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黄慎诗词一

    1. 林则徐,黄慎对联 一正一奇 各领风骚

    林则徐官至一品,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其虎门销烟名垂青史,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林文忠公著名诗句,近现代书法家效仿者众。其书秀美遒劲,倚侧生姿,从唐人入手,却在点划连转之间透出晋人风度。其笔划之间的细丝牵连自然流畅,顿挫转折方挺利落,是鉴其作品真伪的要点,通篇焕发的浩然正气更使作伪者无法逞能。

    黄慎(1687-1768年),福建宁化人,扬州八怪之一,初学上官周,后用狂草笔法入画,笔姿放纵,气象雄伟,深入古法;画人物多取神仙故事为题材,闲作山水花鸟,得荒率之致,被誉为“闽派”的开创者。“旷然无忧寂然无虑,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写出了作者豁达坦荡、抱朴淡定的超然气象。其书得怀素笔意,点画纷披,散而序,如“疏影横斜,苍藤盘结”;此上下联首字均重笔压阵,章法疏密相间、聚散对应,用笔忽断忽连,顾盼多姿,凸显铿锵有声的节奏感,呈现一幅落英缤纷、珠丸跳荡的画面感。

    2. 介绍一下黄慎

    黄慎(1687—1768)

    中国清代画家。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恭寿、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 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84岁时尚在,卒年不详,幼丧父,以卖画为生,奉养母亲。初随上官周学画,后离家出游,曾多次在扬州卖画。方十八九岁,寄身萧寺,昼为画,夜无所得烛,从佛光明灯下读书。其艺既擅,出游豫章,历吴、越,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至扬州鬻画,人争客之。雍正五年(一七二七)以母垂老,不欲远离,乃奉居扬州,又三年乃返闽,郑燮赠以诗。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年八十二,尚作花卉册。慎工草书,法怀素。画人物,多取神仙故事为题材,初学上官周,后用狂草笔法作画。笔姿放纵,气象雄伟,深入古法,亦偶有笔过伤韵者。间作山水、花鸟,得荒率之致。所画多历史人物、佛道、樵夫渔父,早年工细,后参以怀素草书笔法,所作人物用笔粗犷,顿挫转折,纵横排奡,气象雄伟。花鸟笔法洗练,形象概括,画风泼辣;山水境界开阔,注重诗意的表达。有《商山四皓图》、《伏生授经图》、《醉眠图》、《芦鸭图》等传世。著有《蛟湖诗草》。

    黄慎的诗文、狂草书法,绘画被称三绝。曾先后三次到扬州,居留较长,与郑板桥、李(善)等往来友善,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年方十八、九时寄身萧寺,白天作画,夜间从佛光明灯下刻苦读书,技艺大进。凡人物、花鸟、山水、楼台、虫鱼等,无一不能,但他并不以这些为满足,一次看他先生的作品说:“吾师绝技难以争名矣,志当自立以成名,岂肯居人后哉!”

    他自己总结一生走过的道路,感慨地说到:‘余自十四、五岁时便学画,而时时有鹘突于胸者,仰然思,恍然悟,慨然曰:‘余画之不工,以余不读书之故。’于是折节发愤,取毛诗、三礼、史汉、晋宋间文,杜韩五言诗及中晚唐诗,熟读精思膏以继晷,而又于昆虫草木四时推谢荣枯,历代制度衣冠礼器,细而致于夔 蛇凤,调调刁刁,罔不穷厥形状,按其性情,豁然有得于心,应之于手,而后乃今始可心言画矣。”正是这种凝思结想、废寝忘食、苦攻不辍,黄慎才从一个小画工成长为一位“诗画名大江南北”的名家。

    黄慎曾出游豫章(今南昌),遍历吴、越。他的成绩受到他的老师上官周的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他说:“吾门有黄生,犹右军之后有鲁公也。”郑板桥为诗赠之:“家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涯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外,更无真相有真魂。”

    黄慎还是一位诗才画艺俱全的艺术家,他的诗作,情韵清远,如 岩绝 ,烟凝霭积,能非凡境,并著有《蛟龙诗草》一书传世。

    黄慎早年师从上官周,多作工笔。山水宗元黄公望、倪瓒、中年以后,吸取徐渭笔法,变为粗笔写意,并草书章草,尝以狂草书法入画笔姿放纵,气象雄伟深入古法,但也有笔过伤韵者。

