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春风十里诗词

    “春风十里不如你”出自哪首诗

    出自冯唐《三十六大》之二十四《大喜》里的“其三十”。

    全诗的内容为, 《春》冯唐 春水初生, 春林初盛, 春风十里,不如你。 全诗可以解释为:春天的绿水刚刚上涨,叶子卖出嫩芽,林子清幽,十里春风旖旎,却不如你面若桃花! 扩展资料: “春风十里不如你”是出自冯唐诗作《春》的一句话,摘自2011年12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冯唐《冯唐诗百首》。

    因为对原著者冯唐的欣赏,李健为电视剧创作了主题曲《春风十里,不如你》。 冯唐,男,原名张海鹏,1971年生于北京,金牛座。

    诗人、作家、医生、商人、古器物爱好者,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 诗作赏析 冯唐的这首诗中的爱,不仅仅局限于男女之爱,而是借由男女之爱,走向了更加广阔博大的爱里,爱的真、爱的善、爱的美,爱的自然而然,如流水、如花草、如春风,爱便活了起来,是作者心中“真爱”的表达,纯粹而自然。

    世间之爱,都包括在此,已然超越了男女情爱。 再说这世间的情爱,掺杂了许多欲望和纠缠,为此也就凭添了很多的限制和束缚。

    爱本没有痛苦,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们始终在七情六欲中打滚,到达不了纯粹的爱的境界。如此,纯粹的爱就愈发可贵。

    而这首诗中所表达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赞美,是一种无欲无求的自由,画面非常唯美,人在画中也显得灵动而快乐,无忧无虑的女子在天地间自由自在,爱的超脱,爱的广博,爱的无私。这让我们明白,只要是爱,不管是亲子之爱、男女之爱升华到一种层次,便是博爱,对生命的热爱。

    参考资料:春风十里不如你_百度百科。

    春风十里不如你里面秋水念的那首诗是什么

    那首诗是近代诗人舒婷写的《致橡树》,原文如下: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舒婷曾经谈过《致橡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实际上,这首诗的产生既简单又普通。”舒婷回忆说。

    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骄到鼓浪屿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骄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过的女孩。 在20世纪70年代公开谈论喜欢的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

    蔡其骄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却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

    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骄,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实际上,橡树是永不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

    她补充说。 2、作品赏析 虽然舒婷说过《致橡树》“并非一首爱情诗”,但更多的读者还是愿意把它当作爱情诗来欣赏。

    这首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可以看出,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有着精心的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平等的要求。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崭新的意象。 诗篇一开始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状态; 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仍不能代表爱情的全部。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

    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诗人鲜明地表示她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树,我必须是树且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且要平等地立于天地间。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有的姿态:“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这木棉用一种为橡树自豪、为自己骄傲的口吻说道:“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

    显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她接着以“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和“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表达出真正的爱情应当同甘共苦的信念。

    他们表面上“仿佛永远分离”,实质上却“终身相依”。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人认为:爱情,不仅止于倾慕对方“伟岸的身躯”,而是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也纳入自己爱的怀抱,在精神上完全相融相通,“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

    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 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全诗采用抒情主体“木棉”对“橡树”做诚挚的表白,把二者人格化、心灵化,使这两个中心意象从外到内都闪射出思想和审美的光芒。 木棉可以理解为是充满青春气息的柔中带刚的现代女性美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那是炽热、丰富的感情及独有一份深沉的个性。

    橡树则显示了种阳刚的气质,那是伟岸、刚强的性格象征。此诗有了这种独特、精美的意象作为象征核心,就自然地脱离了具体的有限的形体,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既可以看作是男女之间平等真诚的爱情,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亲密、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诗人巧借“木棉”的表白,派生并组合了一系列蕴含丰富的具体意象。

    这些意象要么是暗示木棉对传统人生观中不和谐不平衡。 甚至向一方倾。

    春风十里扬州路,求诗名出处,及全诗

    后面:卷上珠帘总不如,

    意思: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前两句描绘少女的美好姿容,如初春二月的豆蔻枝梢。春风十里句形容扬州的繁华。卷上珠帘句写珠帘之下的许多美人都不如诗人所爱之人。

    所写地方是扬州赠别二首之一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体裁:【七绝】 类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注释】

    【注解】:

    1、豆蔻句:喻处女,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韵译】: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评析】:

    ??这两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是,与妓女分别之作。

    ??第一首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语言精萃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文学艺术要不断求新,因陈袭旧是无出息的。即使形容取喻,也贵独到。从这个角度看看杜牧《赠别》,也不能不承认他做诗的“天才”。

    此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显然是将花比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而杜牧写到这里,似乎还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尚未发挥尽致哩!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不如谁?谁不如?诗中都未明说,含吐不露,但读者已完全能意会了。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升庵诗话》云:“书生作文,务强此而弱彼,谓之‘尊题’。”杜牧此处的修辞就是“尊题格”。但由于前两句美妙的比喻,这里“强此弱彼”的写法显得自然入妙。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是谁写的诗词,表达什么意思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暗用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当年在夜月里,我们共同醉入一帘幽梦,温柔的春风吹拂着你我。出自宋代秦观的《八六子·倚危亭》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译文

    我独自靠在危亭子上,那怨情就像春草,刚刚被清理,不知不觉又已长出来。一想到在柳树外骑马分别的场景,一想到水边与那位红袖佳人分别的情形,我就伤感不已。

    佳人,上天为何赐你如此美丽?让我深深投入无力自拔?当年在夜月里,我们共同醉入一帘幽梦,温柔的春风吹拂着你我。真是无可奈何,往日的欢乐都伴随着流水远去,绿纱巾上的香味渐渐淡去,再也听不到你那悦耳的琴声。如今已到了暮春时令,片片残红在夜色中飞扬,点点细雨下着下着又晴了,雾气一片迷迷蒙蒙。我的愁思正浓,忽然又传来黄鹂的啼叫声,一声一声。

