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归纳中国诗词美的特质

    1. 结合几首古诗谈谈中国古诗之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古诗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之美。

    翻阅古诗名篇佳作,我们可以随处感受诗中蕴含的德操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心态之美。“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淑伦《塞上曲》),直抒报国之志;“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表明清廉之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曲叙兄弟之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婉述朋友之谊;“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蕴含人生之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表露悠然自得的心态……中国古诗之美,其次体现在形式之美。

    中国古诗以中华特有的文字韵律,在世界诗坛上独领风骚,以诗人独具的品德才情,在文学殿堂里匠心独运。“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这是比喻之妙;“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这是比拟之巧;“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此乃对双关之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此乃对仗之工;“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此为炼字之效……阅读中国古诗,我们可以欣赏随处可见的无限风光,可以拾取美丽圆润的颗颗珍珠。

    如春花之灿烂,似秋叶之静美。

    2. 中国文学的特质是什么

    除了因为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而形成的中国文学的稳定性、统一性等特征之外,中国古代文学运动由于自己的语言特点以及中国哲学、伦理的影响形成了一些与外国文学,特别是与西方文学不太相同的特征。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末,汉语言和作为汉语符号的汉字则有更为明显、更为独特的表现能力。

    中国文学之所以具有今天这个特色,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密切相关。 汉语言文字有几个基本特点:①以表意文字为主。

    在表音和表意这两大文字体系中,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体系。一般地说来,每种文字初始都是象形的,属表意文字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许多民族的文字已经表音化,而汉字则至今仍大体保持着表意文字体系的基本特点。从汉字的构成方式即“六书”来看,除“假借”、“转注”、“形声”这三种方式里有一些表音的成分之外,“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方式都是表意性的。

    ②单文独义。汉字是方块形的,除少数联绵词外,每个字都有独立的意义,都可进行形与义的灵活的组合。

    ③一字一音。汉字是音节文字,而不是音素文字。

    汉字从形式上可以划分的最小语言单位就是音节,所以一个汉字也就是一个音节。④单音词丰富。

    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词,尤其在古汉语中是这样。汉字是一字一音,因此所谓单音词就意味着单字即词;那么,词义、字形、音节就成为一个灵活的组织了。

    ⑤区别“四声”。“四声”是汉语的四种声调,古代分平、上、去、入,现代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四声”是汉语独有的用声调来区别不同的字词及其含义的方式。⑥言文分离。

    汉语言文字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即被称为“文言的纯粹的书面语”,同日常生活交际所用的语言相去甚远。这就是说,操汉语的人,要读懂“文言”,除了识字以外,还要进行专门的训练。

    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白话文”的出现才告基本结束。 以上六个方面的特点,对于中国文学形成和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作用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容易引起具体意象。

    汉字具有表意性特征,它自身的排列有时就可以引起某种具体的“意象”。在中国文学发展中还受到过自觉的利用,如赋和骈文,就大量地运用同形旁的字,这虽不无堆砌之病,但也可以从中看出,中国文字的象征表意特征构成了文学中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这种现象在其他作品中也有所表现,大赋不过是其极端的、集中的表现而已。 二、由于汉字一般地说是单文独义,一字一音,中国诗歌的音节变化便有一整套独特的规律,且在外观上造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

    中国的古代诗歌,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精严的格律诗。 三、汉语有四声,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虽也有四声搭配谐和的例子,但还是处于不自觉的状态。

    魏晋南北朝以后,诗人们自觉利用汉语言的特殊性,注意字声安排“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于是近体诗(五言律、绝,七言律、绝)、词、散曲等诗歌体裁便应运而生,并统领诗坛达千年之久。

    这些诗歌体裁充分利用四声变化,造成了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四、文言这种特殊的书面语言,能够与日常用语长期分离而保持官方语言的地位,这本身就是语言史上的一大奇观。

    这一特殊现象影响到文学,就发生了文学在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虽说世界各民族文学也有双轨运行的现象,但内容与形式皆发生巨大的差异的,不能不首推中国文学。

    比较一下宋元以来的古白话小说同文言散文就可以看出这两种文学的区别。 文学不等于文字学,语言文字提供的条件只构成文学的部分的美学特征。

    一个民族的文学是包含着该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心理素质、民情风俗及由此决定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在内的一整套价值系统。因此,中国文学之所以为中国文学,除了因为汉文字语言具有自己的特征以外,还因为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念体系。

