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

    1. 诗词读写丛话 精是什么意思

    汉字:精

    拼音:jīng

    笔画:14画

    部首:米

    结构:左右

    造字法:形声

    五笔:ogeg

    释义

    ①提炼或挑选出的优质的东西(跟"粗"相对):精华 、精米、精盐。

    ②提炼或提纯出来的:酒精、味精。

    ③完美的;最好的:精良 、精品 、少而精。

    ④细致;严密:~确 ~通

    ⑤对某种技术掌握得很熟练:~熟 ~通

    ⑥精力;精神:~疲力竭 聚~会神

    ⑦神话传说中的妖怪:妖~ 修炼成~

    ⑧十分:非常:~湿 ~瘦

    ⑨聪明;机灵:~明 ~干

    ⑩ 雄性动物体内的生殖物质:~子~液

    【组词】精彩 精读 精灵 精美 精密 精心 香精 精雕细刻 精耕细作 精益求精 博大精深 妖精 精细

    【解词】精神:①指认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②宗旨;主要的意义。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成语】精美绝伦 精益求精,精打细算,精诚所至,精疲力竭,精耕细作

    2. 柳永蝶恋花 拼音注释,停顿

    dié liàn huā 蝶 恋 花 liǔ yǒng 柳 永 zhù yǐ wēi lóu fēng xì xì 伫 倚 危 楼 风 细 细, wàng jí chūn chóu 望 极 春 愁, àn àn shēng tiān jì 黯 黯 生 天 际。

    cǎo sè yān guāng cán zhào lǐ 草 色 烟 光 残 照 里, wú yán shúi hùi píng lán yì 无 言 谁 会 凭 阑 意。 nǐ bǎ shū kuáng tú yí zuì 拟 把 疏 狂 图 一 醉, duì jiǔ dāng gē 对 酒 当 歌, qiáng lè huán wú wèi 强 乐 还 无 味。

    Yī dài jiàn kuān zhōng bù huǐ 衣 带 渐 宽 终 不 悔, wèi yī xiāo de rén qiáo cuì 为 伊 消 得 人 憔 悴。 [注释]: 我久久的站立在高楼上,和风细细的吹,满目都是春愁景象,在无边无际的天边黯黯地升起。

    碧绿色的青草,迷蒙的烟雾掩映在夕阳的余晖里,我默默无言,谁能知道我倚栏杆时心里想着是什么。 本想就这样疏放狂纵地一醉方休,但伊人不在,就算对着美酒纵情高歌,勉强做乐反而觉得没有趣味。

    因为想念心中的伊人,人越来越消瘦,衣带渐渐觉得宽松了,可是我始终不感到后悔,心中的伊人,值得我为她消瘦憔悴 。

    3. 红楼梦里香菱作的第三首诗怎么赏析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 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香菱的成功,一方面 说明了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小说四十九回写众人看了她第三首诗所说的"无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如此,香菱住在大观园里更为名正言顺,她做副册第一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精华欲掩料应难:月光璀璨,即使想要遮掩也掩盖不了。

    精华:月亮的光华;掩:掩盖、掩藏;料应难:想必是不可能的。 影自娟娟魄自寒:月亮的外表看起来是那么美丽优雅,但是实质上却孤单冷清,不胜其寒。

    影:指月亮的外表;娟娟:美好的样子;魄:指月亮的本质和内在;寒:孤寂、无助等感觉。 一片砧敲千里白:在一泻千里的月光下,捣衣声不绝于耳。

    砧,捶衣时垫在下面的石头;千里白:指月光一泻千里。 半轮鸡唱五更残:月半残,鸡鸣早,五更将尽,已是黎明。

    半轮:指黎明时月影残淡;五更,相当于凌晨四至六时;残:将尽。 绿蓑江上秋闻笛:泛舟江上的旅人,在秋月的照映下听到笛声,想起了故乡。

    绿蓑:渔翁,泛指江上的人;秋闻笛,可理解为秋夜月下闻笛。 笛声凄清、高远,能引发人们对故乡以及远方亲友的思念。

    红袖楼头夜倚栏:女子在楼上倚栏望月 红袖:代指女子;“楼头夜倚栏”:在楼头倚栏望月。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嫦娥看到人间的悲欢离合,也不禁自问,“为什么不能使得人们团团圆圆,永不分离呢?”。

    4. 香菱学诗的词句解析,急

    刘品毅论香菱诗咏月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香菱的第三首诗,用的仍然是七言律诗平起第一式(“一”、“白”、“笛”、“博”、“得”诸字皆为入声字,“倚”上声。惟“圆”是下平一先韵,不是上平十四寒韵)。

    不但形式完美,而且诗中有“我”,情景交融,清新巧妙,意趣横生,博得众人齐声赞赏。 下面,我们试用靳极苍老先生创建的以“三体会”(体会作者、体会作品、体会形象)、“三解释”(解释字词的基本意义、使用意义、特殊意义)、“四分析”(分析作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突出主题)为主体的注释学原理,对香菱的这首成名之作予以解释分析。