    黄慎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并以人物画最为突出,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和历史人物,也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多从民间生活取材,不少作品塑造了纤夫、乞丐,流民、渔民等下层人物形象,如《群乞图》取材现实生活,描写灾荒年中,乞丐们流落街头,受人欺凌的悲惨画面,表现出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画神仙佛道如《醉民图》,多操大幅,用笔设色,泼辣大胆,于迷离扑朔中见形象神韵。描绘文人生活的有《东坡玩砚图》,用笔迅疾,衣纹顿挫,线条硬折 结,墨公浓淡相间,人物轩昂、富有气势,为其成熟后的代表画风。

    他的花鸟画宗法徐渭,亦纵逸泼辣挥洒自如,如《瓶梅图》、《菊蟹图》等。他的山水虽“不以山水名”,但山水画有一定的造诣,大幅和小景都各尽其妙,潇洒有致,山水代表作如《渔归图》,两株柳树,“姿态婀娜劲挺,耸立奇峭山岩,淡墨轻赭横扫出沙滩,中景两只渔船,一笔勾出船舷,船中人物,神态右辨,画面左角草书题画诗三行,诗、书、画、印紧相配合,自然贴切。

    黄慎擅草书,书法学“二王”,更得怀素笔意,从章草脱化而出,其栖劲运笔亦用于绘画之中,故画面多干枯、飞白和迅疾之迹,黄慎的草书,点画纷披,散而序,评者说它象疏景横斜,苍藤盘结,具有

    黄慎书画流传较多,大多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内。北京故宫藏有多幅,如《漱石捧砚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的《醉眠图》册页;《伏生授经图》轴,扬州博物馆藏的《渔归图》等。

    黄慎的绘画创作在雍正年间时名扬于世,“尺纸容缣,世争宝之”。可见他的作品在当时已有较高的价格,另外黄慎对自己的绘画,常作分类自评,凡最得意者题上诗,次者则识以岁月,再次者只署“瘿瓢”二字。

    3. 黄慎的故事逸闻

    黄慎四上扬州的故事: 黄慎是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擅长人物画,用笔稳健、笔致工整。 在他刚到扬州时,有懂画的人看来他的画劝他:“工笔人物,古人画得好的甚多,人们也看习惯了,你再走这条路子,怎能出人头地呢?不妨走写意人物的路子。”

    黄慎听了,虽心里不太舒服,但觉得有理,便立即回乡,埋头苦练了三年写意画,自觉大有进步,于是二上扬州。果真他的画被大加赞赏。

    不多时,有人提出:“你是画写意的,但你画上的字体还写得过于端正,字和画不相称。”他领会了,又折返闽南练了三年的草书。

    当他带着字画三上扬州时,画名已大增了。一回,一位读书人来买他的画,看后说:“人物造型大胆夸张、落款笔势生动有力,只是画上只有年号,缺少诗词文章,似乎美中不足。”

    黄慎不愧是虚怀若谷的人,他又束装归里,攻研三年诗文,在他四上扬州的时候,已是“诗书画”三绝了。 。

    4. 描写扬州的诗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解闷十二首 杜甫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 广陵秋月对月即事 陈羽 霜落空月上楼,月中歌唱满扬州。

    相看醉舞倡楼,不觉隋家陵树秋。 广陵诗 权德舆 广陵实佳丽,隋季此为京。

    八方称辐辏,五达如砥平。 大旆映空色,加箫发连营。

    层台出重霄,金碧摩颢清。 交驰流水毂,迥按浮云甍。

    青楼旭日映,绿野春风晴。 喷玉光照地,颦蛾价倾城。

    灯前互巧笑,陌上相逢迎。 飘摇翠竹薄,掩映红襦明。

    兰麝远不散,管弦闲自清。 曲士守文墨,达人随性表。

    茫茫竟同尽,冉冉将何营。 且申今日欢,莫务身后名。

    肯学诸儒辈,书窗误一生。 夜看扬州市 王建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忆扬州 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得悉。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宿扬州 李绅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开国大佬 静宁宗神翼帝 扬州春词三首 (一) 广陵寒食天,无雾复无烟。

    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

    莫唤游人住,游人困不眠。 (二) 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

    竹风轻履舄,花露腻衣裳。 谷鸟鸣还艳,山夫到更狂。

    可怜游赏地,炀帝国倾亡。 (三) 江北烟光里,淮南胜事多。

    市廛持烛入,邻里漾船过。 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

    春光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扬州三首 杜牧 (一) 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

    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骏马宜闲出,千金好暗游。

    喧阗醉年少,半脱紫茸裘。 (二) 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

    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 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

    处处皆华表,淮王奈却回。 (三)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风闵歌管清。 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

    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 自是荒淫罪,何妨作帝京。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过扬州 韦庄 当年人未识兵戈,处处青楼夜夜歌。 花发洞中春日永,月明衣上好风多。