    这种观念体系受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所支配,其思想渊源无疑地应该上溯到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以这种儒家学派为主体、为骨骼,中华民族塑造了自己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

    考察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如果把握住正统观念的形成发展线索,就可以思过其半。文学的正统观念是从荀子开始确定的,他强调了圣人的地位:“圣人也者,道之管也。

    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荀子?儒效》)这就给文学批评史上的“原道、征圣、宗经”奠定了基础。

    随着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接受,儒家思想就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正统观念,并进一步在文学批评中得到确定。“原道、征圣、宗经”,在刘勰的著作里被分为三篇,实质只有一个:以儒家正统思想为文学的指导思想,道是圣人之道,经是圣人之言。

    儒家正统思想对文学正统观念的支配经过韩愈到宋明理学、心学之后,其风愈演愈烈。作为“圣人”的孔子和“亚圣”孟子,他们所代表。

    3.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意境之美的文章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 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 所谓意境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一种美的形态,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 意境美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多方面的。 本人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将从古典诗词中人物之形象、事物之传神及用词之精妙,来浅谈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之美的认识。

    李白、孟浩然、韦应物等 人为代表创作的山水诗,用自然清新、明艳清丽的语言描物写景,抒情表意,创作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澄明性灵境界。如李白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 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 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等。

    事 实上,意境的创造决不仅限于此,意境美是一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 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地说明了诗人追求意境的构思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艰苦的探索,若加工不足则失之 浅露,加工太过则失之雕琢。最高境界是一种不露痕迹的美,正如古代的绘画一样,所传达的是意境中的神韵之美。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 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字字平淡无奇而境界自出,其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其妙处正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的美在神而不在 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这意境不仅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的人又是如此悠然自乐,尘 虑皆空,真令人流连忘返。

    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诗歌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是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它从立意命题,内容形式上尽善尽美,追求个性与共性并重,微观与宏观统一,主体与客体交融,是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

    总 的说来,意境是诗人和艺术家直觉和理解、情感和思维、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融,共处于兴奋状态下所获得的既能恰当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心意,又能巧妙地使之生发 延展的知觉表象,它只须抓住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自然特征,便能以一种洗练,含蓄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情感上的影响,使景物的特点和人的情怀自然地结合起 来,从而才能普遍引起人的喜悦或为之动容的情感,也就是美感。

    4. 中华诗词之美的题

    1、南宋末年出现诗化的词。 (2.00分)

    2、小词虽然是写美女跟爱情,但美女的簪花、照镜、描眉都有丰富的意蕴。 (2.00分)

    3、新兴事物与旧体格律诗两者绝对是格格不入的。 (2.00分)

    4、张惠言认为,小词的妙处,其实就在于它有一种超乎外表语言文字所写的情事以外的意思。 (2.00分)

    5、张惠言认为词可以表达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2.00分)

    6、孔子讲诗的传统是能在诗里得到丰富的联想,不必与诗的本意完全一致。 (2.00分)

    7、杜甫《自京窜自凤翔喜达行在所》中的“行在”是指皇帝行宫所在。 (2.00分)

    8、张惠言对词的审美特质的解说是“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 (2.00分)

    9、旧诗是指古体诗。 (2.00分)

    10、菡萏在古诗词里是指兰花 (2.00分)

    11、冯延巳表现的不是官能的感觉,不是感情的感受,而是一种感情的意境。 (2.00分)

    12、苏东坡《满庭芳》既体现了诗的美感有体现了词的美感, (2.00分)

    13、后主李煜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是有意为之。 (2.00分)

    14、《人间词话》开创了词学之先河。 (2.00分)

    15、中国的文化发展得早,所以没有长篇的史诗。 (2.00分)

    16、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羲和是太阳神的名字。 (2.00分)

    17、温庭筠的14首《菩萨蛮》是一个系列,前后联系 (2.00分)

    18、宴乐,又称作燕乐,是中国隋、唐至明朝的宫廷中饮宴时,提供用于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 (2.00分)

    19、《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描写了春秋季节的变化。 (2.00分)

    20、“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出自张惠言《词论》。 (2.00分)

