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中的有关写作的
1. 半命题作文 诗词歌赋中的
我从诗歌里看到了成长从小,我就爱朗诵诗歌。
朗诵的时候手里从来都不拿书,还站在浴池前的凳子上,学着诗人一般摇头晃脑地说着:“飞流直下三千,疑是银河落九天。”每当这时,我都有种前所未有的极大的满足感,仿佛那是我写的一般,让我充满自信,我的自信,从那时开始。
还记得,二年级时的一次考试,我考得很差,老师批评,父母打骂,自己也垂头丧气,十分气馁。但当我回到我的房间,翻起那本《唐诗三百首》时,我所有的笑容都再次回到了我的脸上。
因为我看到了一句话:“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啊,有时命运就爱捉弄人。
或许,我下一次就可以考出比以前更好的成绩。诗歌,传给了我面对困难时毫不畏惧的勇气。
“天生我才必,千金散尽复还来。”漫步在李白的诗歌中,读到的是“一夫当开,万夫莫开”的气势,悟到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看到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伤。
诗歌,赋予了我无尽的情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漫步在林黛玉的诗歌里,读到的是“口齿噙香对月吟”的凄美,悟到的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绝望看到的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愁怨。
诗歌以无言的形式告诉了我自己有多么幸福。诗,是在这尘埃中绽放的美丽的花。
诗,伴我走过了十二个春秋,它伴随着我成长。
2. 有关诗词歌赋的资料
■【词曲诗赋联 相关知识】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
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那么,何为赋呢?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
《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
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
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
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
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
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
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6 ■【词曲诗赋联 相关知识】 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索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并被采入乐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文人五言诗始于何时,前人的看法颇不一致。
旧传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实际上不可靠。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诗当为东汉班固的《咏史》∶ 咏史 三王德弥薄。
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
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
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
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
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
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
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
不如一缇萦。 钟嵘《诗品》说他「质木无文」,这说明文人初学五言诗体,技巧还很不熟练. 继作者有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和赵壹《疾邪歌》等,表现技巧日趋成熟。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古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辞之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灵活细致地书行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后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
诗歌并不例外。如所周知,诗是一种可以歌咏的 韵文。
诗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起源于劳动。它是为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的。
最初的诗 歌,是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旧诗起初也是如此。
在文学史上,一般提到旧诗,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
大家不 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至于新诗,即白话文的自由诗,不在旧诗之列,也不要误会它是 近体诗。
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们由齐、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
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
律诗和绝句是近体。
3. 半命题作文 古诗中的
1、啊,其实我惯用的是把诗词分成几个词联用,如温庭筠【瑶瑟怨】“碧天如水夜云轻”一句。
就可以写成:“碧天如水,长空澄碧,是梦是幻,夜月飘忽不定的进了我的眼,融入我的心。” 简单来说,就是扩句、扩句。
不过要是你想要引用的话,就可以在排比和反复的基础上改一改句式。如:那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琵琶声?(出自琵琶行) 还是“道一声好去”的无奈之声?(出自一首元曲,记不清楚) 抑或,是“萧萧班马鸣”的广袤?(出自李白 送友人) 又是“不用清歌也泪垂”的无声?(出自什么记不得了,反正是宋词。)
还可以加以更多的变化,但是这样必须是相近的事物,有点难想呃。我是初一学生的水平,如果你是高中生甚至大学生的话,那应该了解的更多,只要自行带入就可以了另,文章要古意的话,只要尽量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古风就可以,不一定非要引用啊。
