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的诗词
1. 贺敬之的诗歌有哪些
新诗
我走在早晨的大路上
儿子是在落雪天走的
小全的爹在夜里
黑鼻子八叔
搂草鸡毛
看见妈妈
笑
回延安
放声歌唱
三门峡歌
桂林山水歌
雷锋之歌
西去列车的窗口
中国的十月
卷二 新古体诗
访崖山
饮兰陵酒
赠诗友
乾陵
访昭君村
寻辛弃疾旧踪
阳朔风景
钱塘江潮
重登剑门关忆昔
咏南湖船
登绵阳富乐山
怀海涅
卷三 歌词
南泥湾
翻身道情
张大嫂写信
不会忘记
2. 贺敬之的诗歌类型
贺敬之的诗可分为两类:
一、抒情短诗。如《回延安》、《桂林山水》、《三门峡---梳妆台》等。
如《放声歌唱》 、《十年颂歌》 、《雷峰之歌》 、《中国的十月》等。 他的政治抒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突出。
贺敬之的诗是时代的颂歌。他总是以敏锐的目光去抓取时代的最重大的事件、最主要的生活内容,而不去吟唱那些与人民无关的眼泪和悲伤。《回延安》表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赞颂了延安的历史功绩,指明“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意义;《雷锋之歌》挖掘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含;《十月颂歌》是新中国十周岁的礼赞。
贺敬之的诗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并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天游”体与“楼梯式”就被诗人以熟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3. 贺敬之的诗歌特点
在同时代的诗人中,贺敬之最善于表现重大的政治题材和抒写重大的政治主题。这一特点主要反映在他建国后的政治抒情诗创作中。翻开他的诗集,《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可以说都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它们熔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鲜明地表露着诗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激情,格调高昂而奔放。
政治抒情诗抒写的是政治之情,然而政治不等于口号,口号也不能成为诗。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所以有着巨大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他能够赋予抽象的政治性命题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以政治的“虚”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236393135来贯串、带动形象的“实”,又以形象的“实”使政治的“虚”变成可观可感的东西,从而造成了既动人心弦又给人美感的诗的境界。例如,写到祖国从黑暗的过去到光明的今天的巨大变化时,诗人说:
而你呵,
“命运”姑娘,
你对我们
曾是那样的残酷无情,
但是,今天
你突然
目光一转,
就这样热烈地
爱上了我们,
而我们
也爱上了你!
而你呵,
“历史”同志,
您曾是
满身伤痕、
泪水、
血迹……
今天,我们使你
这样地骄傲!
我们给你披上了
绣满鲜花、
挂满奖章的
新衣!
——《放声歌唱》
象这样把政治思考化为审美诗情之笔,在贺敬之的作品里比比皆是,而且大多贴切自然,意象飞动,情感强烈。
由于贺敬之的诗作常常从重大政治命题中去寻觅和表现诗情,因而其视野宽广,结构呈现出大开大阖、波澜壮阔之势。在宏大的视野和结构里,诗人驾起想象的翅膀,纵横驰骋,上天入地,古今中外,山南海北,充分调动时空的张力创造意境。诗人在《雷锋之歌》中说:“面对整个世界,我在注视。从过去,到未来,我在倾听……”“我心灵的门窗向四方洞开……”“我胸中的层楼呵有八面来风!……”应该说,贺敬之的长篇政治抒情诗都有这一特点。正是这一特点使他以自己特有的艺术气质在我国当代诗坛上成为令人瞩目的“这一个”。
抒情诗创造的是抒情主人公形象。贺敬之的抒情主人公在诗中往往以字面上的“我”为艺术符号。这也是他的抒情方式和艺术风格的独特之处。以“我”的身份和眼光来感受生活和抒写激情,无疑更便于坦露自己的个性,因而为古今中外的诗人们所常用;然而贺敬之的“我”与郭小川的“我”一样,是个“大我”,或者准确一点说,是“小我”与“大我”的统一体
4. 贺敬之写的诗回延安求全诗
《回延安》贺 敬 之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三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双眼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四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全诗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诗人阔别 10 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延安是贺敬之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对延安他有着深深的情感。
故地重游,诗人的心情特别激动。“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莫把”两个祈求的诗句,说明诗人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激动的情绪。
接下来几句,黄土贴心、梦回延安、搂宝塔山、千呼万唤,连续几个情节和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延安亲人的欢迎场面更是热烈。
被拟人化了的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在“唱”“笑”“招手”。亲人们头上包着白羊肚手巾,腰上缠着红腰带迎过延河来了。
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当年延安的生产和战斗如火如荼,作者没有花费大量笔墨一一铺叙。
他发挥赋、比、兴等手法的特长来表现自己这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用赋的手法,选取典型事物,概括当年热火朝天的生活。“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部分,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团聚场面,作者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气氛。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比喻连用,话题由延安飞跨千山万水,谈到全国的形势如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 10 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
“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印象。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美好的明天。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用兴的手法,使人联想到大好的革命形势。接下来几节,诗人回顾延安历史,写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
结尾一节,“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用夸张的手法,豪迈的语气,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2 、这首诗是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诗人采取“信天游”民歌的形式歌颂延安,这本身就是对延安母亲养育之恩的报答。诗的每一节都由两句构成,按照“信天游”的特点,第一句起兴,有时候两句诗兴、比连用,或比兴、夸张连用,并且通常要押韵。
例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
5. 贺敬之的诗歌有什么特点
贺敬之认为,诗歌应反映“时代的最重大的事件、最主要的生活内容”,诗歌应当成为“我们时代的响亮的声音”,反对诗歌“在狭小圈子里的‘嘲风月、弄花草’”,表现“与人民无copy关的眼泪和痴狂”。这典型地体现在《放声歌唱》里。《放声歌唱》是一首献给党和人民的颂歌。全诗从现实追述历史,由今天展望未来。诗歌撷取许多典型细节构成一系列画面,从不同的角度歌颂了党的丰功伟绩,塑造了党的光辉形象。这样的横向联想和纵向对比的诗思结构,是当时流行的长篇抒情诗的路子。这首诗在颂歌潮中从体制之大到联想之广,都是非常突出的。《放声歌唱》采用了“楼梯式”的梯式排列诗行。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韵百律形式,加之排比、对偶的广泛运用,使“楼梯式”这种外来的抒情诗体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达成了民族化的初步成就。
《回延安》是一首表现特定时代情绪的抒情名篇。诗人是吃延安的小米饭度长大的,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诗篇由难忘的会见场景生发开去,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歌颂延安人和延安精神。诗作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令人耳目一新。
6. 贺敬之的诗歌特点
贺敬之是个在艺术上进行着不倦探求的诗人。四十多年来,从他的第一本诗集《并没有冬天》,到《乡村的夜》、《朝阳花开》、《放歌集》,到近作《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其艺术逐步走向成熟,并呈现出自己的风格。
在同时代的诗人中,贺敬之最善于表现重大的政治题材和抒写重大的政治主题。这一特点主要反映在他建国后的政治抒情诗创作中。翻开他的诗集,《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可以说都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它们熔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鲜明地表露着诗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激情,格调高昂而奔放。
政治抒情诗抒写的是政治之情,然而政治不等于口号,口号也不能成为诗。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所以有着巨大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他能够赋予抽象的政治性命题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以政治的“虚”来贯串、带动形象的“实”,又以形象的“实”使政治的“虚”变成可观可感的东西,从而造成了既动人心弦又给人美感的诗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