    描写春风的古诗词

    1、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2、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杨万里《兰花》

    3、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宋·杨万里

    4、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5、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6、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杨万里《腊前月季》

    7、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

    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出自哪

    一、“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出自北宋诗人秦观的《八六子》。

    意思是——当年在夜月里,我们共同醉入一帘幽梦,温柔的春风吹拂着你我。 二、附原文如下: 八六子 宋.秦观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三、赏析: 这是秦观写于元丰三年(1080)的一首怀人之作,当时秦观三十二岁,孔子有云:“三十而立。”而他此时还未能登得进士第,更未能谋得一官半职。

    在这种处境下,忆想起以往与佳人欢娱的美好时光,展望着今后的路程,使他不能不感怀身世而有所慨叹。从艺术上看,整首词缠绵悱恻,柔婉含蓄,融情于景,抒发了对某位佳人的深深追念,鲜明地体现了秦观婉约词情韵兼胜的风格特征。

    “八六子”是词牌,始见于《尊前集》中所收的杜牧之作。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处平韵,下片五处平韵,共八十八字。

    通常以秦观的此作为定格。 此词写作者与他曾经爱恋的一位歌女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

    全词由情切入,突兀而起,其间绘景叙事,或回溯别前之欢,或追忆离后之苦,或感叹现实之悲,委婉曲折,道尽心中一个“恨”字。 宋神宗元丰年间,秦观在扬州意外地遇上一位多情的女子。

    一帘幽梦,十里柔情,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归来途中,独倚危亭,回头一望,芳草连天,好似无边的离恨。

    以芳草喻愁,是诗词常用的手法,这里秦观却用“划尽还生”四字把它强化到极点,因此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恋人分别了。

    往日的欢娱,变成了流水;断了的琴弦,何时能续上?面对片片飞花、蒙蒙残雨,他几乎失魂落魄。正在此时,恼人的黄鹂又在耳边叫了起来。

    打起黄鹂儿,莫教枝上啼。他的心真是烦极了! 首先,秦观词最大的特色是“专主情致”。

    抒情性原本就是词长于诗的特点,秦观则将词的这一特长加以光大,在这首词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词的上片临亭远眺,回忆与佳人分手,以情直入,点出词眼在于一个“恨”字。

    以“芳草”隐喻离恨,又是眼前的景物。忆及“柳外”“水边”分手之时词人以“怆然暗惊”抒发感受,落到现实,无限凄楚。

    而词的下片则设情境写“恨”。用“怎奈”、“那堪”、“黄鹂又啼数声”等词句进一步把与佳人分手之后的离愁别绪与仕途不顺,有才得不到施展的身世之“恨”,融于一处,并使之具体化、形象化,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其次,这首词的意境蕴藉含蓄,情致悠长,耐人寻味。秦观善于通过凄迷、朦胧的意境来传达自己伤感、迷惘的意绪。

    在这首词中,上片以“萋萋刬尽还生”的芳草写离恨,使人感到词人的离别之恨就象原上之草,春风吹又生,生生不灭。为何如此呢?词的下片创设了三个情境告诉我们个中之由:“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的欢娱都随流水而去,“素弦声断,翠绡香减”,词人对好景不长、离别在即的无奈溢于言表,此其一;其二是离别之时情境的渲染,“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词人以凄迷之景寓怅惘、伤感之情,意蕴十分丰富,是极妙的景语。

    其三,结尾二句,以景结情,急转直下,声情并茂,“销凝之时,黄鹂又啼数声”,一“又”字,既与起笔“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遥相呼应,又再次突出了前面所述的二种情境,真可谓意蕴境中,韵逸言外,凄楚伤感之思自在其中,会心的读者一看即知。秦观就是这样善于用画面说话,举重若轻,寄凝重之思于轻灵的笔触之中,如游龙飞空,似春风拂柳。

    下片“无端”三句,再进一步追忆当时欢聚之乐。“无端”是不知何故之意,言老天好没来由,赐予她一份娉婷之姿,致使作者为之神魂颠倒。

    “夜月”二句叙写欢聚情况,借用杜牧诗句“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

    《赠别》含蓄出之无浅露之病。“怎奈向”三句(“怎奈向”义同“奈何”)叹惋好景不常,倏又离散。

    “素弦声断,翠绡香减”,仍是用形象写别离,有幽美凄清之致。“那堪”二句,忽又写眼前景物,以景融情。

    “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是凄迷之景,怀人的深切愁闷中,观此景更增惆怅,故用“那堪”二字领起。结尾“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又是融情入景,有悠然不尽之意。

    洪迈《容斋四笔》卷十三云:“秦少游《八六子》词云:‘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语句清峭,为名流推激。予家旧有建本《兰畹曲集》,载杜牧之一词,但记其末句云:‘正销魂,梧桐又移翠阴。

    ’秦公盖效之,似差不及也。”洪迈指出秦观词此二句是从杜牧词中脱化出来。

    此词语言上好用对句,如“柳外水边”、“夜月春风”、“素琴翠绡”、“飞花残雨”皆是,尤以“夜月”和“飞花”两联为佳,不仅语言工丽,而且各具意境。全词情景交融,景语情语难分,可谓感人至深,独具匠心。

    最后,这首词的语言清新自然,情辞相称,精工而无斧凿之痕。前人曾这样评论:“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已。”

    秦观的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