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诗词四声阴阳

    诗词四声阴阳

    1. 关于阴阳的诗词

    《沁园春·神水华池》

    年代: 宋 作者: 张元干

    神水华池,汞铅凝结,虎龙往来。问子前午后,阳销阴长,自然炉鼎,何用安排。灵宝玄门,烟萝真境,三日庚生兑户开。泥丸透,尽周天火候,平步仙阶。蓬莱。直上瑶台。看海变桑田飞暮埃。念尘劳良苦,流光易度,明珠难得,白骨成堆。位极人臣,功高今古,总蹈危机吞祸胎。争知我,办青鞋布袜,雁荡天台。

    《西江月·牛女情缘道合》

    年代: 宋 作者: 张伯端

    牛女情缘道合,龟蛇类秉天然。蟾乌遇朔合婵娟。二气相资运转。本是乾坤妙用,谁能达此深渊。阳阴否隔却成愆。怎得天长地远。

    2. 描写阴阳的诗句

    关于泰山的诗: 泰山--张岱 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 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

    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盘。 危襟坐舆笋,知怖不知欢。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游泰山 李白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 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 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 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 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 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 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 弃世何悠哉 其二 清晓骑白鹿 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 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 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 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 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 从师方未还 其三 平明登日观 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 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 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 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 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 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 浩荡难追攀 其四 清斋三千日 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 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 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 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 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 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药 高飞向蓬瀛 其五 日观东北倾 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 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 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 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 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 于此炼玉液 其六 朝饮王母池 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 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 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 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 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 飘摇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 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 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 但见五云飞。

    3. 形容阴阳的诗句有哪些

    1、《望岳》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2、《沁园春·神水华池》

    年代: 宋 作者: 张元干

    神水华池,汞铅凝结,虎龙往来。问子前午后,阳销阴长,自然炉鼎,何用安排。灵宝玄门,烟萝真境,三日庚生兑户开。泥丸透,尽周天火候,平步仙阶。蓬莱。直上瑶台。看海变桑田飞暮埃。

    无翻译

    3、《西江月·四序常如转毂》

    年代: 宋 作者: 张抡

    四序常如转毂,百年须待春风。江梅何事向严冬。早有清香浮动。只为六阴极处,一阳已肇黄宫。阴阳迭用事何穷。此是乾坤妙用。

    无翻译

    4、《永遇乐·个个修行》

    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

    个个修行,人人咽纳,谁悟真道。曲径多岐,旁门小法,误了人多少。容成岂是,神仙究竟,采药谩多炉灶。忽一朝,脱却桶底,性根坏倒。争如内观,无为清净,学取本来庄老。匹配阴阳,抽添铅汞,八卦为端表。人生如梦,流年似箭,回首也须闻早。贪迷恋,春花秋月,何时是了。

    无翻译

    5、《阁夜》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

    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

    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4. 诗词中的四声指的是什么

    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汉语语音有声调上的差别。

    不论 在现代还是在古代,汉语语音都有四种声调,称为“四声”。普通话的四声为:第一声,即阴平声,如冰,第二声,即阳平声,如辽,第三声,即上声, 如举,第四声,即去声,如玉。

    古代汉语 的四声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别,平声包括普 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声,上声即第三声, 但是,古代汉语中的一部分上声字,按照 今天的读法已变成了去声字,去声即第四 声,古代汉语中的一小部分去声字,按照 今天的读法已变成了上声字,古代汉语的 人声字读音非常短促,普通话中已经不存 古今字音声调关系表 在这个声调,原来读作人声的字,现在已 变为普通话中的第四声。 四声在词中的运用,经历了很长一段发展时间。

    唐五代的词只分平仄, 而没有四声。词从民间传人文人手中之后,渐渐发展到温庭筠时平仄区分逐渐 严格,到晏殊时渐辨去声,结句最严,到柳永时分上、去声,于人声更加严 谨,到周邦彦时用四声,变化丰富,四声的用法逐渐趋于精密。

    到了南宋,杨 泽民、陈允平等人学习周邦彦词的四声,但是过分拘泥,生出许多弊病。到南 宋末年,张枢、杨缵等人提倡辨五音,分阴阳。

    其实,词调中只有一小部分须严守四声,一般通行的词调,如《贺新 郎》、《水调歌头》等则并不要求。有的词不必整首都区分四声,只有几处仄 声须分上声、去声,如《摸鱼儿》、《齐天乐》、《木兰花慢》等调。

    词中严 守四声的位置并不固定,最多出现在结尾处。晏殊、周邦彦、吴文英等人的 词,都在结句严守四声。

    除结句之外,词中的“拗句”有时也须严守四声。 平、上、去、人四声在具体运用上各不相同,有的有特殊用法,有的则可互相 替代。

    5. 关于诗词格律中的平仄、四声

    “拍”是入声字 所以属仄

    汉语四声是平上去入 其中上去入都是仄

    入声就是发音短促 并带有塞辅音韵尾 比如“拍”字在汉语里读phak 带有-k韵尾

    其他的入声字比如“铁”字读thiet 带-t尾

    普通话没有入声 这是因为普通话的前身是(满清)官话 是受游牧民族影响极大的汉语 所以原来汉语的入声都合并到其他三声里去了 所以普通话是三声四调(阴平、阳平、上、去)而不是原来的四声八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阴阳是按声母的清浊分的 因为汉语的全浊音在普通话里都清化了 所以普通话实际上不分阴阳 只是在平声保留了阴平阳平在音调上的区别