    5. 什么古诗中写出了山川之美的语句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参考资料:引自毛泽东的《沁元春 雪》 祖国赞美诗 捧起一把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掬起一朵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翻开发黄的《四库全书》,我说,这是我的祖国;弹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我说,这是我的祖国。

    啊,祖国!我是在圆明园里,认识了您的屈辱、您的悲愤;我是在八达岭上,认识了您的磅礴、您的巍峨;我是在大漠草原,认识了您的宽广、您的辽阔;我是在驿道古渡,认识了您的悠久,您的坎坷。 面对荆棘林莽、重峦叠嶂、泥淖沼泽,有无数忠贞的儿女,不怕洒尽热血,抛却头颅,尸裹马革!直到53年前那个金秋十月,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一位巨人的宣言,使一个古老民族傲然屹立,纵情欢乐。

    啊!祖国,我的祖国!你是大树,我是树叶,一片叶子便是一片春色;祖国!您是土壤,我是禾苗,输出您全部血液为了我的收获;祖国!您是长江,我是小河,我愿用涓涓细流壮您浩荡的行色;祖国!您是太阳,我是云朵,终生守护您的辉煌、您的灿烂、您的圣洁;祖国!今天,我们又一次庆祝您的生日,看到您新的振兴、新的开拓! 古老的文明,镌刻在残矛断戟上,勇敢与忠贞、高风与亮节浸沉在历史的每一页,而这一切,早已成为融在我心中恒的情结。 苦,为了您!甜,为了您;生,为了您;死,为了您!您的忧虑便是我们的忧虑,您的欢乐便是我们的欢乐! 啊!祖国!我的祖国!您是希望,您是信念,您是我们一切拼搏、进取的依托。

    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揭开历史崭新的一页。 祖国,您在新世纪太阳的照耀下,一定会更加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6. 请谈谈中国古诗的意向美

    你问的应该是意象美。

    意与象本来是两个概念,但二者并非简单的组合,它们最早出现于《周易》中,而把二者熔铸在一起的则是刘勰。他认为“意”指心意,“象”指物象,二者是心与物、情与景的融合体。

    明胡应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评鲍照诗时说:“意象才调,自流畅也。”

    随着时代的发展,意象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余光中说:“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

    但不管怎样,意象是经过历史的发展而沉淀下来的,是作者为了表达一定的意念情感需要而选取的能够引起某种联想的具体物象的语言艺术形象。

    7. 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意境之美的文章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

    ? 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 所谓意境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一种美的形态,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

    意境美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多方面的。 本人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将从古典诗词中人物之形象、事物之传神及用词之精妙,来浅谈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之美的认识。

    李白、孟浩然、韦应物等 人为代表创作的山水诗,用自然清新、明艳清丽的语言描物写景,抒情表意,创作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澄明性灵境界。如李白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 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 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等。

    事 实上,意境的创造决不仅限于此,意境美是一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 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地说明了诗人追求意境的构思过程。

    它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艰苦的探索,若加工不足则失之 浅露,加工太过则失之雕琢。最高境界是一种不露痕迹的美,正如古代的绘画一样,所传达的是意境中的神韵之美。

    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 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字字平淡无奇而境界自出,其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其妙处正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的美在神而不在 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这意境不仅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的人又是如此悠然自乐,尘 虑皆空,真令人流连忘返。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诗歌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是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它从立意命题,内容形式上尽善尽美,追求个性与共性并重,微观与宏观统一,主体与客体交融,是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

    总 的说来,意境是诗人和艺术家直觉和理解、情感和思维、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融,共处于兴奋状态下所获得的既能恰当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心意,又能巧妙地使之生发 延展的知觉表象,它只须抓住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自然特征,便能以一种洗练,含蓄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情感上的影响,使景物的特点和人的情怀自然地结合起 来,从而才能普遍引起人的喜悦或为之动容的情感,也就是美感。

    8. 举例说明中国古诗与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李白的《静夜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却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熊秉明《静夜诗变调之四》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明明月/低头思故思故思故乡/ 床前光/地上霜/望明月/思故乡/月光/是霜/望月/思乡/月/霜/望/乡/ 古文的诗亦表达诗人的情怀抱负,现在的诗亦在抒情,可表达不同!现代诗比较多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后者比李白的诗丰富饱满了思想内涵!节奏轻快! 李白的读懂要了解他文化、社会背景! 李白的意思是网上找的,其他的自己写的,你看是否合适。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