咱追求的较高境界,就像E大的【盛唐夜唱】,没有一句是完全引用的,但句句都引经据典,都是有典故的!如果可以用到这个地步,你就强大了~2、古诗中的花-范文 古诗中蕴涵着的花 “古诗”,虽只有两个字,却包含着无限的情怀,无尽的美景……其实,你要是仔细寻找,还会发现,古诗中还蕴藏着一片大自然! 要说花,就必须得说说花王——牡丹。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那句“天下真花独牡丹”更是证明了牡丹百花之王的地位。
唐朝,牡丹更是王室中的“宠儿”,刘禹锡就曾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瞧,小小一朵牡丹花开花时节竟能震动京城。
牡丹的雍容华贵,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贵妇,古时的美人杨贵妃就最喜欢北平稀有的绿牡丹,怪不得唐朝的罗隐在《牡丹花》中写到: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与牡丹相比,桃花就像一位小家碧玉。
虽羞答答的却有股清秀非凡的感觉直逼而来。桃花妹妹可真爱美,浓妆艳抹打扮得花技招展,艳而不妖,恰到好处。
我现在终于明白什么叫“每对春风竞吐芳,胭脂颜色更浓妆。”桃花色彩缤纷,红似火,粉似霞,也有素面美人,白似雪……每种桃花都让人爱不释手,真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
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从古至今就是诗人名士所赞诵的对象。荷花凭借婷婷玉立的姿色,心旷神怡的芳香,吸引着无数人,荷花,哦不,就是花蕊,含苞欲放的花骨儿躲在茂密的荷叶中,可那尖尖的头儿藏不住,就成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像水一样清嫩的荷叶就如一池无暇的翡翠,绿得沉迷,绿得心醉。绿叶陪红荷,好一幅“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那楚楚动人的花瓣,新雨后梨花带雨的脸蛋,婀娜多姿的身材,亭亭玉立的气质,无不在诉说“出污泥而不染, 清涟而不妖。”岁寒三友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
先说梅吧!《梅花》中立在墙角迎着严寒盛开的梅花,有股高洁坚强的意志。《墨梅》中只愿留下清香的梅花,抒发了梅与世无争的高尚品德。
《红楼梦》中“千红万紫,终让梅花夺魁”的诗句,同样写出了梅花与世无争的品德,却隐约流露出一种自有专长的傲慢。有些梅花却平白无故地遭受百花的嫉妒,就似“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喔,这朵梅花却又是这样的傲骨,这样的无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再说说竹!民以食为天,可大诗人苏轼却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听,多有趣,吃饭时可以不要吃肉,可居住时却不能没有竹子。《竹石》中写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把竹子不畏风雨,不怕困难的顽强品质,描绘得淋漓尽致。
古诗是一个放大镜,帮助我们仔细寻找大自然中的美。古诗奇就奇在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不平凡的情操;妙就妙在能借用普通的事物,抒发出不平凡的感情;美就美在使人意犹未尽,回味悠长! 3、印象中,李白是一个有些孩子气的人,很感性,很率真,也很随意。
快乐了就大声呼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很是洒脱无羁,甚至有些自视清高,“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好一个寻常人,遇到不如意甩手就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1300年前的李白就是这么一个豪放、刚烈、自由、充满了真性情的人,读他的诗,酣畅淋漓,超然于世,真有一种“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感觉!才华横溢的李白,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良好的家庭条件和开放的盛唐,使他萌发了想游历名山大川、走边天下的心愿,于是他不为声名所累,浪迹天涯,吟诗作赋,行的惊天动地,写的名震山川,千古流芳。
李白衣袂飘飘,执酒临风。他呼吸着青山绿水的芬芳,亲吻着广阔无垠的大地,感受着超然物外的恬静,他的选择是对的,因为只有自由的天地能容下这位不受束缚、身有傲骨的旷世奇人。
酒是李白的最爱。他始终沉浸在酒中、梦中,当酒麻痹了他的精神、情至渐浓时,他的梦也就开始了,“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已经全部融入了李白的生命里,也融进了他的诗词歌赋里。
在他写的一千五百多首诗文中,提到“酒”的就多达一百七十多首,可谓是酒气熏天,醇香四溢,酒和文字成为“诗仙”寻常生活的重要组。
4. 关于中国节日的诗词歌赋创作
人约黄昏后,还应说着远行人。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兰桡桂棹泛天香。钱唐永昌 崔日用 洛阳桴鼓今不鸣,总把新桃换旧符,银汉无声转玉盘。
忠贞如不替,东南见月几回圆,抱膝灯前影伴身,无复鸡人报晓筹,风义永流芳,三闾应安详,春来花鸟若为情,花市灯如昼?《中秋月》 --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生此夜不长好。
雷惊天地龙蛇蛰。昨风一吹无人会,投米粽,香罗叠雪轻,忽依高阁堕檐前,曲江池畔杏园边,野田荒冢只生愁,楚地亦神伤。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借问酒家何处有。
西北望乡何处是。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曲糵且传觞。
冬至冰霜俱怨别,端午被恩荣; 我年已强壮。今年八月十五夜。
《十五夜望月》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他生未卜此生休。飞舟遏浪,朝野咸推重太平,今朝岁起东。
除夜 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寒食东风御柳斜。南都从事莫羞贫,玉蟾清冷桂花孤,月与灯依旧,坐看牵牛织女星。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目穷淮海满如银,此夕羁人独向隅,路上行人欲断魂,桂枝撑损向西轮,日丽风和此际,残月冷穹苍,起向长桥见月圆;月上柳稍头。自天题处湿,约明月之浮槎。
意内称长短,归来呼酒更重看,不知秋思落谁家,整行装,不及卢家有莫愁。贤愚千载知谁是,贻厥后昆芳。
《十五夜抵建宁》 --徐渭城西日暮泊行船,晓窗分与读书灯。浊浪滔滔东去。
想得家中夜深坐,士甘焚死不公候,兴味萧然似野僧;待到重阳日,又将憔悴见春风,群公共保昌。 端午日赐衣 杜甫 宫衣亦有名,挥桨揎臂吼声狂。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水调歌头 端午 暮色掩行迹。 桑野就耕父,满眼蓬蒿共一丘。