    淮王去后无鸡犬,炀帝归来葬绮罗。 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摧折旧官河。

    广陵寒食夜 李中 广陵寒食夜,豪贵足佳期。 紫陌人归后,红楼月上时。

    绮罗春未歇,丝竹韵犹迟。 明日踏青兴,输他轻薄儿。

    扬 州 陈秀民 琼花观里花无比,明月楼头月有光。 华省不时开饮宴,有司排日送官羊。

    银床露冷侵歌扇,罗荐风轻袭舞裳。 遮莫淮南供给重,逢人犹说好维扬。

    维扬怀古 曾 广陵城里昔繁华,炀帝行宫接紫霞。 玉树歌残犹有曲,锦帆归去已无家。

    楼台处处迷芳草,风雨年年怨落花。 最是多情汴堤柳,春来依旧带栖鸦。

    扬州 陈子龙 淮海名都极望遥,江南隐见隔南朝。 青山半映瓜洲树,芳草斜连扬子桥。

    隋苑楼台迷晓雾,吴宫花月送春潮。 汴河尽是新栽柳,依旧东风恨未消。

    广陵怀古 洪 孤坟何处问雷塘?犹忆东巡乐未央。 廿四桥头人影乱,三千殿脚棹歌长。

    流萤不见飞隋苑,杜宇依然叫蜀冈。 全盛江都同一梦,杨花如雪晚茫茫。

    作者:222.90.135.* 2006-10-25 20:56 回复此发言 --------------------------------------------------------------------------------2 关于扬州的诗词 维扬竹枝词 黄慎 (一) 箫声吹彻月 ,羡杀歌儿爱比红。 水阁无人冰簟冷,鸳鸯深入藕花风。

    (二) 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杨春气薰。 自摘园花闲打扮,池边绿映水红裙。

    (三) 院院笙歌送晚春,落红如锦草如茵。 画船飞过衣香远,多少风光属酒人。

    (四) 画檐春暖唤晴鸠,晓起棠梨宿雨收。 闲倚镜奁临水面,拟将时样学苏州。

    扬州(四首选二) 郑燮 (一) 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 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

    雨过隋堤原不湿,风吹红袖欲登仙。 词人久已伤头白,酒暖香温倍悄然。

    (二) 廿四桥边草径荒,新开小港透雷塘。 画楼隐隐烟霞远,铁板铮铮树木凉。

    文字岂能传太守,风流原不碍隋皇。 量今酌古情何限,愿借东风作小狂。

    第二组是所咏名胜现在仍然存在的 炀帝陵 罗隐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雷塘 程梦星 地北割据多历年,隋文混一九有全。 躬行节俭日康阜,生儿独恨不象贤。

    初年平陈责后主,荒亡晚节同流连。 江都何好同梦寐,征辽自说原偶然。

    三千宫娃尽粉黛,牙樯锦缆沿堤牵。 迷楼酣宴方未了,雷陂宿草空芊芊。

    隋家得国本智巧,天意不欲祚久延。 狂魂荡魄出昏乱,英主乃起唐李渊。

    春风杨柳吹线线,秋宵萤火来翩翩。 一 玉匣且泯灭,白头老圃开花田。

    茱萸湾 钱允治 茱萸湾头雨乍晴,广陵城北田方耕。 小艇出港白衣湿,高楼开窗玉腕横。

    细草漠漠天际远,一水漾漾船边清。 客来空举旧时话,岸上垂杨蝉忽鸣。

    幸天宁寺 爱新觉罗.玄烨 空 为洗竹,风过惜残梅。 鸟语当阶树,云行早动雷。

    晨钟接豹尾,僧舍踏芳埃。 更觉清心赏,尘襟笑口开。

    前题 十里清溪曲,丛篁入望深。 暖催梅信早,水落草痕侵。

    俗有鱼为业,园饶笋作林。 民风爱淳朴,不厌一登临。

    寄扬。

    5. 《墨竹图题诗》是一首啥诗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xie 同谢)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此诗已被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收录) [编辑本段]简析 这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

    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

    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

    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编辑本段]诗意 夜晚在衙门书房内听着外面冷雨敲窗、风吹疏竹发出萧萧的声音, [编辑本段]诗意 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 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 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编辑本段]我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吏, 但百姓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都像那窗外的竹声,牵动着我的感情。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他 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一、读书、教书 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祖籍苏州。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 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

    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郑板桥故居 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

    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 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

    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 填词。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

    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

    二十六岁至真州 之江村设熟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

    作<七歌>>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 二、卖画扬州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

    不幸 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

    三十三岁,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 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三十五岁,客于通州。 三十六岁,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

    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 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三、中举人、进士及宦游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

    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 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 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737年,四十五岁, 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

    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 四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

    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四、作吏山东 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

    1743年,五十。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