的时候,便潇洒清高地度过一生;孔子不仅欲救一代之政治、一时之天下,更要救万世之政治、千秋之天下,孔子不为一时不得志而舍弃当世的救济之心,更不会因为自我不得志而舍弃行道于万世之志。

    一般说来,只有君王圣明,才能使圣贤君子大有作为;如果君王无道,圣贤君子不仅会自己退隐,而且相互号召远离无道之君。但是,一个“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圣人,不必等待有圣明君王之后才大有作为,也不会因为君王无道而放弃作为。

    圣人动效天道,静法地道,行由人道,当天道、地道与人道贯通的时候,还有什么辙迹可寻呢?楚狂把孔子比喻为凤凰,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引孔安国的话说:“比孔子于凤鸟,凤鸟待圣君乃见。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

    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其关键所在就在于,孔子以“圣”为先,顺“时”而不待“时”;楚狂知道孔子之“圣”,但认为只能待“时”而后“圣”。在圣人来说,不得“时”,便需要“雪中送炭”;既得“时”,则需要“锦上添花”。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其中的“藏”,绝非“藏身”式的归隐,而是存道德于府库之中,就好比通过编订“六经”而载明大道一样。孔子下车,要与楚狂交谈,这是合于情、中于礼的做法,若非如此,不见孔子之“圣”;楚狂避开,而不与孔子交谈,这是只尽心而不邀名、“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做法,若非如此,不见楚狂之“狂”。

    孔子“中行”,世上极少达到这个境界的,能有“狂者”相知,亦不可谓非幸事。从执政者的角度来说,不避天下滔滔、却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圣人被排斥,狂者狷者有意而避开执政者,那么,执政者身边所剩下的还能有几个正人君子?这样的执政者如果还能长治久安,那只能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李炳南先生《论语讲要》: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孔子周游列国,在陈。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