    精华欲掩料应难——精华,本义指事物中的最好部分。“众阴之精,月也”(王充《论衡·顺鼓》),此处即代指月亮。

    《汉书·李寻传》“月者,众阴之长……妃后、大臣、诸侯之象也”,亦女性之象也。曹雪芹之所以借黛玉之口命香菱咏月,乃其借以吟咏女性也,亦香菱所以自况也。

    “精华欲掩料应难”是一个缺省主语的倒装句,其逻辑意义的语序应为“欲掩精华料应难”,意思是想要遮掩月亮,料想应该是很难的,其象征意义是对男性压迫女性的质疑。于此等细微处,也体现了《红楼梦》之宗旨。

    就香菱而言,是不甘命运捉弄之意。她本来出身高贵,“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岂甘居下游?其苦心学诗,正体现了她高贵的精神追求。

    影自娟娟魄自寒——为什么想要遮掩月亮,料想应该是很难的呢?因为月亮清光辉映的本质,是那样的自然天成;月亮皎洁美好的形象,是那样的自在天然。两个“自”字,是强调月亮的主体自我意志。

    影,指形象,如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又,倩影、背影等皆此意。娟娟,本义指婵娟的好姿态,引申为美好貌,如杜甫《狂夫》有“风含翠筱娟娟净”句。

    魄,本义指月体黑暗处。《尔雅》“魄,间也”,郝懿行义疏“月之空缺,阴映蔽光,谓之为魄”,张衡《灵宪》曰“月者,阴精之宗,积成为兽,象兔形”,所谓“玉兔”,即月体黑暗处的形状。

    又,日之精谓魂,月之精谓魄,故月魄者,月之本质也。寒,本义为冻,是冷之极也,喻指阴气。

    此处指阴气凝结为寒, 体现月亮清光辉映的本质。 一片砧敲千里白——一片明月初升,照耀千里,也照耀着敲砧洗衣的女人们。

    此句是化用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而艺术性更高。似乎明月临空照耀,乃是女人们敲砧呼唤而出。

    这是月亮未被遮掩的团圆之时,这是女人们快乐地为丈夫孩子洗衣劳作之景。 半轮鸡唱五更残——可惜鸡叫五更拂晓之时,月亮到底还是被遮掩了,只残留半轮。

    绿蓑江上秋闻笛——秋雨潇潇秋夜寒,人在旅途江上飘。一轮明月浑不见,夜不成寐笛声高。

    那穿着绿蓑衣的行人啊,念团圆,魂欲销。这是月亮完全被遮掩之时,这是人间离愁最悲凉之景。

    绿蓑,亦可直接指代行人,如下文“红袖”之代指年青的女子。 红袖楼头夜倚栏——男人远行了,女人孤独了。

    睹物思人,空楼难耐。夜倚栏杆,举头望月。

    有月?无月?满月?缺月?但愿一见团圆月! 博得嫦蛾应借问——见月之盈亏关乎人间悲欢离合,想月中仙子应借问-- 缘何不使永团圆——此语双关,即问是什么原因不让月亮天天圆满?又暗示人间骨肉为何常分离? 通过上面的分析解释,我们看到,香菱的第三首咏月诗,从一个判断句“精华欲掩料应难”“判月”开始,在以“影自娟娟魄自寒”“释月”之后,中间层层递进,写了“满月”之景、“残月”之时、“无月”之悲、“盼月”之苦,最后以“问月”作结,提出了一个既是童心未泯、又是大悲大悯的疑问--为什么月亮不能天天圆呢?所以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所谓“新”,即前人没有此等写法,这可以从邓国光等编的《中国历代咏月诗词全集》所收1354人的3661首咏月诗得到证明。

    所谓“巧”,即“判月”-- “释月”-- “满月”--“残月”--“无月”--“盼月”--“问月”布局之巧。所谓“有意趣”,如“一片砧敲千里白”的艺术表现力、“缘何不使永团圆”的双关语义,均意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 “《红楼梦》写香菱学诗,进步相当快,这是小说,适应读者的趣味和耐心,不好拖拖拉拉;移到现实,至少就常人说,就不能这样快。原因之一是,提高要以由读和思来的逐渐积累为资本,这时间越长越好”(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

    5.浅谈香菱的咏月诗(田秋英) 从诗词来看,《红楼梦》里的诗有其独特之处。不仅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各式各样,而且能与吟咏者的气质、生活态度、所咏之物相暗合,使之适合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特点,具有鲜明的个性化,一看便知出自谁人之手。

    第四十八回中,“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写香菱学诗,是曹雪芹别具一格的艺术创新。他借具有独特身份和处境的香菱之口,把自己论诗、写诗的体会故事化,描写了初学写诗者在不同阶段中的写作真貌,更流露了作者对香菱的满腔同情。

    因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