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描写月是故乡明的诗词

    1. 月是故乡明中的诗句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杜甫有四个弟弟:颖、观、丰、占,这时只有杜占随着地,其他三个散居在山东、河南.这首持抒发了诗人对诸弟及家乡的怀念.感叹由于战乱而造成的兄弟离散,无家可归的悲惨遭遇."月是故乡明"句,颇道人之思亲恋乡之意.《李杜诗选》:"此二句妙绝古今矣.其原始从江淹《别赋》'明月白露'一句翻作十字,而精神如此."《杜臆》:"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

    2. 杜甫的诗句( )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

    标题: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体裁:古诗

    格律:五言律诗

    诗词原文

    戍鼓②断人行③,

    边秋④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⑤,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⑥寄书长⑦不达⑧,

    况乃未休兵⑩。

    注释译文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军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白露街的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译文: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诗词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同年代“诗仙”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该诗是759年(乾元二年)杜甫在秦州写的。当时,诗人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因关中大旱,饥荒严重,便弃官离职前往秦州。在兵荒马乱中,与兄弟离散。诗人怀着强烈的忧愤和思念之情,以及对战争混乱而带来的国危家亡,带来的生死离别的痛恨写下了这首诗。

    3. 描写明月的明诗句

    1、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无名氏《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三五:农历十五。四五:农历二十。蟾(chán蝉)兔:代指月亮。古代神话,嫦娥偷吃了她丈夫的长生药奔入月宫,化为蟾蜍(chú除),即癞蛤蟆。兔,传说月中有玉兔捣药。这两句大意是:十五明月圆,二十月儿缺。这本是一首怀人诗,写望月思人,从“明月满”一直望到“蟾兔缺”。现在多用~两句中月的由盈转缺,说明事物转化的客观规律,即世界上没有永远静止、一成不变的事物。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这两句大意是:当月亮从海上升起来时,远在天涯的亲人此刻也和自己一起共赏月色。诗句写对着明月怀念远方的亲人。共此时,同对月,两地相思,却不知伊人是否安好。前句写景雄浑阔大,点出“望月”;后句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写景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高华浑融;抒情看似词浅意明,实则情思悠长。两句浑成自然,和谢庄的“隔千里兮共明月”,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都是咏月怀人的千古佳句。后人常用此两句以写月夜怀人之情。

    唐代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张九龄 《望月怀远》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两句大意是:空中的明月,透过亭亭如盖的青松,把它的银辉筛落到地下,清冽的山泉在山石上流泻,映着月色闪闪发光,如鸣琴般淙淙作响。写出一种清幽明净的自然美,那月下的青松和石上的清泉,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诗人在诗的最后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现了他要远离官场,久留此境的心愿。这两句诗写景如画,看来却似随手拈来,毫不费力,充分显示出王维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唐代诗人 王维 《山居秋暝》

    4. 描写明月和故乡的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2.

    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萧子显

    3.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4.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怀。——白居易

    5.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6.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

    7.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8、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