    入声在南方汉语中都保留着 很多地方至今都保留了四声八调的格局 但对于北方人来说想分辨入声 就只有死记硬背了

    毛主席是湖南人 (旧)湘语也是保留入声的 所以毛主席是肯定能分辨出入声 分得清平仄的

    6. 古汉语四声的问题

    现在的汉语也有4声,ā á ǎ à,ā叫阴平,á叫阳平,ǎ叫上(念shǎng)声,à叫入声一)中古声调和上古声调 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就是所谓的四声。

    汉魏以后,由于反切的应用,学者们渐渐意识到汉语的语音构成中有声调这一因素不过把中古汉语声调正确地归为四类,是到了齐、粱的时候才完成的。当时由于四声初发现,了解的人还很少。

    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还问周()什么是四声,就是一个证明。直到陆法言《切韵》一书出来,把比较重要的汉字的声调全部确定之后,四声的知识才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

    中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因为史有明文,而《切韵》一书又为我们提供了完整而确切的资料,所以是十分可靠的。至于上古汉语有没有声调,如果有的话,有几个声调,由于文献不足,比较难以确定。

    自清初以来几百年间学者们有种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上古声调不太固定;有人认为上古声调的类别比中古的要少,比如有平、上、入而无去,或有平、上、去而无入,等等;有人认为上古声调和中古声调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上有差别。

    在这些意见中,我们觉得最后一种意见根据比较充分,因为它和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基本相符。 从《诗经》和《楚辞》的押韵情况看,在中古属于某一声调的字老是在一块儿押韵,而不搀杂中古其它声调字。

    这在那些用韵较多的长诗章里,犹为明显。比如有连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调的: 《诗经.公刘.一章》押:康疆仓粮囊光张扬行 《诗经.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户下鼠户子处 《楚辞.九辨》押:带介慨迈秽败昧 《诗经.(bì)宫.九章》押:柏度尺(xì)硕奕作若 第一例全押中古平声,第二例全押中古上声,第三例全押中古去声,第四例全押中古入声。

    上古声调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类押韵现象。另外,《诗经》里有些诗每章一韵,而一韵一个声调。

    比如《召南.(biào)有梅》: 一章押:七吉(入声) 二章押:三今(平声) 三章押:(jì)谓(去声) 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 至于每个声调里的字上古和中古有个别的不同,也可以从《诗经》的押韵里得到证明。

    比如“庆”字中古在去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七次全部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在上古属于平声一类;“享”字中古在上声一类,可是在《诗经》押韵里它出现六次,全都和平声字相押,说明它在上古也属于平声一类;等等。 可见从上古韵文的押韵情况来看,说上古和中古一样,也有四个声调,只是在个别字的归类上与中古有所不同,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二)从中古的四声到现代汉语的四声 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调,现代汉语分化成两个调,即阴平和阳平。这种分化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

    凡中古的清声母平声字,现代多读阴平,即第一声,比如“公”中古声母是g,现代读gōng,“多”中古声母是d,现代读duō,凡中古次浊声母(指m,n,ng,l等声母)和全浊声母平声字,现代读阳平,即第二声,比如“明”中古声母是m,现代读míng,“驼”中古声声母是d,现代读tuó。 平声分化成阴阳两调在现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说明这一音变的发生一定不会太晚。

    日本和尚安然在他所著的《悉(tán)藏》(公元880年)一书里曾经提到日本所借的汉字音平声读起来“有轻有重”,显然那时平声已有分化为阴阳两调的方言。和安然差不多同时的段安节(公元894-898)在他的《乐府杂录》一书里有“平声羽,上声角,去声宫,入声商,上平声调为zǐ”的说法。

    段安节把平声分为“平声”和“上平声调”,又拿它们分配于不同的乐调,也说明当时他的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两调。 宋代也有关于平声分化的记录。

    比如南宋的张炎,在他的《词源》一书中,谈到他父亲填词十分讲究音律的时候,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他父亲作《惜春花早起》一词,其中有一句是“琐窗深”,唱起来声音不和谐,把“深”字改为“幽”字仍然不和谐,又把“幽”字改为“明”字,这才觉得和谐了。

    “深”、“幽”、两个字都是阴平调,“明”字是阳平调。“深”、“幽”不和谐,而“明”和谐,显然是因为声调不同的原故。

    可见在张炎那时的话里,平声也是两个调。 《中原音韵》是第一部把平声字分为阴阳两调的韵书。

    阴阳的名称就事周德清创造的。他的这种做法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平分阴阳在他那个时候的方言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

    浊上变去 中古的上声字,凡事属于全浊声母的,在现代汉语里都变成去声。比如“杜”和“赌”中古都是上声字,可是“杜”的声母是浊音d",现代就变成了去声。

    而“赌”的声母是清音d,现代就没有变,仍然读上声。 浊上变去开始的也很早,到了唐代末年,已经不止一个方言有这种现象。

    那时,有个李涪在他所作的《刊误》一书中,批评《切韵》把一些去声字错误地归为上声字。他举了很多他读着是去声而《切韵》归入上声的例子,比如“舅、辨、皓”等等。

    而这些字正好都是全浊声母的字,比如“舅”的声母是d",“辨”的声母是b",“皓”的声母是h",等等。可见在李涪那时的语言里,浊上都已经变成去声。

    他因为不了解《切韵》的语音是古音,他的语音是。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