羁客赋骚体。当轩知槿茂; 田家占气候。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颠沛流离往昔。
细葛含风软。空闻虎旅传宵柝,冷露无声湿桂花。
拜华星之坠几。渐上远烟浮草际。
此日六军同驻马。端午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忧患著文章;绿树村边合,年深缕积长,风急轻帆燕一行,万道虹光育蚌珍。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昨日邻家乞新火,对月题诗有几人,呼芳樽于绿净,怀石自沉江,向水觉芦香,时清日复长,春风送暖入屠苏,无禄尚忧农。
事古人留迹,当暑著来清。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千门万户曈曈日, 把酒话桑麻,咽咽寒螀鸣露草?牧童遥指杏花村,轻罗小扇扑流萤。《中秋月》 --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当时七夕笑牵牛,轻烟散入五侯家,荷锄随牧童。
岁月如梭逝。未必素娥无怅恨,还来就菊花;日暮汉宫传蜡烛,邀我至田家,青山郭外斜。
愁到晓鸡声绝后,万里相思一夜中。 中秋思乡 漂泊离乡数十载 今夜辗转最难眠 未知村旁青柳池 是否有月寄相思 除夕寄我思 古时花灯今已无 唯有元宵依旧甜 除去昨日相思泪 喜得湾儿梦里回 子于何地开天问 斯世几回离国门 云梦如留马行处 鱼梁必赋玉招魂 圣朝无事多来往 佳旅相情少去存 漫道龙舟达故意 同闻山水悼王孙《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
卷帘推户寂无人,共说此年丰。 田家元日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
盐梅已佐鼎。亿兆同归寿。
开轩面场圃。堂前月色愈清好。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文天祥待月举杯。大夫吟唱何处。
今年元夜时,湓浦沙头水馆前。如何四纪为天子。
《舟次中秋》 --张煌言淡荡秋光客路长,窗下咿哑唯楚老。天阶夜色凉如水。
今夜月明人尽望。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泪湿春衫袖;不见去年人。
人乞祭余骄妾妇,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明月易低人易散。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天上若无修月户,今夜清光似往年,雨足郊原草木柔,终身荷圣情。
清明 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月明圆峤人千里。
击鼍鼓,云梦沉浮辗转。
5. 有关诗词歌赋中的赋
赋 《苦笋赋》,黄庭坚书,行楷。
简介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
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
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的来源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
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
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
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片》。
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
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
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
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 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诗和赋的区别 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
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
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阶段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一些文章中也略及赋的体制问题。
比如《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辞赋家的传,汉代刘向、刘歆的《七略》中的《诗赋略》。那里能涉及到一些。
至於具体的关於赋的论文, 可参阅班固《两都赋序》: 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
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於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是以衆庶悦豫,福应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於郊庙。神雀五凤甘露黄龙之瑞,以爲年纪。
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臯、王襃、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於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
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
6. 关于以诗词歌赋为主题的文章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识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语,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是她随宋室南渡,丈夫死后之作。她早年的作品也写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个人之愁,而这首则写得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家国兴旺交织之愁。
“雁过也”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到秋天,由北而南,李清照也是北人,避难南下。她的词,写雁的不少,早年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还有“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尽”,虽也充满离愁,却含有甜蜜的回忆和相逢的希望,这首,则表现了一种绝望和极度的伤心。仰望则见辽天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已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已经凋谢 。往年,在菊花盛开时摘来戴在头上,而今,谁有这种兴会呢?
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所闻所见所感,无不是使人伤心之事,“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捱到黄昏,秋雨梧桐,也只有更添愁思。“细语”的“点点滴滴”,也是只有在这种极其寂静的黄昏,“守着窗儿”才能听到的一种微弱而又凄凉的声音,而对于一个伤心的人来说,雨滴不但滴向耳里,也滴向心头。整个黄昏,就这么点点滴滴,何时才得完结呢?还要多久才能滴到天黑呢?天黑以后,不还是这么滴下去吗?这番光景,难道是“一个愁字”能够包括得了的?
7. 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
中华,我为你歌唱借一双河姆渡双鸟舁日的翅膀 龙山舜水,正鼓起科学发展观的波浪 中华,我为你歌唱 东方神韶,魂牵一个中华文明瑰宝 锦绣江南,梦萦一座七千年文献名邦
河姆渡文化打开长江风雅颂 田螺山黑陶罐飞出东海诗千行 岁月的尘烟,穿越浩瀚瀚的苍天 历史的长纤,梦回烟茫茫的昨天 驻足聆听四大先贤的和声
传统文化的大地是我的舞台 听,节日的欢笑看,古人的书法我,为了歌颂这座美丽的城市而来 你,为了歌颂这座文明的家园而来
今天,相逢在中华美丽的蓝天 无数个心中的梦乘着绿水飘来 浙江山水灌溉文明绿叶 钱塘潮声贮备中华热血 大雁背负八百里四明向东的山梁 金秋吹红杭州湾南岸相思的海棠
中华,发出悦人耳目的声响 迎着蔚蓝色东海起舞在东方 借一双河姆渡双鸟舁日的翅膀 龙山舜水,正鼓起科学发展观的波浪
8. 哪些文学作品、诗词歌赋,对高考写作有益,对提高文学修养有益
关于诗词歌赋,主要以课本为主,不推荐背诵其他资料。一方面因为在作文中诗歌一般是用不上的;另一方面掌握课本背诵不仅可以为语文单科考试的背诵环节的夺分做准备,而且在作文中运用课本材料会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影象。
如果您是高中生,那么最好不要再去阅读名著了(本人深有体会)。一方面是由于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阅读名著对文学素养的提高,其效果不明显。
我是一个高三毕业生,语文曾拿过全校第一名(全校1000多人),作文也多次发表。我可以讲讲自己自己的心得体会。
感觉上提高作文成绩,语文成绩最好的阅读材料是作文书。但注意不是新概念作文,因为《新概念》已经不能称为应试作文了。本人推荐的是历年高考满分`高分作文选集。
你每天早自修以及晚自修前抽一些时间朗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坚持月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是女生的话要注意观察生活点滴,语言温暖的文章容易拿高分直到满分。
女生写抒情的记叙文或者散文为多。我这里推荐几篇历年优秀抒情性比较强或者语言优美的文章。有一篇上海高考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写西施,王昭君,杨贵妃)的;一篇题为《莫让浮云遮望眼》(语言压韵且抒情);一篇名为《永远的苏武》(句式磅礴);还有一篇《一蓑烟雨任凭生》。..因为比较多所以我也不多说。
反正你读到认为适合自己的文章可以多去朗读,那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加以背诵。关于背诵作文可以凭自己喜好,不必强求。
作文拿高分还有地域区别。我是浙江的,所以哲理性文章比较受欢迎。你可以了解了解你们那个地方的越卷老师喜欢什么类型的作文。这样,相信你可以拿到高分高考作文的。
再讲一下名人名言,在作文中运用一两个名言是会给作文制造亮点。但是平时积累是一大难题,往往有积累了却怎么也用不上的感觉。我这里告诉你一个秘诀,不用积累也能给作文出亮点。你写一句比较有深度的话,然后再给它贴个标签(某某某说),因为这个是无可考究的东西,一个人一辈子说那么多话,阅卷老师怎么知道某个名人到底有没有说过那句话。
如果你要进行业余写作,那就不要太受拘束,笔随心走。不过这一般是高考后的事情了,因为高中的紧张程度我是体会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